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中考 > 江苏中考 > 常州中考 > 常州中考试题

2012年常州市初中物理试题解析

编辑:

2013-12-31

17.2011年11月9日7时28分,一颗航空母舰般大小的小行星以4.68×104km/h、即 1.3×104 m/s的速度与地球擦身而过,高速度使得小行星的 机械(动) 能极大,如果撞击地球,将导致里氏7级的地震和21m高的海啸.这是近35年来第一次有小行星如此接近地球,天文学家借助 望远镜 (显微镜/望远镜)观察了整个过程.

考点: 物理量的单位及单位换算;望远镜;动能的影响因素。

专题: 应用题。

分析: (1)速度单位间的换算关系是:1m/s=3.6km/h;

(2)机械能包括动能和势能;动能的大小与质量和速度有关;质量越大、速度越大,动能就越大;重力势能大小与质量和高度有关;质量越大、高度越大,重力势能越大;

(3)利用凸透镜成像原理制成望远镜,可观察到太空中的星体.

解答: 解:(1)4.68×104km/h=4.68×104× m/s=1.3×104m/s;

(2)动能的大小与质量和速度有关;重力势能大小与质量和高度有关;由于小行星的质量很大(航空母舰般大小),速度如此大,则动能相当大,即机械能极大;

(3)利用凸透镜成像原理制成望远镜,能够观测远处﹣﹣太空中的星体情况;

故答案为:(1)1.3×104;(2)机械(动);(3)望远镜.

点评: 此题属于综合题;对于物理量不同单位间的换算,运用不同单位间的具体关系,利用数学上的运算就可完成;抓住影响动能的因素可判断机械能的大小;望远镜是凸透镜成像的具体应用之一.

18. 2012年5月,日本科学家开发出制作单层硅分子薄膜技术,如图所示:在硅板表面覆盖陶瓷薄层,持续加热一段时间后,硅板中的硅分子居然能穿透陶瓷薄层从而形成单层硅分子薄膜.加热使得硅分子穿透陶瓷薄膜,这说明: 分子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 ;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

考点: 扩散现象。

专题: 应用题。

分析: 分子动理论中提到: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间存在引力和斥力;分子间存在空隙;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解答: 解:加热使得硅分子穿透陶瓷薄膜,这说明分子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分子间存在间隙).

故答案为:分子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分子间存在间隙).

点评: 本题需要学生针对分子动理论内容和生活现象之间的进行联系,相对比较简单.

19. 2012年3月,英国科学家研发出“激光橡皮”,专门用来去除白纸上的黑色碳粉字迹.激光照射下,纸张上的黑色碳粉直接 升华 (填物态变化名称)为高温碳蒸气,同时字迹消失,这是 光 能转化为 内能 能的过程.为防止高温对纸张的破坏,激光照射时间需严格控制.

考点: 生活中的升华现象;能量转化的现象。

专题: 应用题。

分析: (1)在一定条件下,物质的三种状态间可以相互转化;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

(2)自然界中的各种能量之间会发生转化现象,光能和内能之间也会发生相互的转化.

解答: 解(1)激光照射下,纸张上的黑色碳粉直接变为高温碳蒸气,即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也就是发生了升华现象;

(2)激光照射下,纸张上的黑色碳粉温度升高,内能增大;即发生了光能向内能的转化;

故答案为:(1)升华;(2)光;内.

点评: 可对物质发生物态变化前后的状态进行分析,从而得出是发生了哪种物态变化;分析题目中涉及的能量问题,消耗了什么能量,得到了什么能量,然后可得出能量转化的具体情况.

20. 2012年4月22日,中国新一代“人造太阳”实验装置───热核聚变反应堆完成了放电实验:实验中反应堆放电功率为3×104W,输出稳定电流40A 并持续0.5s,则输出电压是 750 V.若将“人造太阳”此次释放的电能全部储存进电池并全部释放为照明电路供电,可使一只100W的灯持续工作 0.042  h.

考点: 电功的计算;电功率的计算。

专题: 计算题。

分析: ①知道反应堆的放电功率和输出电流,可利用公式U= 计算出输出电压.

②知道反应堆的放电功率和放电时间,可利用公式W=Pt计算出释放的电能,并且释放的电能全部为照明电路供电,又知道灯泡的电功率,可利用公式t= 计算出灯泡的工作时间.

解答: 解:

①∵P=3×104W,I=40A,

∴输出电压为:U= = =750V.

②∵t=0.5s,

∴释放的电能为:W=Pt=3×104W×0.5s=15000J,

而释放的电能全部为照明电路供电,

又∵P灯=100W,

∴灯泡的工作时间为:t灯= = =150s≈0.042h.

故答案为:750;0.042.

点评: 本题考查了学生利用电功率和电功的计算公式进行计算,关键是对公式和公式变形的理解和应用,在计算过程中要注意单位的换算.

21.小明在30s内用600N 的拉力F把9OON的重物沿斜面向右上方匀速拉动3m,此过程中重物高度上升1.5m,拉力F做功的功率是 60 W,此过程中斜面的机械效率是 75% .

考点: 功率的计算;功的计算;斜面的机械效率。

专题: 计算题。

分析: (1)根据W=Fs求出拉力F做功的功即为总功,根据P= 求出拉力F做功的功率;

(2)根据W=Gh求出有用功,利用η= 求出此过程中斜面的机械效率.

解答: 解:(1)拉力F做功的功:

W总=Fs=600N×3m=1800J,

拉力F做功的功率:

P= = =60W;

(2)有用功:

W有=Gh=900N×1.5m=1350J,

斜面的机械效率:

η= = =75%.

故答案为:60;75%.

点评: 本题考查了功、功率、机械效率的计算,关键是公式及其变形式的灵活运用,还要明确拉力做的功为总功、克服物体重力做的功为有用功.

22. PM2.5是大气中直径小于等于2.5μm、即小于等于 2.5×10﹣6 m的颗粒悬浮物,能被肺泡吸收并进入血液.常州大学的科研队伍成功研制出PM2.5净化器,其原理如图所示.闭合开关S1、S2后,风扇旋转吸入空气,气流外侧A处的颗粒物也被吸入净化器,这是因为气流处流速大导致压强 小 的缘故.颗粒物接近带有负电荷的光洁金属网C 时受到强烈的吸引力,这是因为 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但很快又受到光洁金属网C 对它的斥力,这又是因为 接触后,颗粒物也带上负电,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离开金属网C 后,颗粒物被带有正电荷的棉芯D牢牢吸引,这是因为 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

考点: 长度单位及换算;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专题: 应用题。

分析: (1)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关系是:1km=103m=104dm=105cm=106mm=109μm=1012nm;

(2)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是:流速越大,压强越小;

(3)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电荷间的作用规律是: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解答: 解:(1)2.5μm=2.5×10﹣6m;

(2)气流处流速大导致压强小,在外界大气压作用下,颗粒物进入净化器;

(3)带有负电荷的光洁金属网,能够吸引不带电的细小颗粒;

(4)不带电的颗粒与带负电的金属网接触后,颗粒带上负电,同种电荷相互排斥,使颗粒离开金属网;

(5)由于异种电荷互相吸引,带负电的颗粒物又会被带有正电荷的棉芯D牢牢吸引;

故答案为:(1)2.5×10﹣6;(2)小;(3)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4)接触后,颗粒物也带上负电,同种电荷相互排斥;(5)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点评: 此题考查知识面广,是一道综合题;运用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关系、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带电体的性质、电荷间的作用规律等知识,可以做出解答.

23.如图所示,光从空气斜射向玻璃砖,请画光出在玻璃砖中的折射光线(保留作图痕迹)

考点: 作光的折射光路图。

专题: 作图题。

分析: 根据光的折射定律: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个平面内,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当光由空气斜射入玻璃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作出大致的折射光线.

解答: 解:首先过入射点画出法线,然后根据折射规律画出折射光线,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中,所以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点评: 此题考查了对折射光线的画法,关键是记熟光的折射定律,搞清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难度不大,属于基础知识.新课标 第一 网

24.如图所示,用螺丝刀撬图钉,O为支点,请画出动力Fl的力臂L1.(保留作图痕迹)

考点: 力臂的画法。

专题: 作图题。

分析: 力臂的画法:①首先根据杠杆的示意图,确定杠杆的支点.

②确定力的作用点和力的方向,画出力的作用线.

③从支点向力的作用线作垂线,支点到垂足的距离就是力臂.

解答: 解:过支点O作出动力F1的垂线,即为动力臂L1.如图所示:

点评: 作力臂时重点是找出支点与力的作用线,力臂是从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

总结:2012年常州市初中物理试题就介绍到这里了,希望能帮助同学们更好的复习本门课程,更多精彩学习内容请继续关注精品学习网!

相关推荐

2001-2012年常州市中考数学圆题与答案 

2001-2012年常州市中考数量和位置变化试题及答案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