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论文 > 文学论文 > 现代文学论文

浅谈现代文学诞生期文学革命的两歧性论文

编辑:

2015-09-25

“文学革命”时代,文学与革命之间的“位置”,当然还取决于对待“革命”的态度。以胡适为例,在完成于日后的《逼上梁山》一文中,胡适曾自言1916年与梅觐庄等好友争辩的结果是这年2月到3月间,思想上起了“一个根本的新觉悟”,“一部中国文学史只是一部文字形式(工具)新陈代谢的历史,只是‘活文学’随时起来替代了‘死文学’的历史。文学的生命全靠能用一个时代的活的工具,来表现一个时代的情感与思想。工具僵化了,必须另换新的,活的,这就是‘文学革命’……所以我们可以说:历史上的‘文学革命’全是文学工具的革命。”胡适这种颇具“历史进化论”倾向的主张,必然使其坚持语言工具的优先地位。不过,如果从另一方面去审视,则是胡适有别于他者对于“革命”的认识。按照美国汉学家格里德的说法,“尽管他(即胡适)总是十分轻松地谈到‘革命’,但在内心,他是怀疑种种革命运动的,而且对其结果也是悲观的。只有在把革命看做是进化变革发展中的一个阶段时,他才能接受革命这个概念。在他的文学革命与中国文学形式的进化史之间存在的那种关系,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显然的例证。”事实上,对于“革命”,胡适一直将其作为“进化”途径的另一侧面并抵触其激烈、紧张的倾向。在写于1916年1月31日一篇致H.s.维廉斯教授的信中,胡适曾以英文的形式表达自己对“革命”的议论,“吾并非指责革命,因为,吾相信,这也是人类进化之一必经阶段。可是,吾不赞成早熟之革命,因为,它通常是徒劳的,因而是一事无成的。……基于此理由,吾对当前正在进行的中国之革命,不抱太多的希望。诚然,吾对这些革命者则深表同情。……作为个人来说,吾倒宁愿从基础建设起。……这是一个极其缓慢之过程,十分必需之过程……以愚所见,这个缓慢之过程是唯一必需的:‘它既是革命之必需,又是人类进化之必需。’”胡适强调从基础作起的“革命”主张,与其深受实验主义哲学的影响有关,而其外在表现则是进行语言工具的变革和尝试白话诗的试验。胡适在给陈独秀的信中本以“文学革命”为名,提出“新文学的八事”,但在具体发表时,胡适却将平素常常提到的“文学革命”,变为“文学改良”并加上“刍议”二字,而且,对于原本的“八事”顺序也进 行了调整。对此,胡适曾在不同文章中解释为“我用这个题目,说明是改良而非革命”;“胆子变小了,态度变谦虚了”,“全篇不敢提起‘文学革命’的旗子”。

编辑老师为大家整理了浅谈现代文学诞生期文学革命的两歧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相关推荐:

浅谈对外汉语教学中结构论文

浅谈曹操孙子注的成就论文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