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论文 > 农学论文 > 其它农学论文

浅谈农业科学技术史研究的蓬勃发展

编辑:

2016-07-07

四、体现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方针历史上各种发生发展中的农业生产工具和器械、农一畜品种、传统特产、农田设施、农业技艺、农学理论等等,是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农业技术历史的研究,其意义远远超出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界限。所以农业技术历史的研究,同样有一个面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问题。

1.陈文华在国家农委于部培训班和各地培训班作农史课题讲演,弓J起许多省区农业领导人员对传统农业技术的重视。讲演已连续进行几年。游修龄先生在浙江许多地方,也进行了多次农史专题的讲授。另如西北农学院古农学研究室李凤岐及华南农学院彭世奖等人撰写的农业技术史与农业现代化的文章,也受到社会上的重视。这都说明,在社会主义农业建设中,农业技术史的研究不但需要,而且是有其积极作用的。因此,农业科技史的重要选题,是能够也应该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农业建设密切结合起来的。

事实也是如此,我国农业科学技术史的研究,只有同社会主义现代农业建设相结合,才能得到社会的更为广泛的支持、欢迎和爱护。带有总括农史学术成果,承前启后性质的《中国大百科全书》“农业卷”农史部分和《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农史卷”的撰着工作,在游修龄主持下,正顺利进行。这个项目在若干年内,将是牵动农史工作者研究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国农科院南京农学院农业遗产研究室主办的《中国农史》,江西省中国农业考古中心主办的《农业考古》,华南农学院农业历史研究室主办的《农史研究》等三种学木刊物的出版发行,对促进农史研究和为农业现代化服务,无疑都是有积极意义的。

2.外国农业技术史和外国学者研究中国农业科技方面的情况,近年引起各方面的广泛注意。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方针的深入贯彻,国内外农史学术团体和学者间友好往来,必然会日益频繁。

据初步了解,国外对农业起源、史前农业史、目家和地区农业史、农业统计、农业历史地理、农业地产税赋、农业景观、农村社会生活、农业组识、农业科学教育和学会、农业博物馆、农书文献等等方面的历史,都出版有相当份量的研究着作。另如对农业机械工程、农业动力、犁、收获和脱粒、运输、农用建筑、农作物种植、肥料及肥料工业、植物保护、园艺、林业和林地、家畜饲养、家畜类型、兽医学、农业技术改造、有机农业等等方面的发展厉史,也有深入的研究。仅犁的产生、型制、分布、流传,欧洲就已有两部专着。从技术的观点、包括农业技术观点研究物质文明的历史一也已受到重视。1954年建立于牙本哈根的丹麦国立博物馆,就出版了《工共与耕作》这种与衣业科技史有关的杂志。

我们研究外国农业技木史,廓清其发展阶段和历程,寻找可资借鉴的内容和研究它的演进规律,一项直接的目的就是深入了解他们从其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的起因和归趋。我们既应看到我国精耕细作传统农业技术的伟大成就,也不可忽视生产手段落后、生产结构不够合理、耗时费工、劳动生产率不高、商品率极低的一面。欧洲中世纪,农业生产发展曾很缓慢,技术成就不多。但从十六、七世纪以后,在产业革命的推动下,欧洲农业技术起了深刻的变化。欧洲传统农业中牲畜保持一定比例、经营规模较大、大型农具应用普遍等优势,成了向专业化商品化变革的有利因素。就是说,除了工业技术的支持和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生理学诸学科的促进以外,欧洲农业本身也蕴含着崛起近现代技术的内部因素。

中国农业技术的悠久光辉历史,受到外国学者的特别关心。南京农学院谢成侠的《中国养马史》,1977年就由日本千田英二译成日文本。已经实现工农业现代化的日本,仍很重视中国农书古籍中的深湛技术内容。日本、朝鲜、美国、英国、德国、法国学者近年这方面研究工作成绩卓着。英国李约瑟博士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史》的《中国农业史》分册,已由英国白馥兰女士(F.Bray)撰写完毕。日本学者天野元之助、西山武一、熙代幸雄等人,四十年代就在北京致力于中国农史的研究。西山曾提出要象《说文解字》之为“许学”,《水经注》之为“哪学”那样,把《齐民要术》作为“贾学”发展起来。日木学术界也推崇《农政全书》,并认为日本重要的宫崎安贞《农业全书》,是其精练化了的日本版。夭野元之助在中国农史方面,撰写了《中国农业经济史》、《中国古农书考》、《中国农业史研究》、《中国农业地域开发史》(尚未出齐)等巨着,其中《中国农业史研究》曾获日本学士(科学)院最高奖。英国白馥兰、德国赫茨(Dr.Ch.Herzer),也正在将《齐民要术》译为英德文本。更值得高兴的是日、英、法、德、美各国新一代中国农史学者,近年在研究中也取得了不少成就。由这些看来,中国农史界包括农业科技史界,都存在一个密切和国内外同行的友谊、合作的关系。‘我国农业科学技术的历史,将会吸引愈来愈多的外国学者的重视,这是巳可见到的历史趋势。

3.面向未来。尽管中华民族历史上农业技术成就曾处领先地位,尽管我们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勤劳果敢并不逊人,但是,我们的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和管理措施,在许多方面还应当承认是落后的。这里只有一条,就是建立信心,努力工作,尽快赶上去。我们的农史研究,在农业经济史方面若干年前几乎属于禁区,我们近现代农业技术史的研究还很薄弱,我们地区技术史和专史的深入研究刚刚起步。把电子计算机等现代技术手段和数学方法、系统方法等应用到农业科技史的研究还在介绍酝酿之中。但是,随着研究队伍的扩大,不少年轻人员直接间接对农业技术史增进了兴趣,相信更多的突破性研究成果是必然会接踵而来的。为了迎接农史学术更加繁荣发展的局面,笔者认为在我国农史界特别是中青年农史工作者中间,应该提倡和崇尚这样一些精神:

(1)要加强学术团体和学术工作者间的协作团结。农业科技史研究队伍虽有所扩充,但是总的人数尚不够多,专业研究人员更少。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兼职或业余农史工作者,却是一支人数较多,业务面广的队伍,他们是在牺牲休息日和假期的情况下从事农业科技史研究的,有的甚至还可能会遭到阻挠和讥讽。如何珍惜这一股股研究力量,发扬团结协作精神,_及时开展学术交流,是至关重要的。

(2)提倡科技史研究一丝不苟、褒贬取当的风气。对一项农业技术历史创造,一位历史上的农学家,应给予恰当的历史评述。1983年在上海纪念徐光启逝世350周年的学术活动是农业科技史(还有天文历算等方面)杰出人物评论的最新范例。对在农业技术史上有推动作用的、起阻抑作用的,应褒贬分明。对违反农业技术科学历史规律的重要事件,应引成们警戒。举例来说,如塔尔的“微粒说”和泰伊尔的“腐殖质说”,初期起过有利于农业技术改革的作用,后来在科学上又证明是站不住脚的,这就要求融合历史唯物精神看问题,不能一刀切。

(3)注意多学科的渗透借鉴作用。美国坎农《近代农业名人传》记述了十九位近三百年来在农业科学技术历史上作出特殊贡献的人物,其中有瑞典植物分类学家林奈,法国化学家拉瓦锡,美国机械专家惠特尼,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奥国遗传学家孟德尔。现代农业科学技术领域更为宽阔。以今天的技术成就作武器,由近及远、贯通中外今古来研究农业技术发展,必然要借助各种学科已有的研究成果。在农业起源和栽培植物起源的领域,学者们除利用历史文献、考古学、民族学、.经济史方面的成果外,还应广泛采用生物学研究成果。农业科学技术史的研究在现代的发展趋势,要求我们掌握前人成果,业具有横向发展的多学科知识。这就不仅限于更新本专业的旧知识,还要学习新的有关的科学知识。

(4)发扬敬老崇文和勇于进取的精神。农业史、农业科技史是从农业、农业科学技术和历史学接壤的地方发展分立出来的,它有自己的研究对象和相应的研究方法。人们努力推动学术领域各项研究课题的进展,在学术真理面前是人人平等的。,农业史的叙述必然涉及本学科发展中重要事件和人物的评说。农史学术领域是在党和政府领导下由老一辈农史学者、老一代农业部门领导人开拓浇灌、广大农史工作者共同耕耘才繁荣昌盛起来的。敬老崇文的民族传统在农业科技史和农史研究领域,更受人们的重视。对于农史研究积极支持和鼎力协助的事,若干农史着作的前言中多有由衷的鸣谢。陈恒力《补农书研究》中提到王观澜同志的支持帮助即为一例。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对五十年代主张成立农遗室、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挺身向中央写信请求恢复该室的王发武同志永志不忘,也是最好的说明。老一辈农史学者间有着深厚的友谊,新一代农史学者勇于进取,互相帮助,切磋问题,交流学术成果,会使这一学术阵地增添更多鲜艳的花朵。

中国古代的农业科学技术,在中国科学技术的历史宝库中占有不可轻视的位置,在世界范围来说,也有着令人惊叹的深远影响。把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历史放在世界农业历史发展的视野上分析概括,把中国科学技术史各分文领域的研究进展和丰硕成果加以通观,可以看出,我国目前农史、农业科技史的研究虽然成绩很大,但尚远远不能适应历史前进的步伐。我国现代化农业建设,需要回溯历史,需要从历史中汲取一切有益的经验。在这方面,居于海外的华人,如张德慈、黄兴宗、马泰来等等,都撰文作了专门的论述,欧美和日本的一些学者也想在研究中国传统农业中获得某些借鉴和启示。所有这些,不但说明了我国农史研究的重要性,也指出我国农史工作者是任重而道远的。最后,我们认为,农业科学技术史虽然无法代替和包容具体的农业科学技术研究,但它不能只是阐述遥远的过去,还应在阶段、概念上廓清重要问题,探索规律,服务现代,预示未来。这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

农业科学技术史研究的蓬勃发展的精彩内容就先到这里。更多精彩内容,还请大家持续关注我们网站。

相关推荐:

中国三农学界的研究方向  

正确对待中国的农业历史遗产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