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论文 > 农学论文 > 其它农学论文

浅谈农业科学技术史研究的蓬勃发展

编辑:

2016-07-07

三、促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化近年来,我国农史研究工作者,根据农业生产工具和技术特点,将整个农业技术发展的历史,划分为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这样三个阶段。约一万多年的农业生产历史,原始农业阶段要占七干年以上的时间,传统农业阶段,也差不多有三千年的时间,这个阶段以后是所谓“近现代农业”,在西方有二、三百年的历史,在我国,直到上一个世纪末才出现传统农学和西方实验农学的交汇;至于所谓发达国家的现代农业,只不过是近五十年内外的事情。从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农业技术状况看,目前,我国还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之中。我国传统农业,是世界文化宝库中一卷最光辉夺目的珍藏。如国外有些学者评述:“欧洲人还在用木犁的时候,中国人就已经使用铁犁了。当欧洲尚处在‘黑暗时代,的时候,中国已经出现了当时的‘农业现代化’。”在悠悠古代,我国农业生产技术曾较长期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而且还形成了自己的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

在我国古代的农业典籍中,不乏“深耕而疾摄”、“深耕易褥”和“犁深耙细”等记载:但是,“精耕细作”一词的提出,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事情。“精耕细作”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1951年《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这个词包含的内容,已趋广泛,如合理利用土地,培育多种多样的栽培植物和品种,创制各种不同型制的大小农具,发展精湛的种植技艺,实行多种经营和重视废弃物的利用等等,它无疑是对我国传统农业技术经验的一种精炼概括。我国传统的农业技术,尽管古今在一些农具和具体操作上有明显的变化,但作为因时、因地、因物制宜的群众智慧和经验的结晶,仍然是富有生命力的。据1984年材料,上海青浦县莲塘公社林家草大队,由于他们重视把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使粮食亩产连续十年一直保持在二千斤左右。这说明在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建设中,认真总结和研究我国传统农业的历史经验,是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的。

农业科技史的研究,有的课题可以和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密切结合,有的课题则范围另属,不能强求划一。它应当反映农业科学技术研究本身的特点。十一届三中全会似后,我国农业科学技木史的研究,势头是好的。农业科技史和农书整理研究,不论是着作还是论文,既有从文献归纳,也有从农艺学角度研究的,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历史学家、农学家和广大业余爱好者各领所长,将我国农史研究推向更加全面、深入的发展。以农史论着的出版情况来看:农业科学技术史,包括《中国科学技术史》的“农业部分”、《中国农业伎术简史》和几种专史,已经印行,《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史》,早在1980年,也已初步撰写完成。缪启愉的《齐民要术校释》,1982年出版。据不完全统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35年间,报刊上发表农史文章约960篇,其中1976年以后的文章,即有560篇。这些文章的内容、观点、材料和分析深度较过去也有普遍的提高。再从有关农史的学术活动来看:中国科学院科学史研究所生物农医组1977年在安徽合肥召开中国生物学史第一次学术讨论会,会后刊行了《中国古代农业科技成就》等专集。1980年,在北京召开的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第一沈代表大会,农史组论文就有约三十篇。1978年开始,农业部和农科院在北京邀集有关单位商讨《中国农业科技史》编写的准备工作,1979年初春在郑州召开了第一次编写会议。接着全国农业展览馆农技史展览,《中国大百科全书》“农业卷”,《农业百科全书》“农史卷”,中国农史学会筹备会,中国科学技木史学会农史学科组筹委会等等,又分别多次召开了一系列会议。此外,这期间还召开了许多祝史工作者参加的农史国际学术讨论会。如第二次、第三次国际中国科学史学术会议,华南农学院筹办《南方草木状》国际学术会议,西北农学院主持《旱地农业技术》国际学术会议中有关旱农技术历史的论题等等,这些都显示了我国农史研究的活跃和友展。总之,近几年来,我国农业科技史的研究,在各地各单位专兼职及业余研究者的共同努力下,无论在广度和深度上多有迅速提高,特别是在世界农业科技史、农业考古、少数民族农业技术史、农业技术史研究方法、农业技术史展览、农业技术历史文献检索分析等等方面有较大的开拓和进展。

1。世界农业科学技术史。1949年以前,我国曾出版过几本世界及欧美的农史译着。但校为广泛地研究世界农业技术的历史,把中国农业技术历史放在世界农业历史的视野加以分析概括,还是始自近年的事。北京农业大学董恺忱等据王毓瑚生前拟开展的译着外国衣业史、比较农业史和中国农学思想史这几个方面的研究,进行了较多工作,分别给大学本科学生、研究生和教师讲习班讲授这方面的课程和安排讲座、撰写有关内容的文章。国内这方面的着违日渐丰富。

2。农业考古。我国老一辈学者夏鼎、丁颖、金善宝、安志敏、贾兰坡、王振铎、胡厚宣等对科学史与考古学的结合较早就给予注意。1979年江西博物馆陈文华提出研究农业考古的总课题,接着办了专门衣业考古学术刊物,有力地推动这一研究领域的发展。

3.我们中华民族除汉族,还青55个少数民族,兄弟民族在不同的时期不同地域创造了丰富多采的农事技艺,他们作出贡献的早晚、大小、多少不尽相同,但他们将智慧和辛劳凝聚在各具特点的农业生产工具、品种类型、作业方式、科学认识上。农业科技史上出现过维族鲁明善那样着名的科学家。兄弟民族在收业、种植业上的精巧创造是我国农业科技史上的奇珍瑰宝。新疆、内蒙、西藏等等自治区都撰有反映各自农业技术历史特点的专文。近年来,从民族学、民俗学以及语音学的角度探索农.业科技历史发展的文章日渐增多。中国历史博物馆、民族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等单位都发表了不少这方面的撰述,对这一领域的研究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一些兄弟民族中曾存在过的较为原始的农业生产工具和作业方式,对于阐释古代某些农业枝术的发生和展开过程,可能提供间接的帮助。

这.任何一门学科,当它到达某一个发展阶段,需要进一步提高的时候,总要和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的改进创新结合起来。农业生产、农业科学、农业经营,都有各具特点的方法论内容。农业科学技术的历史演进和农业方法诊的变化是互为条件、互为影响的。农业科学历史上的重要着作,如《吕氏春秋》上农四篇、《齐民要术》、《陈舅农书》等都有深亥J的方法论阐述,欧洲实验农学的兴起,就是实验方法在这一领域的突破。若干年前中国农业和农业科学技术指导中“瞎指挥”、“一刀切”的教训,与脱离实际、形而上学的方法论密切相关。所以,农业科学技术厉史研究中,方法论的运用也是至为重要的。学术研究中归纳法和演绎法是经常被采用的,农业科技史的研究中归纳法用得更多些,历史地理学分析法、,文献学和农艺学分析法,经济学分析法,区域综合分析法,模型分析法、系统分析法、宏微分析法以及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方法等等,也都是大有用武之地的。1978年,于光远、李昌就强调过自然辩证法与科学史密切昆合的问题。几年来,我国农业院校和科研单位的自然辩证法工作颇有发展。在大学生、研究生的自然辩证课程讲授中,就安排有一定的农业科学技术史内容。1982年教育部曾在武汉召开大学自然辩证法与科学史教学的会议。近年来,北京农业大学、华中农学院、南京农学院、沈阳农学院、华南农学院、山东农学院、西北农学院等分另!l刊印了教师、研究生撰写的农业各分支学科发展历史的专文,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农业科学技术史深入发展的一个新的方面。

5.农业技术历史展览,是近年我国农史界涌现出的新事物。江西省博物馆1979年初次把展品与各界见面时,还是一项普及宣传。既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也为各级农业技术工作者提供了可贵的参考资料。廷项展出得到中央有关部委领导同志的好评。中国农业展览馆集中相当的人力物力财力筹办中国农业科技史展览,并将作为农业博物馆的一部分,安排中国农业科技历史陈列。山东农展馆、山西农展馆、上海农展馆等许多单位,也都进行了农史展览安排。与此同时,“中国古代农业科学技木成就”电视录相片、幻灯片经由河北农业大学农史室电教室制作发行,中国农业电影制片厂拍摄了古代农业科技和农学家的专片等等,在传播农业科学技术历史知识方面也作出了一足的成绩。

6.农业技术历史文献检索分析,在近年也有不小的推进。几个农史研究单位都注意到有关论文的搜集和文献索引的编制,中国农科院图书馆也已把全面编制农史文献索引列入了计划。以上举例限于时间和篇幅,很难全面。但由此可以看出,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业科学伎术史的研究是蓬勃发展起来了。其所以获得如此巨大的发展,是三中全会以后党的一系列正确方针、政策引导的结果,也是广大农史工作者为促进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所作的努力的结果。这里附带还要提及一点,即我国台湾农业科学技术史学者在农技史的研究方面,也发表了不少文章和专着。较近者就有陈良佐的《我国历代轮种制度之研究》,沈宗瀚、赵雅书等编着的《中华农业史论集》等等。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