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论文 > 政治学 > 哲学理论论文

关于天地之中哲学观的形成概述

编辑:sx_houhong

2014-03-28

天地之中哲学观的形成概述如下文

一、“天地之中”宇宙观形成的人文环境

西周建立后,都城在镐京,由于镐京过于偏僻不便于统治,为巩固周王朝的统治,周武王决定迁都。他们认为自己是夏部族的后代,应“执行上天的意志”认祖归宗,建东都于“天地之中”的嵩山地区,于是命周公在嵩山脚下的洛河之阳建立了东都。周朝建都于嵩山地区对中华民族的影响极其深远,也对“天地之中”理念的确立和光大起到了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周公测影对“天地之中”文化的形成起到了前所未有的作用。嵩山为夏人的祖山,周人自以为是夏人的后代,于是也把嵩山作为祖山。周灭商后遣周公到嵩山寻找“天地之中”建都,但如何寻找到“天地之中”的中心点却是个难题,于是周公利用了上古的天文知识。在古代,人们认为“天圆地方”,地球是一个正方形的平面,南北长和东西宽都是3万里。根据当时人观测,“八尺之表”会“影差一寸,地差千里”,就是说夏至时在地面上立一根八尺竿,影长相差一寸,地面相差一千里。经周公测量发现,在嵩山脚下的古阳城,非常符合这个条件,正是大地的中心。古阳城就是现在的登封告成镇,是古人心目中大地的中心。受“地中”观念的影响,中国人逐渐形成了自己位于“天下之中”的认识,嵩山则成为了核心之核心,是“中国”之中,也是“世界之中”、“天地之中”,这也是“中国”名称的由来,而“中华”即为“位于正中的文化之华”,体现了华夏民族的优越感与自豪感。陕西宝鸡曾经出土的西周早期青铜器“何尊”上刻有铭文,铭文中的“中国”二字成为最早的记载,也是目前现存最早的“天地之中”的实物证据。

二、从中国古代的宇宙观到哲学观

“天地之中”宇宙观逐渐成为中国古代哲学观,并对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天地之中”观念最初同样是人类在对空间方位的感知实践中形成的认识集合体。刘文英在他着的《中国古代时空观念的产生和发展》中说:“我们祖先对空间的认识,大概也经历了一个不分左右,不辨东西的阶段……后来在生活实践中,由于对各种物体、物象位置的分辨,逐渐形成了各种方位的观念。”[1]从空间观念的产生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祖先对方位的认识是以自我为参照物,嵩山登封地区作为人类最早活动的地区之一,很自然就会被认为是世界的中心,这就是“天地之中”宇宙观在嵩山地区最早的发端。随着认识与实践的不断发展,早期朴素的宇宙观就随之而生,人类对天地宇宙的认识经历了原始阶段之后,开始认为天地是平行的,永远没有交会的可能性。这种宇宙观大约创立于春秋末年,曾子提出“诚若天圆地方,则是四角之不掩也”,从反面证明了天地平行而永不交会。古书《周髀算经》中描绘了天地模型,按该书的说法天地形状大体一致,同时天与地在中心处都有一个轴,大地的中心轴叫“璇玑”,天的中心轴围绕北极旋转。这不仅说明了天地是平行的,而且还为天中与地中确定了位置,这应该就是“天地之中”的最早说法。“天地之中”宇宙观在夏、商、周奠定之后,从周初开始成为中国古人哲学观的核心。《周礼?大司徒》中对“天地之中”的阐释为:“天地之所合也,四时之所交也,风雨之所会也,阴阳之所和也。”所谓“天地之所合也”是说“天地之中”是天与地相汇合地方,引申为天、地相通的地方。“四时之所交也”是说“天地之中”是春、夏、秋、冬四季交替的地方,引申为四季变化的根源之地。“风雨之所会也”是说“天地之中”是风雨交会的地方,引申为产生风雨之地。“阴阳之所和也”是说“天地之中”是阴阳交汇相和之地,引申为阴阳平衡而产生万物的地方。此种阐释,使得“天地之中”实际上成为万物产生的根源之地,成为最神圣的地方。《周礼》对“天地之中”的阐述是与当时社会生产力相适应的,是一种带有朴素唯物观点的哲学观,这是“天地之中”宇宙观向中国古代哲学观转变的重要标志。在“天地之中”哲学观形成之后,不仅成为中国古代认知自然和社会的基石,同时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都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三、“天地之中”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