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论文 > 教育学论文 > 生物教育论文

关于生物教育若干问题的思考

编辑:

2016-06-07

四、关于中学生物对人文教育的渗透

(一)问题的背景

《生物课程标准》淡化了生物科学知识固有的系统性,进而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过去我们强调要让学生多研究活的生物体,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但现在初中生物删除了有关动物解剖、植物标本制作和某些活体实验等内容;教科书比较多地写进了诸如“科学家的故事”“生物学与文学”“生物学与职业”“生物学与社会”之类的人文性内容;课堂教学越来越多地采用讨论、游戏、角色扮演、创作、对话交流等“非理性”的教学方式。于是有人惊呼中学生物教学出现了“去生物化”和“幼稚化”的倾向,更有人质问:生物课程加进了那么多非生物学的东西,生物课还是生物课吗?

(二)问题的讨论

上面所呈示的,实际上是关于中学生物要不要渗透人文教育以及如何渗透人文教育的问题,再往大的方面引申,就是如何看待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之间关系的问题。那么何谓人文教育?何谓人文精神?人文教育和人文精神都是多义性的概念,简单地讲人文教育就是传授人文知识、培养人文精神和提高人文素养的教育,人文精神的核心则是追求善和美。

笔者认为,生物教育是“超生物科学”的,中学生物既是一种自然科学的知识体系和认识体系,也是一种以人为本的价值体系和伦理体系。在生物科学中,人是作为“物”来研究的,但在生物教育中,人是作为知、情、意统一的“完人”来看待的。作为科学的生物学向作为学科的中学生物的转化过程,也是生物科学知识体系被人文化的过程。比如,对“传染病与免疫”,首先它是一个“标准的生物学问题”,同时也会涉及一些“非标准的生物学问题”。再如SARS对我国的医疗卫生、经济基础和公民素养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在那场突如其来的瘟疫面前,我国人民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众志成城,展示了改革开放后中华民族的新形象。所以,中学生物加强人文教育的渗透,既是课程编制本身的要求,也是对生命人性化关怀的要求。

片面强调科学技术的工具价值,置科学技术的其他价值于不顾,在实践中往往会导致科学技术的误用和异化。要防止、克服或削弱高科技可能带来的非人化后果,有必要大力发展人文文化,强化高科技时代的人文精神。[7]生命是理性与感性的结合体,科学与人文的隔离会导致人的精神危机。忽略了人文色彩的价值观,就成了无根的浮萍,就会与自然、社会的关系处于分裂和斗争状态,生物课程传授的知识与技能就会异化为“破坏力量”。比如,当今生态问题、环境问题、资源问题、气候问题、物种问题等日趋严重,这实际上都是以“天灾”方式表现出来的“人灾”。曾发生的大学生“伤熊事件”以及某幼儿园“让孩子活剥青蛙练胆量事件”,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了生物课程进行“珍爱生命”等人文教育的重要性。

生物教育的本质是师生共同追求真善美。“科学所追求的目标或所要解决的问题是研究和认识客观世界及其规律,是求真;人文所追求的目标或所要解决的问题是满足个人和社会需要的终极关怀,是求善。”杨叔子院士的这段论述可谓一语中的。有人还进一步比喻,在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主导下,人们便形成了观察世界的两只眼睛──“科学之眼”与“人文之眼”。科学之眼观看到的生物界,日趋精确和细致,也日趋抽象化和符号化,只有靠人的理性才能把握得住。在科学之眼力图将目光避开人时,人文之眼则始终关注着人,在人文的视野中,决不承认人仅仅是一团“生命大分子体系”或“一团飞舞的原子”。[8]

我们可以看看美国初中科学课的一个案例。在有关“细胞”的教学中,教师给学生布置了这样一份课后作业──办一份报道细胞的杂志。要求以小组为单位,小组成员分别担任编辑、作家、发行者、艺术编辑等不同角色。内容包括:报道目前有关细胞和显微生物学的信息;纠正一些大众关于细胞生物学的错误观念;关注法律界对DNA研究的疑问;讨论当今世界日益尖锐的生物学的伦理问题,如克隆、基因治疗、试管婴儿、DNA指纹、基因工程等。完成后的杂志可以在学生中传看或在网络上发行。应该说,这节科学课被引入了许多非生物学的人文性的东西,它关注了内容、活动及其学习方式的人文性,因为富有迁移力和情意支持的科学知识远比那些缺乏联系性、人文性的科学知识更有价值。

当然,笔者在主张“泛学科化”的同时,也反对生物课“去生物化”的倾向,毕竟生物课是以生物科学为基本载体的。正如龚育之先生所说:“我们提倡的人文精神应该是具有现代科学意识的人文精神,我们提倡的科学精神应该是充满高度人文关怀的科学精神。”我们绝不能在否定“科学精神”和“理性精神”的基础上来提倡人文精神,否则就容易流入神秘主义和反理性主义。我们倡导的是关注人文的生物教育,而不是彻底人文化的生物教育。

本文选择了以上四个方面的论题进行探讨,是希望为中学生物教育实践提供一种理论上的关照,也希望为生物教育研究提出若干值得进一步探讨的话题。有理由相信,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学生物教学会有更多理论与实践上的问题凸显出来而需要我们作出新的思考与回答。

参考文献:

[1]陈竺.新世纪初的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面临的机遇和挑战[J].生物学教学,2003,(2):1—2.

[2]E·迈尔.生物学思想发展的历史[M].涂长晟,等,译.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0.

[3]周美珍,等.中学生物学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61.

[4]江山野.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课程[Z].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358.

[5]胡文耕.生物学哲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135.

[6]李红泉.“废物”不废──初中生物教材一处错误辨析[J].教学与管理,2004,(2):32—33.

[7]欧阳康.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融通与共建[N].光明日报,19991029(5).

[8]肖锋.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5.

网友们,生物教育若干问题的思考就到此为大家介绍完毕了,祝大家能够获得有用的知识。

相关推荐:

生物教育论文8000字:唯物主义 

生物进化内容与我国中学生物教育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