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论文 > 教育学论文 > 高等教育论文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

编辑:

2014-03-30

第二,高校应特别注意学生的劳动教育。劳动是一种美德,是一种有益身心的健康活动。高校可以在教室卫生、园区保洁、物业管理等方面,以勤工助学的方式让学生广泛参与。这样,一方面学生可以通过劳动,解决部分经济收入,以贴补开支。另一方面,通过劳动体验,促使学生珍惜劳动成果,养成服务大众的良好品德。

第三,高校尤其要注重学生对学校管理的参与。学校以学生为本,这是高校管理者与教师耳熟能详的话语。问题是如何将这一教育理念落到实处。以学生为本,就是以学生的成长发展为本。因此,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通过成立学校事务“学生协管委员会”,让部分学生轮流担任诸如“书记或校长助理”、“主任助理”、“辅导员秘书”或低年级“班导师”等方式参与学校的管理。这样,一方面对学生了解学校对学生成长发展的“良苦用心 ”,增强教育效果大有裨益。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学生参与管理增进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与民主管理意识。

四、大学精神文化的道德养成功能

大学精神文化是指一所大学的思想识别系统和思想含蕴系统。它有三大特点:第一,其本体性特征是积淀了所在大学的文化传统与精神特色,有着特定内涵;第二,其表现方式存在于师生的群体意识中,有交互性的感染力量;第三,其作用形式是影响全校师生的道德心理状态及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精神文化是大学文化的核心,它蕴涵在大学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之中。大学是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交融的场所,它弘扬着求真、求善、求美、宽容、民主、社会责任、学习批判等人类最能体现人性的精神要素。它与大学自身的办学理念相融合,历经时间的积淀,便会形成大学特有的精神文化。这是校园内特定的风气和氛围,是最具有渗透力的一种育德因素。它体现在学风、教风和校风中,凝炼在校训、校歌、校徽、校牌、校服、校史等之内。

这种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因素。它激励着一代代青年学子,关注社会对自身的角色期待,追求精神境界的道德崇高。纵观世界名校的校训,无一不是体现着自己独特的精神文化,北大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清华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耶鲁大学的“真理、光明”、哈佛大学的“ 以柏拉图为友,以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以真理为友”、普林斯顿大学的“为国家服务,为世界服务”等都充分积淀了这些名校的文化传统与精神特质,学生进入这些学校就会不自觉地感染到这种大学的精神,经过几年的学习、熏陶,大学的精神就会浸润到他们的言行中,深入到他们的头脑和心灵,直至影响到他们的一生。具体来讲,大学的精神文化有着以下几个方面的功能:其一,大学精神文化对大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和政治方向的确立具有隐性导向作用。其二,大学精神文化作为一种渗透力很强的精神现象,它本身具有一种“内驱力”,能对高校大学生产生激励作用。其三,大学文化对在校学习、生活的大学生具有薰陶感染作用。精神文化对大学生品德的养成是无声的、渐人的,更是长远的,而大学的精神文化的建设,要通过师生群体共同努力,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积累校风传统、构筑群体认同的意识体系,并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活泼、格调高雅的各种活动,逐步形成弥漫于整个校园并体现学校风范的,蓬勃、进步、健康、文明的精神氛围,以启迪心智,陶冶情操,增强校园文化的吸引力、凝聚力、感召力。需要大学决策们的高瞻远瞩,更需要全体师生的共同营造,还要通过长时间的磨励、数代人持之以恒的贯彻。而这种精神文化一旦形成,将发挥显性文化所不可替代的巨大的“熔炉”效应。

相关推荐:

关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分析

关于跨文化交际中的中美文化差异

谈谈素质教育视域下高校体育师资队伍建设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