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商务师学习笔记:专业知识国际分工学说

2011-05-23 14:30:35 来源:精品学习网 字体放大:  

亚当·斯密的国际分工学说

斯密在其代表著作《国富论》中,提出了国际分工与自由贸易的理论,并以此作为他反对重商主义的“贸易差额论”和保护贸易政策的重要武器。他首先分析了分工的利益。他认为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原因是:分工能提高劳动的熟练程度;分工使每个人专门从事某项作业,可以节省与其生产没有直接关系的时间;分工有利于发明创造和改进工具。

斯密认为,适用于一国内部的不同职业之间、不同工种之间的分工原则,也适用于各国之间,从而形成其国际分工理论。自由贸易会引起国际分工,国际分工的基础是有利的自然禀赋,或后天的有利生产条件。它们都可以使一国在生产上和对外贸易方面处于比其他国家有利的地位。如果各国都按照各自的有利的生产条件进行分工和交换,使各国的资源、劳动力和资本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将会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及增加物质财富。

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比例说

古典学派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所花费的劳动时间决定的。而以俄林为代表的新古典学派则反对这一学说。他们用在互相依赖的生产结构中的多种生产要素的理论代替了古典学派的单一生产要素的劳动价值理论。李嘉图认为国内价值理论不能适用于国际贸易,俄林则把国内价值理论扩大到区际贸易或国际贸易上。

古典学派认为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是各个国家生产各种商品劳动生产率的差异,而且各国劳动生产率及其差异都是固定不变的。俄林则在他的生产要素禀赋理论中,假定各个国家在生产商品时所使用的生产技术是一样的,因而排除了各国劳动生产率的差异。

(一)要素比例理论的三个主要结论

1.每个区域或国家利用它的相对丰富的生产诸要素(土地、劳动力、资本等)从事商品生产,就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反之,则处于不利地位。

2.区域贸易和国际贸易的直接原因是价格差别,即各个地区或国家间商品价格不同。

3.商品贸易一般趋向于(即使是部分地)消除工资、地租、利润等生产要素收益的国际差别。

(二)赫—俄学说的一些假定

1.在各个域际或国家内部,生产诸要素是完全自由流动的,在区域和国家之间,它们是不能自由流动的。

2.假定货物流通中的一切限制都不存在。

3.假定只有商品贸易,贸易是平稳的,出口恰恰足以支付进口。

4.假定生产诸要素是完全可以分割的,单位生产成本不随着生产的增减而变化,因而没有规模经济的利益。

5.假定只有两个区域或两个国家。

6.假定两国技术水平相同,生产函数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