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中考 > 中考语文 > 中考语文名师指点

名师指点:阅读理解

编辑:sx_jixia

2015-10-25

学生能力的形成立足于长期的积累和实践,但中考前夕的科学指导对考生答题的积极意义也是不容忽视的。如何在复习过程中加强实效性,下面为大家整理了名师指点的相关内容。

(一)诗歌鉴赏

★ 预测:有可能不直接考查术语(比如艺术手法,表现技巧),而是将其藏在一般的问题中,有涉及全诗的考题。

 主观鉴赏题时要注意“四注意”:

一要注意题目。有些题目本身就具提示性:象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等等。

二要注意作者。一般考试出题选取诗文都是能代表作者主要创作风格的诗作,例如辛弃疾的豪放词,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等等。注意到这一点,对整体鉴赏很有好处。

三要注意注释。注释是鉴赏中最值得注意的内容,虽短短几字,却是出题人给你的暗示。有些介绍写作背景,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思想内容;有些是介绍相关诗句,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用典或其意境。有时介绍作者,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写作风格。所以,一定要仔细研读注释!

★ 超级提醒

 凡是主观鉴赏题,一律要结合诗句,作具体分析。如:两首诗比较,都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凡是简单地回答“情景交融”的一律不得分,因为没有结合具体诗句作具体分析。

表述时不要简单地堆砌鉴赏术语,不要单纯地贴标签。有些学生鉴赏水平低,只好脱离实际,说写空洞的鉴赏语言。

试题可能较开放,但却不是想说什么说什么!允许你“万紫千红”,但你说出的必须是与“春天”有关的东西才对呀!

答题一定要分点!!!!!4分以上的题目最起码分两点!!!!

(二)文言文阅读

如何读懂文言文文段?

※ 由于中考选的文言文往往有故事性,所以应带着“什么人?”、“做了什么事?”、“结果怎样?”等问题对文段用心地默读一遍。

※ 注意文段后的注释,很多时候有提示作用。对理解文段起关键作用的词句要联系上下文进行推导。 当你读不下去时,抓紧去阅读第11题——有关内容分析的题目,你很有可能柳暗花明!!!

1.实词:将给出的词义带进原文,通顺就对不通就错。从没有听说过的实词释义往往是对的,干扰你罢了。

★不要忘了我们讲的一些方法:利用语境,利用词性,利用对应的结构,借助成语佐证等。

★ 解释不通的字词往往可以考虑是否通假或者活用。

例: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6分)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①笑不止      (        )

②子宜急归    (        )

③其人至镇江  (        )

④何以书示其人(        )

课内有根。

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

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诚宜开张圣听

《示儿》

2.文言虚词题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以”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例句:惧之以死

A.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B.皆以美于徐公 (《邹忌讽齐王纳谏》)

C.咨臣以当世之事(《出师表》)           D.以中有足乐者 (《送东阳马生序》)

★答题技巧:每组中利用给出的学过的另一句子来推断文中句子的虚词用法,只要知道一个的用法、意义就差不多了,另一个按照这个意义带进去看通不通,就可以判断两个是否一样了。

3.停顿:

一要看清题目要求,是句中还是句末,是1处还是两处。二要注意几个要点:(1)发语词和句首连接词后要停顿;(2)主谓间停顿;(3)动词后的宾语较长,动宾之间停顿。(4)介宾短语和偏正短语之间不能停顿。

例: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2分)

遂 以 一 书 寄 何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