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中考 > 中考语文 > 中考语文必背

中考语文文言文考点讲解:《邹忌讽齐王纳谏》考点

编辑:

2016-10-27

理解性默写

1.邹忌与徐公比美的前提是:邹忌修八尺有余,形貌昳丽。

2.表现邹忌有自知之明的句子是: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3.邹忌与徐公比美时不自信的原因是: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4.邹忌从妻妾客人的回答中受到启发的句子是: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5.邹忌推断出齐威王受蒙蔽的句子是: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6.齐威王采取的纳谏措施是: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7.威王"广开言路"后出现了"门庭若市"(成语)的局面,而"无可进者"后,会出现"门可罗雀"(成语)的场景。

阅读理解

1.本文的标题应该如何理解?

答:这是个兼语结构。邹忌用巧妙设喻的方式委婉劝谏齐威王,齐威王从谏如流,积极采纳他的建议,实现了齐国的大治。

2.邹忌是如何看待妻、妾、客对自己的评价?

答:他认为妻是"私我"、妾是"畏我"、客是"有求我",故不可信。可见他有自知之明。

3.邹忌是在什么情况下"讽"齐王的?

答:由一件家庭琐事引起联想,然后围绕这件家庭琐事展开思考并提问。

4.邹忌是如何"讽"齐王的?

答:邹忌在"讽"齐王时,很讲技巧,先以"闺房小事"谈自己的体会,然后以类比的方式委婉进谏。

5.邹忌是怎样把生活小事同国家大事联系起来的?

答:邹忌把妻、妾、客比齐王的嫔妃、群臣及其他诸侯国;把自己与徐公谁美的事比齐王治理国家之事;把自己所受的蒙蔽比齐王所受的蒙蔽。

6.邹忌进谏时说到"王之蔽甚矣"就戛然而止,有什么好处?

答:齐威王是个聪明有为的君主,只要认识到自己受了蒙蔽,就会很清楚下一步该怎么办,所以不需说多余的话。

7.请你谈一谈比喻说理有什么好处?

答:能用具体的事物说明抽象的道理,变深奥为浅显,变复杂为简明,变逆耳为顺耳,委婉而有较强的说服力。

8.齐威王设上、中、下三等奖赏的根据是什么?为进谏者颁奖意味着什么?

答:根据是:勇气。此举说明齐威王有改正缺点的勇气,振兴国家的决心。

9.文中依次叙述"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进谏者的人数,这是为什么?

答:说明齐国的政治日益清明。

10.讽谏的结果如何?

答:齐王接受了谏言,并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悬赏纳谏,始而"门庭若市",继而"时时而间进",最后"无可进者",终于"战胜于朝廷"。

11.齐威王是怎样对待邹忌的进谏的?

答:首先肯定"善","乃下令"完全采纳了邹忌的建议。

12.中国历史上不乏忠臣进谏的故事,但他们的命运却各不相同,请举例说明。想想,如果想劝谏成功需要什么条件。

答:历史上敢于直谏的贤臣和从谏如流的明君:魏征等劝谏唐太宗而有"贞观之治";曹刿劝谏鲁庄公而大获全胜;邹忌劝谏齐威王而齐国大治。历史上进谏难,纳谏尤难的反面事例:商朝的大臣比干,他力谏商纣王不要虐待人民,被纣王剖心而死;春秋时吴国的大臣伍子胥,他劝吴王夫差杀死越王勾践,以免后患,吴王不听,他坚决同吴王争论,最后被迫自杀;屈原劝谏楚怀王连齐抗秦而被放逐;蹇叔劝谏秦穆公不要出兵伐郑而被嘲讽羞辱。如果想要劝谏成功,不仅需要臣子以国家为己任,敢于进谏,还需要臣子善于进谏,有高超的语言技巧,委婉说理;更需要君主有容忍之量,从谏如流。

13.邹忌成功的说服齐王,他的劝说方式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

答:他的劝说方式,即委婉劝说,它的优点就在于充分尊重被劝说者,使之受到启发、明白道理,从而乐于接受。今天的人际交往仍值得借鉴这种做法。

14.对文中的邹忌和齐威王,你更欣赏谁?请简述理由。

参考:示例1:喜欢邹忌--他有勇气,说话讲究技巧,有自知之明等。

示例2:喜欢齐威王--他胸怀宽广,虚心纳谏,有富国强兵的愿望等。

15.邹忌认为"王之蔽甚矣"的原因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答:因为齐王身边的人阿谀奉承(私王、畏王、有求于王),不可能听到真实的情况。

16."王曰'善'。"请你结合文意品析"善"字的表达作用。

答:体现了本文语言精练的特点。一个"善"字,既表达了齐王的赞同和诚意,又恰如其分地显示他的矜持和尊贵。

17.揣摩"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说说这段描写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活动,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人物的活动分为三个层次。邹忌对徐公"孰视之",表明他的认真,也表明了徐公的美;"窥镜而自视"是为了作比较,显示出邹忌虽不自信但也不轻信;"暮寝而思之"则表明他是一个善于思考的人。

18.什么是"设喻"和"类比"论证?

答:"设喻"是指设置或借用一个寓言、故事或自然现象来说明一个抽象的道理。"类比"是一种根据两个同类事物某种属性的相同,推出它们的其他属性也可能相同的推理方式。类比推理是同类事物之间的比较,其结论不是必然性的。两个同类事物之间的相似点越多,推出的结论就越可靠。

邹忌讽齐王纳谏考点大家掌握了么?更多内容请关注【中考语文必背】频道,我们将持续为各位考生整理中考出现频率较高的考点共大家参考。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