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家炳实验中学学校发展规划

编辑:

2014-01-23

三、学校发展目标

1.学校文化

①初步形成以办学理念为核心价值观的学校文化。

学校应提出办学理念并使之成为学校所有员工共同的希望和目标。作为学校的核心价值观,我们应以各种方式提高校内员工对其的认同度,并且积极地传播到全社会。以学校员工共同的价值追求,塑造带有共同价值理念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进而形成学校文化。

②以学校文化来影响我们的工作。

学校文化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学校应在此基础上与教代会以及更多的教师共同协商确定学校发展战略、行动计划、应对策略以及具体实现学校办学理念与目标的行动步骤;应把焦点放在教育工作的快乐、满足、意义与成就感等人性议题上,以此真正构建学校精神;应将人类与生俱来的天性因势利导,将之应用于工作环境中,成为永不枯竭的激励来源。更重要的是,学校中所有人都应对人性及其潜质抱有积极和乐观的估价。

③确立符合学校文化特征的学校标志系统

强化校徽、校旗、校歌、校训在学校的存在与价值,赋予学校环境、建筑与装修一定的文化意蕴,形成并强化代表自己独特文化意蕴的仪式和文化活动,使之庄重而典雅。

④学校文化应以求真、向善、唯美为特征。

我们的学校文化应该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求真的知识世界,这是我们的“书香校园”,特征是“真诚、质朴”。这个世界是人们追求真理用的,因此这个世界里只有平等、宽容、开放和创造,而没有任何外部强制力。

二是向善的人际世界,这是我们的“阳光校园”,特征是“善良、仁爱”。这个世界主张人道主义,强调赞美、感激、关怀和怜悯。

三是唯美的心灵世界,这是我们的“诗意校园”,特征是“高贵、儒雅”。这个世界是圣洁的、幸福快乐的、彬彬有礼的,是一切人性美的集中展示。

求真、向善、唯美,最终达到中华文化的核心“融和”。能在三个世界中有所追求,并学会从中获得更大自由和幸福的人,才有达致“诗意地栖息”的可能。学校应在全体员工参与与实践中,倡导自己的文化精神,并逐渐丰富其内涵,使之根植于学校有机体内。

2.管理工程

①学校管理原则:质量与效益共求,权利与义务并重,理想与现实兼顾

②学校管理思路:校长由“官员”向“教育管理者”转变,主要依赖于制度设计和文化塑造来为学校增值,由亲历亲为向“法治”与“宏观决策”的转变;管理层职权责统一,负责具体的组织实施与服务;教师则由国家干部向职业人转化,由依附于学校的人向独立的人转变,学会自主地对自己的工作负责任。

③学校管理模式: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建立和完善以质量为中心的管理体系,建立一系列保障校内民主和正常教学秩序的管理制度,建设效率优先的管理机构,并形成鼓励创新的人力资源配置机制。

④学校管理系统:

校长作为学校形象使者,有责任站在更高的点上去领导学校做出深刻有为的而不是浮表功利的变革,并赋予学校更丰富而坚实的价值理念和文化精神。

管理层将注意力集中于更为精妙、更为隐性也更符合德性的着力点,并以自身的行动实践学校的梦想,倡导并示范学习的意识和意义、道德、自我牺牲、责任和义务。

应根据学校发展需要进一步改善学校的组织机构,使学校的各部门、各层次的构造能够最大程度促进组织内外的联系、信息流动,从而唤起每个人的责任感,实现紧密协作;可组建适当机构对网络信息、图书资料、实验教育、心理教育、艺术教育、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进行专门管理;应强化教科室的学术与课程开发功能和教育处的德育管理功能,使上述两部门能为学校实现后五年发展目标提供强力保障;应适当调整各部门的职能以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

管理者应将提升下属员工生命质量作为关注焦点,充分授权,时时激励,并通过自己的专业权威和道德权威实施有效领导。管理者应以学校制度、共同价值理念和目标作为自己行政权力的替代物,倾听、协调和沟通应成为主要的管理方式。

领导和管理层有责任为员工及其周围的人创造并强化学习的机会。

⑤管理制度:

管理制度应成为学校一切工作的行动准则,应将对制度的尊崇作为一种信念。

学校管理应在符合学校文化要求的基础上完善三大制度体系----即教育服务质量管理体系、学校民主管理制度、人力资源配置机制,同时配套形成全岗位责任追究制、团队效绩共担制、教育成果创新激励制等新的制度体系。

学校管理制度应坚持以保证学校教育服务质量为前提,以解决学校问题为出发点;应坚持以人为本,以赋予更多人更大的自由为归宿;应坚持使学校管理制度安于目前国家制度框架内,尤其重视从“上位法”中获取制度资源。

应确定如下制度理念:制度形成过程比制度文本结果本身更重要;制度按程序执行比制度文本更重要;让学校充满正义和理性精神比制度更重要;使学校制度真正成为全体员工共同的盟约。

严格各项质量管理,理顺各项质量管理关系,使各项工作的失误、过错均可被追究到个人或团队。

管理者理应率先为工作的过失付出必要代价,并应为下属的工作过失负连带责任。

实施效绩评议,完成和修订评价制度和激励制度,尤其是学校财富、权力、荣耀等资源的分配制度,使学校奖惩利于工作开展和团队的形成。

制定相关制度以鼓励创新,教师被充分授权并更大限度地自主管理和自主发展,使学校思想多元的局面得以早日形成。

严格按规定实施中层干部任期制、聘选制、评议制、轮岗制。

⑥提高各部门专业化程度,降低学校管理成本,初步实现数字化管理。

3.德育系统

在社会转型期,我们面临道德失范的危机,不能不重新思考学校道德教育问题,希望能找到一些简单的又能被更多人认可的学校德育方案。要确定这个方案,必先从基础教育的任务和学校培养目标这两方面着手。

我们是公办普通高级中学,承担基础教育任务。所以就德育而言,主要任务是培养合格公民。同时,按照学校的教育培养目标,我们应该努力将学生培养成既能具备基本的社会生存能力,又有自己一定的精神空间的人,即具备“完全人格”的人。道德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道德自律的人,即能在没有人监督的情况下不做损人的事。在此基础上,学生才有可能在教师示范和学校文化倡导下,通过文化浸润与情感体验,达成未来道德的提升。

具体而言,德育应首先教会学生在不损害他人的前提下追求个人幸福,然后让学生学会在利己的同时利他。在这样的感情体验中,通过一定的文化浸润完成以下道德科目:

善良、同情、尊重、宽容、良知、公正、自控、真诚、质朴、责任、仁爱、融和

因此,我们提出这样一些设想:

①德育工作的全部出发点和归宿在于为每个孩子创造幸福明天。也就是:出于善良的意愿和动机帮助学生,让他们具备生存能力和精神空间,懂得“爱”与“责任”;学会用“忠”报国、以“恕”待人。每个孩子都应该在我们的视野之内。

②德育的底线是:“不损人”。所有的学生行为规范均应该以此贯穿。教育过程中的理性活动就是要强化不损人的意识,并与学生分析辨别行为的结果是否损害他人利益或权利,由此来培养学生具备基本的道德思维能力。其他各种名目的教育均以此为基点。

③帮助学生自我发展。只有充分尊重学生各项权利,教会学生依法保护自己的权益不受侵犯,学生才有自我发展的需要和欲望。任何道德的强制,都是无效的。为了激发学生自我发展意识,我们必须要求学生为自己的损人言行付出必要的代价,他们要受到适当的训诫,而所有的训诫必须有公正的制度作保障。

④将人道主义作为学校文化的基调,通过人性化的方式开展一切德育活动。只有将学生视为人的学校环境,才能培养将他人视为人的学生。教师的教育手段应力求遵循人性特质,对学生中的弱势个体,应予以特殊关爱。

⑤学校和教师是超利益的机构及成员,教师与学生的伦理关系应高于一般的道德标准,教师的无私奉献应作为职业道德的前提。教师的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应能够引领学生提升道德境界。

⑥影响道德形成的关键教育力量来自良好的校风和班风。几乎所有的真正的道德力量来自于无形,我们关注的焦点应从有形渐转为无形。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