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中考 > 湖北中考 > 荆州中考 > 荆州中考语文

2016湖北荆州中考古诗文考查的应试策略

编辑:

2016-02-25

4.典型例题解析:

阅读有关“千里马”的两则文言文,完成16——19题。(03 厦门市中考题)

马 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也,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千金市骨古之君王,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①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②,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③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市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④,千里马者至三。

注释:①涓人:近侍之人。②金:古代计算货币的单位。③安事:哪里用得着;怎么能够。④期年:满一年。不能期年,即不到周年。

1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①执策而临之 ( ) ②才美不外见 ( )

③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 )④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 ( )

解析:本题考查对实词的理解能力,涉及到对一词多义、通假字等几种词义形式的考查。要结合句子正确的加以解答。答案分别为面对,通“现”,打发 派遣,丢弃 花费 扔掉。

17.下面句中加点“之”字的解释与其他三句有明显不同的一项是( )。

A: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B:策之不以其道

C: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 D:死马且市之五百金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之”的用法的掌握情况。只要熟知“之”常见的几种用法:代词,动词,助词,经过疏通不难看出,除了A句中的“之”是助词“的”之意外,其余的均为代词,故A是错误的。

18.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②死马且市之五百金,况生马乎?

解析:此题重在考查翻译的能力。翻译时要注意文从字顺,要抓住关键词,关键词把握住了,翻译的准确度就大大增加了。①句中的关键词是“食”,是个通假字,“喂养”的意思。②句中的关键字是“市”,它是一词多义,有“集市,买”等意思,由上下文可知,此句应取“买”之意。这些关键词的意思搞清楚了,整句话的意思便可迎刃而解了。

19.简要回答下面问题。

(1)细读〈马说〉第三段,简要说说应该怎样对待“千里马”?

(2)如果让你给涓人的“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这个做法评分(满分设10分),你会评几分呢?说说你这样评分的理由。

解析:本题侧重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1)题既考查了对第三段内容的理解,又是对全篇写作目的的揭示,题干已指明了研读、思考的对象,所以注意力要放在第三段,细读可知这段主要是写食马者(封建统治者)对千里马(人才)愚妄浅薄的做法,即“策之……通其意”,将其锁定,变为与之相反的做法“策之能以其道,食之能尽其材,鸣之能通其意”就应该是对待“千里马”(人才)的正确做法。这也正是作者写此文呼吁封建统治者应该识别人才,重用人才的目的。(2)题是开放性试题,评价涓人花了五百金买了个死千里马的做法,实际谈论的话题就是“千里马的价值”问题。要观点鲜明,言之有理。

5.应试策略:

(1)具备两种必备能力:

①准确把握常见实词词义的能力。文言实词占文言词汇的绝大多数,是中考必考内容。由于其词义繁复,所以是掌握的难点。要想准确把握实词词义,需明确中考常见的考查类型。

A.古文中单音节词与现代汉语中双音节词的关系。单音节词是古代汉语语汇的主体,文言文中的一个字常常就是一个词。尤其要注意的是,有时文言文中两个单音节词连用,恰好是现代汉语中的某个词语,这就易形成错觉,造成理解上的错误。如《桃化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妻子”是单音节词,“妻”指“妻子”,“子”指“儿子”,它不同于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妻子”,不能用现代汉语的词义去解释。

B.一词多义。单音的文言实词大多是多义词,接触时要弄清它的几种常规解释,平时要注意积累。另外要学会根据语境推测、判定在句中的意思,用的是本义还是引申义。

C.古今异义。文言文中相当一部分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古今发生了不少变化,变化的规律大体如下:词义扩大:即由狭小的词义转化为扩大的词义。如“江”“河”两个词在古代是专有名词,指“长江”“黄河”,今义泛指一般河道。词义缩小:同一个词,由范围很广的词义变为狭小的词义,或由范围很广的名称变为范围含有局限性的名称。如“国”一词,在古代可指“国家、国都、地方”,今义仅指“国家”。词义的转移:即从某一词语本来的意义向其他词义的转化。如“几欲先走”的“走”,古义是“跑”,今义是“行走”。感情色彩的变化:如《出师表》中“卑鄙”一词,“卑”是指“出身低微”,“鄙”是指“见识短浅,举止粗俗”,与今义的感情色彩迥然不同。

D.通假字:即以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本字。

E.词类活用:指词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改变了原来的词性,而变成别的词性。常见的几种现象是:名词活用为动词,如“一狼洞其中”中的“洞”是“打洞”的意思。形容词  活用为动词:如“欲穷其林”中的“穷”译为“走到尽头”。动词活用为名词:如“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中的“出、入”解释为“出产的东西、收入的财物”。名词做状语:“如其一犬坐于前”的“犬”是像狗一样(蹲坐)的意思,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使动用法:常用的就是名词、动词和形容词用作谓语,表示“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使这个宾语发生某种变化或产生某种动作。如“动心忍性”,意思是使他的心震动,使他的性情坚韧。意动用法:是形容词或名词用作动词充当谓语,对它的宾语含有“认为它怎么样”“将它看作什么”的意思。如“渔人甚异之”的“异”是形容词,这里为意动用法,认为它奇特。

②准确翻译的能力。文言文翻译常采用的六种方法是:对:就是一对一的把文言文中单音节词译成双音节词。如“十年春,齐师伐我”译成“(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的军队攻打我们鲁国”。换:就是用现代的词去替代相应的古代的词。如“民弗从也”把“弗”换成“不会”,译为“老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留:文言文的地名、人名、时间不必解释,翻译是直接保留。如“庆历六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译成“庆历六年的春天,滕子京被降职驻守巴陵郡”。删:就是删去无实在意义的词。如“夫战,勇气也”中“夫”是发语词,无实义,翻译时就可删去,“打仗,靠的是勇气”。补:就是根据需要将省略的内容补上。补上的内容多用括号括起来,如上文中“对”的例子。调:就是把词序转换成现代汉语习惯的顺序。如“何陋之有”不能译成“什么简陋的有”,而应译为“有什么简陋的呢?”另外要把握住关键词语的意思。

(2)制定科学的复习计划,进行有效复习。

中考文言文考查,考点的设置似乎都可以从课本中找到相关联的知识点。因此立足课内篇目辐射课外是最佳方式。一般说来,要有计划、有重点的进行几轮复习。

第一轮复习时,将课本中(一般省市多有明确的考试范围)所有的篇目,按顺序(从前至后或由后到前)逐一通读、串讲、检测。

第二轮复习时,将课内文章按题材、体裁等进行分类专题复习,注意相关联系,总结规律,并配以一定量的课外练习,体现知识的相关性,连续性。

第三轮复习时,以课外篇目为主,辐射课内所学知识,彼此呼应,贯通理解记忆。

第四轮复习时,以综合训练为主,选取课内重点、涉及文言知识面广的典型文章,用一课带多课的方式复习。

(3) 掌握文言文的解题技巧。

解答文言文阅读时,除了结合积累、借助具体的语境解释实词,准确的翻译句子外,对选文内容分析时,要结合作品背景和全文大意分析概括;对选段的内容进行评价时,要从文章的实际出发,切忌以现代人的观念去评价古人;对于开放性试题,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对于课外文言文的阅读,有的同学有畏难情绪,其实大可不必。从选材来说,相当或小于课内文章的难度;从考点来说,基本上是课内所学、所见,考查的是知识和能力的迁移,即“考题在课外,考点在课内”、“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学好课内知识是破解课外试题的基础。多数课外文言文会提供一些注释降低难度,要充分利用这些注释,“以注解题”。

为大家推荐的中考古诗文考查的应试策略的内容,还满意吗?相信大家都会仔细阅读,加油哦!

相关推荐

2016年中考英语复习指导:九大题型及答题技巧 

2016中考英语语法复习:情态动词理解及应用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