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必松的《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讲义》3

2011-05-18 13:30:21 来源:互联网 字体放大:  


 

 

 

按学习顺序区分

 

 

按学习顺序、亲属关系和国别区分

 

 

第一语言

 

第二语言

按学习顺序、国别和亲属关系区分

 

母语

 

外语

 

外语

 

母语

 

按亲属关系和国别区分 



 

根据上面的讨论,我们可以把母语,第一语言、第二语言和外语分别定义如下:

母语是本民族的语言,也是多数人出生后首先学习和习得的语言。

第一语言是人们出生后首先学习和习得的语言。多数人的第一语言是母语。

第二语言是在第一语言之后学习和使用的其他语言。在习得第—语言以后学习和使用的本民族的语言,本国其他民族的语言和外国语言,都叫做第二语言。

外语是母语以外的外国语言。多数人学习和使用的第二语言是外语。

我们关于第二语言的定义只考虑学习的先后顺序,不考虑言语环境的因素,是基于下面的认识:

(1)区分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以及母语和外语的目的是为了研究语言学习和习得的规律。语言的亲属关系和国别等因素只影响第二语言的学习和习得的规律,在第—语言学习和习得中不起作用,因此我们不必在第一语言中区分母语、外语或本国其他民族的语言,

(2)在第二语言学习中,决定学习和习得规律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人的大脑机制和语言的特点。学习语言的方式(主要是指在自然环境中学习还是在学校里学习),目的语环境,跟语言理解和语言使用有密切关系的社会文化因素等。语言环境只是影响第二语言学习和习得规律的因素之一,不足以作为区分第二语言和外语的主要依据。

(3)人们学习第二语言,可能是在自然环境中学习,也可能是在学校里学习,如果是在学校里学习,所在的学校可能是在目的语的环境中,也可能是在非目的语的环境中。无论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学习,都会受到第一语言的正迁移和负迁移作用的影响,也都会遇到另一种社会文化因素的障碍。第一语言的正迁移和负迁移作用是由大脑机制和语言的特点所决定的,跟学习第二语言时的语言环境没有直接的关系。例如,中国人学英语,无论是在中国学习还是在英国或美国学习,都会受到汉语的正迁移和负迁移作用的同样的影响。社会文化因素的障碍有大有小,其大小程度在多数情况下也不是由语言环境所决定的,而是由目的语跟第一语言的亲属关系和国别等因素决定的。如果第二语言是本民族的语言或本国其他民族的语言,社会文化因素的障碍有可能小一些,如果是外国语言,特别是文化上没有渊源关系的外国语言,社会文化因素的障碍有可能大一些。(我们这里只讲“有可能”,因为还有一些更复杂的决定因素,这里不打算具体讨论。)由于文化差异是第二语言学习中的主要障碍之一,而这种文化差异跟国别又有关,所以有必要区分所学的第二语言是外国语言还是本国其他民族的语言。

(4)如果上面的论述是正确的,我们就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为了研究语言学习和习得的规律,我们首先要根据学习的先后顺序区分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为了研究第二语言学习和习得的规律,除了区分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以外,还要在第二语言中再根据语言的亲属关系和国别,区分本民族语言(母语)、本国其他民族的语言和外国语言。

根据上面的讨论,我们认为不应当把第二语言和外语的关系看成一种对应关系,而应当看成一种包容关系,即第二语言也包括外语。这也是我们说对外汉语教学既是一种第二语言教学,又是一种外语教学的原因。

我们不把语言环境作为区分第二语言和外语的标准,只是因为我们认为语言环境不足以成为区分第二语言和外语的标准,并不意味着我们不重视语言环境在语言学习和习得中的作用。相反,不把语言环境作为区分第二语言和外语的标准,也是为了更好地强调语言环境的作用。因为:我们是为了研究语言教学而讨论语言环境在语言学习和习得中的作用的,语言教学当然要在学校里进行。在学校里学习第二语言,无论所在的学校是在目的语的环境中,还是在非目的语的环境中,其语言环境都不同于学习第一语言时的语言环境。因此在讨论第二语言学习和习得与第一语言学习和习得的异同时,自然要说明语言环境的异同。说明语言环境的异同不但是为了揭示第二语言学习和习得与第一语言学习和习得的不同的规律,而且也是为了在第二语言教学中创造更好的语言环境,因为即使在目的语的环境中进行第二语言教学,语言环境也可以有很大的差别。例如,在外国学生集中的地方,学生如果只是在课堂上学习,不经常跟当地人交际,在学生之间又不使用或者很少使用目的语,这就跟在非目的语的环境中学习没有多大的差别,因此即使在目的语的环境中进行第二语言教学,也有一个是不是积极创造语言环境的问题,如果认为在目的语的环境中学习第二语言自然会有天然良好的语言环境,就不会积极创造语言环境。

除了对第二语言的涵义有不同的解释以外,还有一些人不了解外语和第二语言是不同的概念。例如我们常常听到有人把第二语言说成第二外语。其实第二外语指的是一种外语,是就外语学习的先后顺序或主次而言的,它只跟第一外语相对应。概念不准确,就难以让听众或读者明白所讨论的内容,甚至会引起误解。为了更好地研究语言学习和语言教学问题,首先弄清楚这些基本概念的确切涵义是完全必要的。

第二节 语言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的构成因素及形成过程

一个人习得了一种语言,就意味着具备了这种语言的语言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语言学习理论研究的任务之一,就是揭示语言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的构成因素及形成过程,因为只有对语言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的构成因素和形成过程有了全面的认识,才能在语言教学中更加自觉、更加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

1、语官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

语言能力指的是一个人掌握语言要素和语用规则的能力。语言要素和语用规则也可以统称为语言知识。一个人掌握语言知识的能力足一种内在的能力。

语言交际能力指的是一个人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包括口头交际能力和书面交际能力。语言交际能力是一种外在的能力,也可以说是语言能力的外化。

区分语言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是为了说明这是两种不同性质的能力。语言能力属于语言范畴,语言交际能力属于言语范畴,它们的构成因素和形成过程不完全相同。

2、语言能力的构成因素

因为语言能力包括掌握语言要素和语用规则的能力,所以语言能力的构成因素就包括语言要素和语用规则。

我们在第一章谈到,语言要素包括语音、词汇、语法和(书面语言的)文字。

语用规则是指语言使用的规则。语言使用离不开一定的交际场合,交际对象和交际目的。我们把这些统称为语境,语境不同,对谈话内容和言语的语音形式,词、句式以及应对方式等的选择也往往不同。语用规则就是根据一定的语境对谈话内容、言语的语音形式、词、句式以及应对方式等进行选择的规则。

3.语言交际能力的构成因素

前面谈到,语言交际能力既包括口头交际能力,也包括书面交际能力,进行口头交际和书面交际都是言语行为,都需要具备一定的言语技能和言语交际技能.也就是说,语言交际能力是由言语技能和言语交际技能构成的。

言语技能就是听、说、读、写的技能,听、说用于口头交际,读,写用于书面交际。言语技能必须以言语要素为基础,但是言语要素不等于言语技能。言语要素可以传授.而言语技能是不能传授的,一个人要获得言语技能,除了要学习言语要素以外,还必须同时进行操练。例如,我们教学生“我们都学习汉语”这句话,可以告诉他们这句话中的每一个词的读音和意思,告诉他们这几个词的排列顺序和全句的意思,告诉他们这句话的重音和语调。这就是言语要素的传授。通过这样的传授,学生可能理解并记住了有关的言语要素,但是这并不等于就掌握丁这句话。要掌握这句活,也就是要具备这句话的言语技能,还必须进行操练。由此可见,从言语要素到言语技能有一个转化的过程。

言语交际技能就是用言语进行交际的技能。言语交际技能必须以言语技能为基础,但是言语技能不等于言语交际技能。人们用语言进行交际,不但要求言语的正确性,而且要求言语的得体性。言语技能受语言规则的制约,保证言语的正确性,言语交际技能除了要受语言规则的制约、保证言语的正确性以外,还要受语用规则的制约,保证言语的得体性。因此,一个人要获得言语交际技能,除了要掌握言语技能以外,还必须同时学会语用规则。例如,问别人的年龄,有“你几岁?“你多大?”“您多大岁数?”等不同的表达方式,这几种表达方式都符合语言规则,因此都是正确的;但是这几种不同的表达方式在使用时不能任意选择。

如果问一个老人“你几岁?”或者问一个小孩儿“您多大岁数?”就不符合语用规则,因此也就不得体。由此可见,从言语技能到言语交际技能也有一个转化的过程。

4.语言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中的文化因素

我们在第一章谈到,语言既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文化的载体,同时也是文化发展的基础。因此,语言的词汇系统、语法系统和语用系统中都含有一定的文化因素。人们习得一种语言,同时也就习得了这种语言中的文化因素,语言和融合在语言中的文化因素是同时习得的。由此可见,语言系统中的文化因素也是语言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的构成因素之一。

综上所述,一个人的语言能力属于语言范畴,由语言知识(语言要素和语用规则)和有关的文化知识构成;一个人的语言交际能力属于言语范畴,由言语要素、语用规则、言语技能、言语交际技能以及有关的文化知识构成。从言语要素到言语技能,从言语技能到言语交际技能,都有一个转化过程。

一个人学习语言的能力是先天具有的,而语言能力本身只有通过学习才能获得。我们认为,通过学习而获得的语言能力实际上可分为高低两个不同的层次。低层次的语言能力是通过言语要素的传授而获得的,这样的语言能力是不全面的,也是不巩固的。我们可以把这样的语言能力叫做临时语言能力。高层次的语言能力是通过言语技能和言语交际技能的操练而获得的,是语言技能和言语交际技能的内化,这种内化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并得到巩固,就成为全面的、巩固的语言能力。我们可以把这样的语言能力叫做永久语言能力。

如果上面的分析是正确的,我们就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无论是习得一种言语现象,还是习得一种语言,都需要经过反复的外化和内化的过程,首先是临时语言能力的外化,转化为言语技能和言语交际技能;进而是言语技能和言语交际技能的内化,转化为永久语言能力。所谓语言交际能力,就是这种永久语言能力的外在形式。

上面就是我们对语言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的构成因素及形成过程的基本认识,这样的基本认识可以用下面的图表来表示。

<--对外汉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