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一建《公路工程》案例分析及答案解析(1)

2012-03-01 10:14:59 来源:互联网 字体放大:  

[问题]

1、在试验检测后,试验人员对该地区膨胀土性质进行了描述,你认为正确的是()

A 强度较高 B 压缩性大 C 粘粒含量高 D 吸水易膨胀 E 自由膨胀率达40%

2、施工单位对该工程中膨胀土的使用是否合理?为什么?请你就该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对中等膨胀土的使用注意事项加以说明。

3、对于挖方超挖30cm出用石灰处置土回填外,还可以用那些材料回填?

[参考答案]

1、ACDE

2、不合理,处理措施不完善。

在路基填筑时的注意事项有:

①最好对中等膨胀土加工、改良后再使用;

②如果直接使用,应根据子又膨胀率选择适宜的碾压机具;

③碾压时应将土块击碎至5cm以下

④及时对边坡及顶部进行防护

⑤填挖交接挖台阶

在路堑开挖时的注意事项是:挖方边坡不要一次挖到设计线,沿边坡预留厚度30~50cm一层,待路堑挖完时,再削去边坡预留部分,并立即浆砌护坡封闭。

3、粒料、非膨胀土或改性土。

案例8

[背景材料]某公路工程H合同段,其中土方路基绝大部分是借土填方,路堤边坡高度≥20m,地面横坡〉12%,施工单位施工组织设计中路基填筑的施工方案如下:

1土质分析:本路段主要是粉质土,颗粒组成以小于0.075mm为主,属于细粒土组,是较好的路基填筑材料。

2压实机具的选择与操作:本路段选用CA25D和YZT16型振动压路机组合碾压施工。施工过程中,压路机行走速度控制在2~4km/h。开始时土体松散,采用轻压(静压),然后用最大振动力进行振压,压力越大压实效果越好。先压中间,然后向两边压实,并注意纵向和横向压实时的重叠,确保压实均匀。

3实验路段的结果:在K18+100~K18+200处,分别取三种松铺厚度20cm、30cm、40cm进行试验,试验路段测试结果最佳含水量为13.4%,其它指标均符合路基填筑要求,松铺厚度选用30cm;

施工中施工单位准确放样,认真压实原地基后采用纵向分层填筑法案施工方案进行了路基填筑,填筑过程中每完成一层均检测了压实度、弯沉、纵断高程、中线偏位、宽度、横坡、边坡几个项目,依此判断合格后再进行下一层填筑,在施工过程中遇雨,雨后检测填料含水量在15% ~17%范围变化,严格按压实质量控制进行施工仍出现"弹簧"现象,为赶工期,施工单位掺入生石灰粉翻拌,待其含水量适宜后重新碾压。最后如期完成路基施工进入路面基层施工工序。

[问题]

1、请评价该施工单位施工方案。

2、填料最佳含水量可以用哪些方法,简述各自的适用范围。本工程最适宜的方法是什么?

3、在填筑过程中施工方对碾压层做出的合格判断是否合理?为什么?

4、本工程出现弹簧现象的根本原因何在?处理方法是否合理?为什么?

[参考答案]

1、对土体粒组判断正确,但工程性质结论错误,粉质土是较差的路基填筑材料。

2、轻型击实法、重型击实法、振动台法,表面振动击实仪法。

3、不合理,因为检测项目不全,未测平整度。

4、局部含水量过高,超过最佳含水量(13.4%)两个百分点。不完全合理。为赶工期,施工单位掺入生石灰粉翻拌,待其含水量适宜后重新碾压过程中应该注意高填方路堤在施工中沉降时间的控制。

案例9

[背景材料]某山区一级公路,全长215、23km,路堑边坡高陡,边坡高度多在15~40m,最大高度60m以上,岩质边坡坡度多在70°以上,土质边坡坡度多在40°以上。公路沿线地质条件复杂,岩层产状复杂多变,岩体十分破碎且风化严重,风化深度可达数十米。形成厚度大于20m的残积层。残积物颗粒为松散的砂泥质结构。沿线雨量充足,年平均降雨量1700mm以上。

该公路石方工程2383万方,施工时采用大爆破,施工质量不高,施工后期坡顶残留物、危岩和浮石未彻底清理。路堤填筑时考虑石料较多,强度较大,适当加陡坡度但严格按照设计宽度填筑碾压。2003年11月通车至今,该路发生大量路基边坡病害,大量高边坡路段出现密集的鸡爪状纵向水沟,中下部冲刷成直径1~5m,深5~7m的落水洞,上下落水洞相连,坡面支离破碎。其中K26+500~K26+650路段右侧边坡顶部厚约10m的残积层在雨后顺坡向下坍滑,越过下挡墙淤埋测沟,部分淤埋路面影响行车安全。

[问题]

1、以上所描述的现象属于路基边坡常见的哪两种病害?请从施工角度分析造成这两种病害的原因。

2、请分析路堤填筑方法是否正确。

3、针对上述病害提出可能的治理措施(两种)。

[参考答案]

1、边坡冲沟和边坡坍塌。施工时采用大爆破,使原本条件很差的边坡岩体松动开裂,抗冲刷能力下降加上残积层松动而发生冲沟;施工后期坡顶残留物、危岩和浮石未彻底清理造成坍塌。

2、不正确,边坡坡度不能变陡,填筑时应适当增加宽度(约0.5m)并进行压实。

3、清理边坡后,植树、植草或采用砌石(混凝土)块防护等防护加固措施。

案例10

[背景材料] XX高等级公路第四合同段,按高速公路标准设计,设计车速120km/h,路基宽度26m,路面为双向四车道沥青混凝土路面。路线通过地段为一古河道,地表为砾石类土壤,部分路段为采砂场废料堆。砾石层覆盖厚度一般在1~5m不等,砾石层下为粉质性底液限粘土,地下水位在埋深2m以下,路线两侧为农业区。K20+450~K20+950路堤填筑高度22m,为防治高填路堤沉降,在采取相应的设计处理措施基础上,设计方对施工提出以下要求:

1、加强对地基的压实。

2、严格分层填筑并充分压实。

3、填挖交界处挖台阶。

施工方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施工,在施工过程中遇到一处软基,在对软基处理之后,以硬质石料填筑地面上2m高度范围并分层压实。由于填筑过程中突遇大雨停工数天,天晴后排除积水继续施工,为赶工期,工班长提出加班加点填筑,提前完成后可立即进入下一道路面基层施工工序。

[问题]

1、施工方对软基处理后填筑路堤的方式是否合理?如果不合理请提出合理措施。

2、因大雨误工后工班长提出的建议可否采纳?为什么?

[参考答案]\

1、不完全合理。以硬质石料填筑地面上2m高度范围后,还应用小碎石、石屑等材料嵌缝、整平再压实。

2、不能采纳。因为高填方路基易早开工,避免填筑速度过快,下一道工序应尽量安排晚开工,以使高填方路基有充分的沉降时间。

相关阅读:2012年一建《公路工程》案例分析及答案解析汇总
 

更多内容进入:

精品学习网建筑考试频道 2012年建筑类在线模拟考试

<--一级建造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