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小学 > 教案 > 四年级语文教案

小学四年级语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设计

编辑:

2016-05-29

过渡:你还从哪些语句看出了伽利略执着追求的精神?

预设2:

(课件出示:伽利略带着这个问题反复做了许多次试验,结果都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的确说错了。)(板书:反复试验)

A、“反复”的近义词是什么?(重复)

B、哪一个更恰当?(男生读“反复”句,女生读“重复”句)

(重复只是单调的、机械的再次做;而反复就不同,反复不但是做的次数多,而且每做一次都会在上次的基础上改变试验因素或者是改进试验方法。)

师引导:那么伽利略反复做这些试验时,还是在同一个地方,同几个铁球,同样的高度吗?他可能改变了什么?(可能用了20磅重的铁球和5磅重的铁球;可能用了大理石球;可能是在100米高处自由下落……)

C、是呀,伽利略通过改变高度、球的材料、大小……通过自己严谨的试验来求证的态度,最终验证了真理(板书:验证真理)(课件出示: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铁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铁球的轻重没有关系。)齐读

过渡:你还从哪些语句看出了伽利略执着追求的精神?

预设3:

课件出示:“他向学生们宣布了试验的结果,同时宣布要在比萨城的斜塔上做一次公开试验。”

A、此时,年轻的伽利略就要在比萨斜塔上公开试验啦。同学们,你们都是前来看热闹的人们,你们会怎么说、怎么做?(指导读好这两句话,随即点出)

“这个青年真是胆大妄为,竟想找亚里士多德的错处!”

“等会儿他就固执不了啦,事实是无情的,会让他丢尽了脸!”

B、难道这么多的人们就这两种声音?请同学们先讨论一下,然后填空。

课件出示: 消息很快传开了。到了那一天,很多人来到斜塔周围,都要看看在这个问题上谁是胜利者,是古代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呢,还是这位年轻的数学教授伽利略?有的说: “这个青年真是胆大妄为,竟想找亚里士多德的错处!”有的说:“等会儿他就固执不了啦,事实是无情的,会让他丢尽了脸!”还有的人( )地说:“___________。”

C、指名汇报

D、从刚才的议论声中,你听出了什么?(猜疑、指责、唾骂、怀疑、鼓励……)

E、本文的主人公是伽利略,为什么要费这么多的笔墨写其他人的反应呢?

引导:通过侧面描写烘托人物的品质。

过渡:你还从哪些语句看出了伽利略执着追求的精神?

预设4:

(课件出示:他右手拿着一个10磅中的铁球,左手拿着一个1磅重的铁球。两个铁球同时脱手,从空中落下来。一会儿,斜塔周围的人都忍不住惊讶地呼喊起来,因为大家看见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了,正和伽利略说的一个样。)

A、引导:这里写了伽利略做试验的——动作(通过动作描写表现人物的品质)

B、读写结合(课件出现插图):伽利略的试验成功了,前来观看的人们会有什么反应?请大家仔细观看课本插图,将人们的反应写下来,注意写出人物的动作、语言等。(汇报2个)

C、预设生会说——(课件出示: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

D、难道就只有亚里士多德会犯错误吗?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像……这样的)

E、那你觉得谁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毛泽东、郭沫若、孔子、老师、同学……)

F、是的,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批判的去接受一切,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不盲从,要具有怀疑的精神。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由“你从哪些语句看出了伽利略执着追求的精神?”这一个问题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四个预设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分别出示,并向学生渗透通过对人物的心理描写、动作描写、侧面描写来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方法。每一篇课文的教学,都是为了后面的“写”而服务。

四、总结

1、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