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论文 > 哲学 > 中国哲学论文

通向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的分析探讨

编辑:

2013-11-26

2.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

首先,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是不依赖于其意志的客观关系。生产劳动不仅生产出“生产对象和生产行为的关系,而且还生产出他人对他的生产和他的产品的关系,以及他对这些他人的关系”[1](P60-61)。社会关系是现实的、客观的,是在生产劳动中形成的。生产劳动的性质决定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性质。其次,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社会联系,所以人在积极实现自己的本质的过程中创造、生产人的社会联系、社会本质”,“有没有这种社会联系,是不以人为转移的”。[1](P170-171)人在劳动中生成自己的社会关系,这种社会关系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个人的本质就是个人的“社会联系”。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将之表述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P56)再次,人与社会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社会本身生产作为人的人”,“社会也是由人生产的”,“首先应当避免重新把‘社会’当作抽象的东西同个体对立起来”。[1](P83-84)人无法脱离社会而单独存在,二者辩证统一。

3.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两个关系之间的关系

“无论是劳动的材料还是作为主体的人,都既是运动的结果,又是运动的出发点”,“社会性质是整个运动的普遍性质”[1](P82-83)。劳动对象、劳动工具、劳动产品、劳动主体等共同决定了社会的性质。社会性质取决于“整个运动的普遍性质”,具体的“社会的性质”在“整个运动的普遍性质”中以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

同时,自然界中的人的本质只有对社会中的人来说才是存在的,自然界与人的联系是以社会之方式为中介的,自然界中包含着社会的本质,这是人的社会活动的结果。“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1](P83)只有在社会中,人才能以劳动的方式通过对自然界的改造实现人的存在,实现人与自然界的统一。

4.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马克思明确指出:“宗教、家庭、国家、法、道德、科学、艺术等等,都不过是生产的一些特殊的方式,并且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1](P82)从思想连续性上说,这是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思想的深化,沿着这个命题的思路,可以合乎逻辑地推出:生产分为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物质生产决定精神生产。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明确指出,“人们是自己的观念、思想等等的生产者”,“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3](P72,P73)可见,这正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的最初表达。

关于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马克思指出,“理论的对立本身的解决,只有通过实践方式,只有借助于人的实践力量,才是可能的;因此,这种对立的解决绝对不只是认识的任务,而是现实生活的任务,而哲学未能解决这个任务,正是因为哲学把这仅仅看作理论的任务”[1](P88)。这里,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通过实践解决理论的对立,评判是非,同时还批判旧哲学的功能仅仅是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3](P57)。

5.自然史与人类史的关系

通过分析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马克思认为,“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1](P92)。“历史对人来说是被认识到的历史,因而它作为形成过程是一种有意识地扬弃自身的形成过程。历史是人的真正的自然史。”[1](P107)当历史被认识到是历史的时候,人已经摆脱原有的(非人)状态而成为了人。所以,“把人和自然界看作本质这种理论上和实践上的感性意识”[1](P92),是世界历史的起点,即当人在劳动中通过感觉而形成感性意识,进而形成自己的理论意识和实践意识,与自然相分离,同时又在劳动的基础上形成新的统一的时候,“把人和自然界看作本质”就构成了世界历史的起点。

马克思关于人类历史起点的探析不是从人的理性、人的感性欲望或生物学的立场,而是从劳动的角度来说明的——当劳动成为人的生存的唯一手段的时候,标志着人的诞生,标志着世界历史的开始。世界历史进程中的自然史与人类史是相互渗透的统一体。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坚持了这一观点:以往一切历史观“把人对自然界的关系从历史中排除出去了,因而造成了自然界和历史之间的对立”[3](P93)。马克思在《手稿》中首次提出世界历史的观点,确立了自然史与人类社会发展史辩证统一的关系,避免了自然与人的对立——而这正是唯心史观的思想本质。

三、结论

体现在《手稿》中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范畴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以崭新的方式建构自己的哲学理论的逻辑前提,避免“虚构的原始状态”,代之以“现实的人”为出发点;二是初步确立科学的劳动观,彻底批判抽象人性论,确立关于人的本质的科学理论,并分析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现实关系,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等,这些问题的解决与后来马克思哲学的精神基本保持一致,并且接近马克思哲学体系的基本构架;三是科学地阐述了自然史与人类史的关系,提出了世界历史的伟大思想。这些基本观点在后来的著作中,尤其是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得到了坚持、深化和完善。从马克思思想发展的连续性上说,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劳动观的合乎逻辑的飞跃,飞跃的起点恰恰在《手稿》中。

不可否认,《手稿》中马克思早期的哲学思想带有费尔巴哈的痕迹,与成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呈现出一定的异质性,但这里更主要、更丰富的思想是马克思本人的思想,并且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保持较高程度的同质性。从《手稿》中马克思解决的哲学问题的性质、质量、与马克思哲学的关系、思想系统性等方面来看,《手稿》的主要性质是马克思主义的,非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是次要的。若主次不分,主次颠倒,必然导致错误定位。《手稿》中科学的劳动观就与后来马克思的实践观保持了较高程度的一致,与后来解决哲学问题的路径和结论基本一致。更重要的是,从马克思思想的整个历史进程来看:《手稿》中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同质性的内容之后得到重大发展和充分展现,而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异质性的东西则逐步消亡。

《手稿》是马克思第一个比较系统研究经济学理论的成果,面对庞大、复杂的经济学研究对象,运用自己的哲学来把握和批判是必要的,否则,这样的研究就无法进行。在《手稿》中初步形成的马克思的基本观点是自然而合乎逻辑的,虽然此时马克思的哲学思想尚不成体系,需要使用费尔巴哈的概念体系,甚至在研究中常常发生跳跃现象,但这都无法改变马克思在《手稿》中已经初步形成了自己的哲学思想框架的事实,因为它包含着成熟时期马克思最重要的哲学观点的萌芽。因此,《手稿》是马克思哲学思想的起点。这一观点既是符合历史事实的正确结论,也是对《手稿》更加准确、更加合理、更加恰当的历史定位。

通向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的分析探讨为朋友们整理到此,希望可以帮到需要元旦晚会策划的朋友们!

相关推荐:毕业论文标题格式要求

毕业论文摘要格式

本科毕业论文格式的规范样式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