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论文 > 哲学 > 逻辑学论文

唯物史观视野下国有企业改革的逻辑路径研究

编辑:

2013-11-29

二、生产关系的改革进入到国企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作用与经营管理权领域,这个阶段从1984年至1992年

1984年5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进一步扩大国营工业企业自主权的暂行规定》,从生产经营计划权、产品销售权、产品价格制定权、物资选购权、资金使用权、生产处置权、人事劳动管理权、工资奖金使用权、联合经营权等十个方面扩大了企业经营管理权限。同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中国传统经济体制的主要弊端在于政企职责不分,国家对企业管得过多过死,忽视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提出要使企业真正成为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具有自我改造和自我发展的能力,成为具有一定权利和义务的法人的目标。

由于农村承包制的成功以及首钢、二汽等承包企业的突出表现,在众多国企改革方案中,政府逐渐倾向并选择了承包经营责任制。1987年,六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第一次明确肯定了承包制,要求国企“根据所有权与经营权适当分离的原则,认真实行多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从该年6月份起,政府在全国开始推广承包经营责任制。

从1988—1991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通过、发布了四个关于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的意见,要求继续坚持完善承包制,促使企业真正做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1992年,国务院发布的《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指出,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的目标是让企业适应市场的要求、把企业推向市场,全面落实十四项企业经营自主权,通过承包制的方式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商品生产和经营单位,成为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企业法人。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到1987年底,大中型工业企业承包面达到了82%,大中型商业企业超过了60%[1]。在推广承包制后的两个月,全国工业企业利润连续22个月下滑的局面得到有效扭转,当年增加财政收入60多亿元[1]。1988年底,全国预算内工业企业增创利税369亿元,相当于1981—1986年所创利税的总和[1]。这说明承包制满足了当时生产力的要求,促进了生产力的大幅增长。但是,这种生产关系也存在着缺陷,比如包赢不包亏,政府对企业的指挥、干涉仍十分严重。据统计,1989年全国预算内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比上年下降18.18%,亏损企业的亏损额增加1.12倍[1]。在1989年之后,承包制的经营效益一直在下降,发包方和承包方利益冲突加剧,互相侵犯,国有资产流失严重,企业负债急剧增加,危害了国有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生产关系的改革不得不向纵深处推进,即所有权改革。

标签:逻辑学论文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