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论文 > 新闻学论文

关于新闻发布会中记者的提问技巧简析

编辑:sx_zhangjh

2014-06-06

关于新闻发布会中记者的提问技巧简析

提问是新闻采访中的一个关键环节,是记者采访成败与否的重要因素,也是新闻记者获取新闻事实并开掘新闻价值的一种重要途径。美国新闻学者杰克?海敦在《怎样当好新闻记者》一书中说:“大约90%的新闻是部分或全部地在访问——也就是以向人提问题为基础的。”由此可见提问在新闻采访中的重要程度。而与一般性的采访提问相比,新闻发布会具有时间短、机会有限和现场提问的特点。在这种情况下,对于记者个人而言,精彩的提问是对其思想与业务水平、政治立场、社会活动能力的综合检验;对于记者背后的媒体而言,高质量的提问能清晰地表达该媒体的立场和观点,并为媒体获取有价值的独家新闻,从而提高其知名度和公信力。因此,笔者现就记者在新闻发布会上有关提问技巧的问题作一简析。

一、突出重点,会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新闻发布会是一个在规定时间内对记者提出的重大问题进行集中回答的特殊场合。在这种特殊场合记者就不应该再提出一些有资料可寻的问题,翻阅资料是他们的“课下作业”,不应该再拿到这里让发言人解答。

在这次“两会”的新闻发布会上,有些记者在这方面做得有点欠妥。如2009年3月2日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国妇女英文月刊记者“请问赵主任,这次2235名委员中,女委员的数量有多少?她们现在所提的提案数量有多少?主要集中在哪些领域?”在他的提问中我们就可以发现一些问题,“提案的数量”以及“主要集中的领域”可能是记者无法确切知道的,但“女委员的数量”是肯定有资料可查的,记者在这里竟然能问出这个问题,说明他没有为这次新闻发布会做好充分的准备。难免会换来赵启正如此的回答“我事先用了一点功,但是没有注意到这个比例,但我知道,本届比上届妇女委员比例高……”

无独有偶,我们再来看看2007年新闻发布会上英国《金融时报》记者的提问“我有一个问题,关于中央政府对于国内和全球环境保护的政策,为什么政府去年没有达到降低能耗和减少污染的目标?具体问题是在哪些方面?到2009年,有预期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家,如果政府认为环境保护政策目标还有用的话,中国将来会不会愿意接受国际社会共同确定的温室气体排放目标?”而温总理的回答是“关于我们去年没有完成环保的目标,我在人代会上已经作了充分说明。今后采取的措施也提出了八个方面的工作,我想不再重复了。”对于发言人已经回答过的问题,即使不是在此次发布会上做的回答,记者都不应该把它拿出来再次进行提问。这就提醒记者在会前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避免在会上提出重复的问题。

二、把握主题,提问要有针对性

新闻发布会的策划流程是先选定主题,再根据主题来确定新闻发言人。因此,记者应全面了解此次发布会的主题和新闻发言人,再来准备问题并进行提问。此处的“针对性”是指记者应该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针对合适的对象提出问题。

虽说新闻发布会是针对国家重大问题的一个专场发布会,但社会的复杂性也会带来众多方方面面的重要问题,在规定的时间内发言人不可能把每一位记者带来的问题都回答完,因此对于那此过细的专业性较强的问题,发言人一般不予回答,而把它交给专门的负责人来处理。在这种情况下,记者就要注意所提的问题了。

例如,在今年“两会”的这场发布会上就出现了这种情况,《羊城晚报》记者提出“应怎样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我们来看赵启正的回答:“这个问题在下面的讨论当中,委员们一定会讨论的,所以你最好的提问时间我们还有两次记者会,其中一次就是讨论经济问题”。说明记者所提的问题在此不合时宜,虽然“大学生就业”也是国家的重大问题,但这种过细的问题被归为“经济问题”,留在那场发布会上回答也许会更合时宜。《中国人口报》记者将“中国的老龄化问题”带到了此场发布会,赵启正也没有给予回答,而给他介绍了“人口和环境”这一专门委员会,同样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也是一个大问题,但针对这样的问题应该怎样解决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问题,因此应该把它交给专门委员会处理。在这里提出这个问题恐怕也有些不合适。

“针对合适的对象提出问题”是指记者应针对此场发布会的发言人提出问题,而不应该将所提的问题交给在座的其他人来回答。在这一点上,德新社记者就犯了一个类似的错误。“另外,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也出现在会场,我们都知道您在中国政治生活当中发挥很重要的作用,今后可能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您是否可以简要地谈一谈您的政治理念和信念?”而主持人一开始就已经明确说明“今天是温总理回答记者们的提问”,因此记者没有针对合适的对象提出合适的问题,只能是浪费了这次机会。

三、问题具体准确化,提问开门见山,不拖泥带水

新闻发布会是记者获得重大新闻的理想渠道,也是新闻竞争的重要场所。它一般是在规定的地点、时间进行的。因此,在事前对各项事务都会有周密的安排,而且参加的记者人数众多,新闻发言人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回答记者的众多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就不允许记者像平时的人物采访一样,与被采访者平心静气地坐下娓娓而谈。因此,记者在新闻发布会之前应将想要提问的问题设计得尽量准确、具体化,一来能够使发言人较清楚地了解到记者想要说的问题,进而做出准确深入的回答,二来也可省出时间给其他的记者提问的机会。

例如在2005年3月14日,温家宝总理的中外记者招待会上,美国彭博新闻社记者提问“中国经济在快速发展中出现了很多社会问题。解决‘三农’问题是您最大的愿望,可是有专家说,除非加强农民土地使用权或者还给农民土地产权,‘三农’问题可能很难得到解决。您认为把土地产权还给农民是可能的吗?”温家宝回答说:“中国的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农村改革是从解决农民对土地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开始的。农村的土地是集体所有。我们在改革开始的时候就实行了家庭承包经营的基本经济制度,就是说,农民拥有对土地的生产和经营自主权,此后土地承包期不断延长。现在我可以直接回答你,农民对土地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将长期不变,也就是永远不变。”此例中,美国记者的提问涉及到“三农”问题,而土地问题是“三农”之一,记者没有宏观地问怎样看待“三农”,而是抓住其中的一点——土地产权,结果得到了温家宝具体、准确的回答。

再来看中央电视台记者的提问,“刚才总理说除了做公仆的权利,没有其他权利。新闻发布会中记者的提问技巧简析,我想这话不仅是对政府工作人员说的,更是对领导干部说的。我问的问题与此相关,也就是反腐败的话题。最近陈良宇、郑筱萸案件的查处和披露带来很大的反响,我们也听到了来自观众的声音,一方面大家觉得特别的欣慰,因为加大反腐力度一直是人们的期待,而另一方面人们很忧虑,为他们看到的腐败现象忧虑。如何有效地遏制一些行政领域权钱交易的现象?”在此记者在提问之前用了一个小“序”来引出他的问题。首先将自己的问题具体地定位在“反腐败”的话题上,然后再道出此话题下的小问题,笔者认为这也是将问题具体化的一种表现。

然而此类相反的例子也屡见不鲜。请看2009年3月2日的新闻发布会上新华网记者对赵启正的提问“近几年,新兴媒体已经成为汇聚民意、聚集民智的重要渠道,但是有些人群既看不了电视,也没有钱上网,也买不起报纸,他们就是农民工。今年我们知道有2000多万农民工失业需要工作,他们的就业问题既牵动政府的心,也牵动网民的心,我们《新华手机报》已经收到5000多万农民工发来的短信,一毛钱就可以把他们对政府的一些意见、呼声、建言献策通过手机发到这个平台上。目前为止,请问,已收到的委员提案当中有多少是关于农民工问题的?委员关注的农民工问题主要集中在哪些方面?”这位记者在叙述了一番新兴媒体、手机等情况后,才引出自己的问题。笔者认为在新闻发布会这样宝贵的时间内,记者的每一句话都应是与问题相关的,然而此位记者在问题之前的一段与问题无关紧要的话完全可以删掉。最后惹来赵启正一个幽默的回答“我听得很明白,你问题的重点是你们的手机网成就很大,让大家都知道,顺便问了我一下有多少关于农民工的提案。提案每次要4000—5000份,这个数据要在会议结束的时候才能出来。谢谢大家。”

标签:新闻学论文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