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论文 > 政治学 > 马克思主义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论文

编辑:

2014-12-31

任何外来的思想理论,如果无法与本土传统文化结合,在这个国家就没有根基,也无从得到认同。鉴于此,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自觉融合传统文化。一般来说,二者融合的前提是具有某种相似性,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尽管存在着时代性、民族性的差异,但由于二者在哲学方法论、立场、观点等方面,比如具有一致的辩证思维传统以及共同的关于宇宙和人的根本性问题的解答,使得二者的融合成为可能。

(三)传统文化制约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变革和融合,同时传统文化也制约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认识主体的传统观念和意识,会不可避免地渗入到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中去,影响其对传统文化的变革和融合。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精华亦有糟粕,精华部分使国人接受与马克思主义趋同的价值取向,在文化上获得了认同,从而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价值基础;糟粕部分,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国人的思维,妨碍了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科学方法论的正确理解,从而阻碍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因此,必须使传统文化朝着现代化的方向转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才会在变革和融合传统文化中不断前进。

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的路径

马克思主义理论品格符合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理论需要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是以西方的现代化和全球扩张为时代背景的。因此,它的主题始终是对现代化和全球化的批判和反思,其目的在于把人从这种发展所造成的异化中解放出来。由于它本身所具有的改变世界的实践品格,使其并未停留在理论层面,还直接指导和推动了革命运动。

中国自鸦片战争便被迫卷入全球化运动,传统封建旧文化的腐朽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面对“中国向何处去”的时代主题,中国人民迫切寻求一种既能反映中国传统文化,又能突破传统意识局限,而且拥有新地思想精神,同时又符合中国传统理想信念和中国革命需要的崭新文化。这种诉求使得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在接触到马克思主义后,与之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如果不是马克思主义具有实践性和批判性的理论品格契合了当时中国社会变迁的理论需要,先进的中国人也不会对马克思主义产生共鸣和认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也就没有任何基础可言。

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不是一个单一的发展进程,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相互联系、辩证统一的双轨行进过程。编辑老师为大家整理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相关推荐:

马克思的土地所有权论文  

简论马克思自然生产力思想的生态意蕴论文

标签:马克思主义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