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论文 > 政治学 > 马克思主义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论文

编辑:sx_yangk

2014-12-31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的思想体系,具有世界性、普遍性的品格,可“放之四海而皆用”。但它毕竟是在西方文化的母体中生长起来的,以下就是由精品学习网为您提供的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从思维方式到理论渊源、从表达方式到文化背景都不可避免地带有西方的特征。若想使其“放之四海而皆准”,必须因地制宜。马克思主义放之中国,“因地制宜”,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如何“因地制宜”,即如何处理作为外来文化的马克思主义和作为本土文化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讲,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因此,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生根、发展,必须结合中国实际。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思想资源,其本身就是中国实际的重要构成部分,如果忽视这一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不可能真正实现;另一方面,传统文化则需要通过汲取外来文化的养料,开发和培养出具有现代特性的文化精神,从而实现现代化。既坚持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方向,又通过中国化实现传统文化现代化。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辩证关系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对传统文化的变革

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生有着不同的时代背景,马克思主义是资本主义工业化时期的产物,属于无产阶级的理论范畴;后者则形成于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封建社会,属于封建统治的理论范畴。这就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变革传统文化现代化的现实需要;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然是这一变革的过程和结果。毛泽东在《辩证法唯物论讲授提纲》就曾指出“由于中国社会进化的落后,中国今日发展着的辩证唯物论哲学思潮,不是从继承和改造自己的哲学遗产而来的,而是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习而来的”,“要使辩证法唯物论思潮在中国深入与发展下去”,必须“清算中国古代的哲学遗产”。也就是说,没有传统文化的变革,马克思主义是无法在中国展现其作用的;同时,不经过马克思主义的变革,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变也是无法实现的。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对传统文化的融合

标签:马克思主义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