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论文 > 文学论文 > 其它文学论文

2015年新闻传播学论文:两会报道的话语

编辑:

2015-11-05

词性分析:《人民日报》采用大量的动词,如“齐聚、共襄、聚焦、共掀、见证、搁下、修改、整理、履职、戴、讨论、表达、接纳、探讨、递、成长、提醒”等,集中表现“两会”代表及记者工作的繁忙及认真,而《纽约时报》中涉及代表动态的记录只有“arrived(到达)、posed(摆姿势)、took snapshots(拍照)、took notes(记笔记)、snoozing(打盹)、reunite(重逢)”,真正与工作有关的只有“took notes”,这一点表明中国记者关心会议中代表的交流和付出,而美国记者关心会议花絮。

称呼系统:《人民日报》对代表的称呼有“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们、国家蓝图设计者、委员、他、女委员们、新时代女性、委员们、这些精英人物”,对代表们采用的是褒义与中性的称呼,一共提到九次,这说明《人民日报》的报道对象主体是“两会”代表。《纽约时报》一共只提到四次代表,两次用delegates(代表),另外两次用one、many,均是中性,没有突出代表们。

在Fairclough的话语分析中,情态是说话人对命题的可能性的判断,是语言表达人际功能的主要成分,考察语篇的情态系统主要有两个目的:弄清说话者对话语命题真实性所承担的责任的程度和对未来行为作出的承诺或承担的义务;了解说话者对听话者和情景成分的态度、说话者与听话者之间的社会距离和权力关系等。

在《人民日报》中表现情态的部分主要体现于动词“难忘”,名词“见证”,副词“都”“会”“仍然”“还将”,表明了记者对“两会”的肯定性评价,表明中国记者与代表的社会距离较近。而《纽约时报》中表现情态的部分主要体现于副词“remarkably(显着的)”“quite(相当)”“particularly(尤其)”“first(首先)”,强调了会场的表演性、安全性,“onlylike(有点像)”强调了会议的神秘性。文章末尾又用动词“seem(似乎)”“guess(猜想)”,来指出其观点的不确定,表明美国记者对“两会”的距离感,只想对会议报道承担部分责任。

编辑老师在此也特别为朋友们编辑整理了2015年新闻传播学论文

相关推荐:

浙江广播电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论文 

试论自嘲与批判论文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