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论文 > 人文社科 > 语言 > 语言学

略述荀子的社会语言学思想

编辑:

2015-10-26

二、历时和共时的社会语言观

从历时的角度讲,语言是一个在继承中发展着的系统。语言是社会的产物,并非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相应的发生着变化,荀子在《正名篇》中对此也有比较较深刻的阐述,例如,“后王之成名,刑名从商,爵名从周,文名从《礼》散名之加于万物者,则从诸夏之成俗曲期。”他还进一步解释说,“若有王者起,必将有循于旧名,有作于新名。”荀子此说不仅阐述了一个制名的方法,而且也是一个对语言也需要创新也需要发展的一个表述。“名”不是一成不变的,既有循旧,也有作新。循旧名与作新名都是制名的方法。前者是对前代语言文化的继承和袭用,保证了语言的稳定性和继承性,使得交际能够顺畅地进行,后者强调了语言也需要适应变化了的社会观念,语言是在继承中发展的。荀子“循旧作新”的语言观在某些方面可以说是对孔子的循旧束新、过分强调语言的永恒性和稳定性的一种纠正。

从共时的角度来看,荀子也揭示出了语言具有方言与共同语的区别。在荀子生活的战国时代,汉语方言主要有南北两系,南系有楚语和越语,北系为夏语。周游列国的荀子,对各地的语言、风俗等有着广泛的接触,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在《儒效篇》中说:“居楚而楚,居越而越,居夏而夏”。这就说明荀子已经认识到语言的地域变体,方言就像风俗习惯一样随居住地和环境不同而不同。他在,《荣辱篇》中说:“譬之越人安越,楚人安楚,君子安雅。是非知能材性然也,是注错习俗之节异也”。这就好像越人习惯使用越语,楚人习惯使用楚语,君子无论居住在什么地方都习惯使用雅言一样,不是自然具有的本性和认识能力使他们这样,而是由于他们的习得和风俗习惯不同所造成的。在这里,荀子不仅强调了语言因地理环境因素而产生的地域之别,形成各地地域方言,而且还超越地域方言,关注到了专属于社会集团变体的共同语——雅言。雅言又称夏语或诸夏之言,是在吸收了各地方言中最好的部分及最共通的成分之后而行成的书面语。所以,雅言不仅适用范围广,而且王室宫廷和读书人等君子争相使用。写文章不用雅言,必然会造成交际上的障碍。

编辑老师在此也特别为朋友们编辑整理了荀子的社会语言学思想

相关推荐:

探析民族语言学论纲汉 

浅谈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

标签:语言学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