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浅述周一良的三位老师对他史学研究入门的影响

2013-04-02

【摘要】:历史,一是指过去事实的记载;二是指已过去的事实;三是指经历,底细;四是指自然界和社会的发展进程,沿革,来历;五是指以过去的经历和事迹的痕迹;六是指历史学科。精品学习网论文网为您提供历史论文范文参考,以及历史论文写作指导和格式排版要求,解决您在论文写作中的难题。

周一良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的历史学家,在魏晋南北朝史、佛教史、敦煌学、日本史、中日文化交流史等几个方面取得巨大成绩。主要著作基本收入《周一良集》(1998),1997年后文章基本收入《郊叟曝言》(2001),其他还翻译有《日本》(1997合译)、《折焚柴记》(1998)等。周一良从1920年在私塾发蒙,开始接触中国传统经史子集,并学习日文和英文,初步接受乾嘉朴学的训练,萌发到北京求学的念头。1930年开始先后在北平燕京大学国文专修科、辅仁大学历史系、燕京大学历史系、燕京大学研究院、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等地进行科班学习和研究等工作。1939年后赴美国哈佛大学远东语言系,全面系统学习了日本语言文学和其他种类语言,系统地接受了近代西方史学训练,基本掌握了超越乾嘉诸老的史学研究工具和研究方法。1946年回国后,在燕京大学和清华大学任教并进行学术研究。建国后,转任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1952年高等院校院系调整以后,任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并担任行政领导工作,接受并开始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史学观进行研究和教学。和海外归来报效祖国的新知识分子一起,周一良经过了新中国发展中的风风雨雨、各种运动,跌打滚爬直到改革开放的到来。刚刚要开始新一轮勃发,满怀豪情的投身教学和研究的新阶段的时候,1986年正式退休。退休以后,周一良的史学研究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克服各种年老体弱的困难,解放思想,坦然放达,达到了“海阔天空我自飞”的新人生境界和“融会贯通、渐入化境”的新学术研究境界。

按照戴逸在为《二十世纪中国史学名著》撰写的总序中提出的对现代历史学家的分类标准,周一良应该算是二十世纪第三代史学家,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融乾嘉朴学、西方近代史学、马克思主义史学三种训练于一身,面对中国史学研究的发展已经站在了超越前人研究的历史高度,有给后来者开辟一条广阔的研究方向。纵观周一良70年的历史研究生涯,我们可以看出中国二十世纪史学发展的隐约身影,可以看出一个勤奋的历史学家的铮铮史德和卓然史识,也可以窥见二十一世纪中国历史学研究的些许端倪。

周一良从1932年秋转学到燕京大学历史系到1939年秋去哈佛大学学习日本文学之间的8年,先后在燕京大学和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学习和工作,受教于邓之诚、洪业等人,中间曾去清华大学旁听陈寅恪先生的课。这段时间总的来讲是在周一良私塾阶段文史研究启蒙的基础上对于史学研究真正登堂入室的时间。通过上述三位老师对于周一良史学研究的入门史实的研究我们不仅可以找寻周一良从事历史研究的入门过程和他的师承关系,而且可以展示20世纪30年代中国高等院校历史教学和研究的真实面貌,从而对于后来的向学之人提供可靠的入门路径。

在研究诸位老师对周一良从事历史研究的影响之前,有必要对30年代的燕京大学历史系的情况进行简单介绍。根据当时任教的老师和求学的学生回忆,我们可以知道当时历史学教学的师资和具体安排。瞿同祖是1930年进入燕京大学,主修社会学,副修历史学,当时他听过的课有:洪业的“史学方法”、邓之诚的“中国通史”、“秦汉史”、张星烺的“宋辽金元史”、张尔田的“史微”。谭其骧是1930年秋入燕京大学研究院,1932年春提前毕业,1933年开始在燕京大学讲授“中国地理沿革史”,1935年8月离开北平赴广州学海书院任教。主要修过的课程有:顾颉刚的“中国上古史研究”、 “《尚书》研究”,还听过邓之诚、张星烺、陈垣等人的课,洪业的课没有听过。侯仁之是1932年秋进入燕京大学历史系,1936年夏本科毕业,后留校作研究生,1940年研究生毕业,到1941年12月被日本宪兵逮捕,都在燕京大学任教。修读过的课程有洪业的“史学方法”、顾颉刚的“中国疆域沿革史”,也听过邓之诚的课。王锺翰1934年秋进入燕京大学历史系,1938年本科毕业,1938年秋到1940年在燕京大学研究生院历史学部读研究生。毕业后任历史系助教直到1941年冬燕京大学被日本封闭。当时陆续听过的课有:邓之诚的“中国通史”、“秦汉史”、“魏晋南北朝史”、“隋唐史”、“明清史”、张星烺的“宋辽金元史”、洪业的“史学方法”、“远东史”、顾颉刚的“春秋史”、“战国史”瑞士人王克私“世界古代史”、“基督教史”等等。周一良是1932年秋入燕京大学历史系二年级,1935年毕业入研究生院,1936年秋肄业。主要听过的课程有:邓之诚的“中国通史”、“秦汉史”、“魏晋南北朝史”、“隋唐史”、“明清史”、洪业的“初级史学方法”、“高级史学方法”、“远东史”,其他老师还有顾颉刚、钱穆、张星烺、李德(西洋中古史,美国人)、贝特(世界古代史,英国人)等。后来周一良觉得,受邓之诚和洪业的影响最大,这里面有一个疑问,同样是系内且赫赫有名的历史学家顾颉刚为什么没有成为引导周一良入门的人。细分析起来,可能是周一良不喜欢顾的“完全抄黑板”的授课方式,再有可能周爱好的是日本史和魏晋南北朝史,和顾的研究内容不沾边。

先从邓之诚说起。邓之诚(1887年11月19日—1960年1月6日)(注:周在自传中写邓之诚1889年出生,可能有误,备查。)先生,字文如,号明斋,又号五石斋,祖籍是江苏江宁。曾祖是赫赫有名曾任闽浙总督的邓廷桢,协助林则徐查禁鸦片,抗击英军,其留有诗集《双砚斋诗钞》。祖父邓文基、父亲邓小竹,长期在四川和云南作官,也好文史。邓之诚自幼得到家长的启蒙教育,酷爱读书,又充满爱国情怀。曾就读于成都外国语专门学校法文科、云南两级师范学堂。毕业以后任《滇报》编辑,昆明一中史地教师。辛亥革命后积极参与革命。1917年北上任教育部国史编纂处民国史纂辑,1921年开始担任北京大学史学系教授,并先后兼任北平师范大学、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辅仁大学教授。1930年起担任燕京大学历史系教授。1941年冬燕大被日军封闭,旋被捕入狱半年,后出狱拒绝与日伪合作,至抗战胜利后燕大复校才重新回校工作。1952年院系调整以后,并入北京大学历史系,专任明清史研究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