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世纪之交的史学回顾思潮述评

2013-04-01

【摘要】:历史,一是指过去事实的记载;二是指已过去的事实;三是指经历,底细;四是指自然界和社会的发展进程,沿革,来历;五是指以过去的经历和事迹的痕迹;六是指历史学科。精品学习网论文网为您提供历史论文范文参考,以及历史论文写作指导和格式排版要求,解决您在论文写作中的难题。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章开沅教授在《论史魂》中说:"这些年,我在海内外各地,经常讲的一个题目就是:史学寻找自己。史学之所以需要寻找自己,是因为史学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自我迷失,而首先是因为许多历史学者在不同程度上已经自我迷失。"[1]寻找什么呢?章先生认为需要寻找史魂。史魂包括史学这个学科固有的独立品格和以史学为业者必须保持的学者的品格。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研究所瞿林东先生在《史学寻找自己》也说:"我对'史学寻找自己'这一生动、形象的说法颇为震动,我希望'史学寻找自己'这种自觉的意识,能在史学工作者队伍中引起更多的共鸣。"[2]世纪之交,中国史学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重新审视自己走过的道路,总结其利弊得失,把握其精神实质,寻找正确的学术定位和社会定位,成为史学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史学工作者在自觉回首以往的历史学发展道路的同时不断地思考新的问题,形成了一股追寻自己的发展轨迹、回顾过去展望未来的史学回顾思潮。本文将从四个方面对这股寻找自己的史学思潮进行粗浅的探讨。

回顾的原因

在世纪之交出现这股回顾思潮,既有客观环境的因素,也有主观的因素。

首先,世纪之交,就象一年到头一样,大家都要回过头看一看过去所做过的事情。史学工作者以世纪之交、千年之交这样一个特殊的时间为契机,对以往的史学发展状况进行清理,总结经验、提出前瞻性的问题。世纪之交,各个学术文化领域如哲学、文学、社会学等相邻学科都在回顾自己的历程,整个社会具有一种回顾与总结的学术情趣和氛围。另外,最近几十年来的文化寻根热也对史学寻找自己产生了一定的刺激作用。王学典在《二十实际后半期中国史学的主潮》中说:"中外史学史表明,史学思潮从来都与特定的政治思潮、社会思潮密切相关,甚至有时是互为表里、合为一体。"[3]

其次,史学是中国传统学术大宗,在以往的发展中有回顾过去的传统。章学诚说:"盈天地间,凡涉著作之林,皆是史学。"[4]史学本身就是以过去为研究对象。中国古代史学发达、史学史之史也很发达。史学史之史是八十年代中期白寿先生提出来的。史学史是对史学自身历程的回顾和总结,史学史之史是对史学史发展历程的的回顾研究。所以说回顾史学自身历程是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历史上中国史学的五次反省都是史学发展的产物,即史学在发展一段时间后,总会有人"回头看"史学发展的轨迹。今天的回顾热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史学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第三,史学界自身的努力和学术刊物的出版导向。史学工作者以一种高度的职业责任感和使命感,对各个史学分支学科进行总结和预测,总结成绩,指出不足,并提出前瞻性的观点,如今后几年中应当努力突破的一些问题。史学期刊也不失时机的推出专门刊登回顾性文章的专栏,如《历史研究》推出《二十世纪中国历史学回顾》,在连续几年间,每期都有一篇很有分量的文章。此外,还开辟了《史学与史家》栏目,介绍取得卓越成绩的历史学家。《历史教学》开辟《百年史学回顾专栏》,起初是介绍马克思主义史学五老(郭沫若、范文澜、吕振羽、翦伯赞、侯外庐),后来扩及上个世纪的许多史学泰斗,如梁启超、胡适、王国维、南北二陈(陈寅恪、陈垣)、吕思勉、钱穆、傅斯年等。上海《历史教学研究》开辟了《史家丰碑》、《史家访谈录》栏目;开封《史学月刊》开辟《二十世纪中国史学笔谈》专栏;哈尔滨《求是学刊》推出"世纪之交话史学"栏目;《中学历史教学》、《中学历史教学参考》、《社会科学战线》等刊物也有类似的栏目。刊物的编者们清醒的认识到:"欲使当代中国史学以崭新的面貌进入21世纪,并健康与长足的发展,就必须对中国史学的丰厚遗产进行全面的清理和吸收。因为前者的发展与进步无不以后为起点和基础,二者之间有着无法割裂的传承关系",所以认为在世纪之交"更需要对史学在百年历程中的利弊得失、荣辱沉浮作理性的反思,以为史学在新世纪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4]

谁在回顾

从事百年史学回顾的主要是广大史学工作者,具体地讲,包括这样几部分:

第一,史学史、史学理论研究者。他们从史学史、史学理论的角度,对史学的发展线索进行宏观的把握,诸如蒋大椿、瞿林东、吴怀祺、张广智等著名史学史研究者在这一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如瞿林东先生连续发表了讨论百年史学的《中国史学:20世纪的遗产和21世纪的前景》(《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5期)、《百年史学断想》(《世纪论评》1998年第2期)、《我看世纪之交的中国史学》(《求是学刊》2000年第1期)、《二十世纪中国史学及史学名著》(《光明日报》2000年12月8日)等,对百年中国史学的成就提出了总体的评价,并对未来史学的发展做出了预测:"21世纪的中国史学,要造就出一批能够同世界各国史学家对话的新型的史学家。这些新型的史学家,应有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和中国学问的根底,应对世界历史和外国史学有相当的了解,应在专精的基础上努力向通识发展,应具有较高的古代汉语修养、现代汉语表述水平和外国语水平,应善于同外国同行合作而又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5]

第二,史学各分支学科的学术权威。《历史研究》上发表的百年史学回顾文章多数属于这种情况,往往是某个领域视野开阔、学有所成的专家,对本学科的研究状况进行概括和预测。如宋德金的《二十世纪中国辽金史研究》总结了百年辽金史研究的巨大成就,同时指出,今后的辽金史研究需要加强纵横联系,应当打破疏离状态,他引用金毓黼的观点说:"治本朝史,惟有三史兼治,乃能相得益彰",倡导将辽金史与宋史作为一个整体的断代史研究。[6]

第三,回顾不是专家们的专利,中青年史学工作者也以自己特有的学术敏感和独立见解,加入史学回顾的行列。这些人大多数工作在各高校或研究所,或在读博士生、硕士生,他们思路开阔、接受能力强,又比较熟悉自己的研究领域,对本学科的发展非常关注,如徐松巍等人翻译了日本的中国史研究状况文章,连续刊登在《中国史研究动态》上。

第四,历史教育研究工作者,尤其是中小学历史教育研究者。他们结合中小学历史教育改革的实际需要,对近年来的近现代史研究中的一些重大问题进行反思和总结,这是回顾思潮中不可低估的力量,这类文章的特点是小而细涉及到具体的历史内容尤其是历史人物或事件的评价问题,往往能产生历史知识普及的作用。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精品学习网 > 论文 > 人文社科 > 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