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论文 > 会计审计 > 审计论文

关于审计规制论

编辑:

2016-09-02

对信息不对称,政府可以借助其权威性和强制力,对广告、产品质量进行规制,强制生产者和销售者兑现向消费者所做出的承诺;政府可以采用行政立法,制定产品质量标准并公布于众,让消费者实行监督,并用以保护自身权益不受侵害;可以强制生产者和销售者向市场提供真实、全面的信息,以缓解信息不对称的矛盾;政府还可以向市场提供信息服务,通过正常的信息来源挤压非正常信息的散布空间;还可以发挥民间组织和消费者协会的作用,支持消费者维权行动等等。在对信息不对称的规制中,最好的校正和补偿手段是审计。市场经济信息主要来自于市场经营主体-企业,企业的经济信息系统包括三部分组成:会计核算系统、统计核算系统和业务核算系统。会计核算系统是企业信息主渠道。目前,我国国家审计机关开展的企业财务收支审计,审计规制的指向直接针对被规制单位会计核算系统。

通过审计,对其凭证、账簿、报表等信息载体实施全面、系统的检查,验证所记录信息的真实性和合法性,以保证产业经济信息源的真实可靠。审计规制是对信息源以及加工、储存、传递、输送和使用等全过程的规制,同时审计规制不仅是信息不对称的纠正手段,而且是其补偿手段,即审计规制不仅能够发现信息偏误,指出偏误发生的部位和时间,而且还能够提供正确的、可信赖的经济信息;这也是其他规制手段所不能企及的。

走出信息不对称的困境,还要解决政府信息不透明的问题。政务公开是防范政府失灵最为有效的对策之一。要求政府信息公开,最好的查验和修正手段也是审计。

从对规制者再规制的角度分析,审计不仅可对政府产业政策制定和执行实施外部监督,而且可以对其产业政策的实现手段,诸如财政、税收、金融、外汇等进行内部监督,而后者更是审计之所长。因此,审计机关实施财政审计,检查财政部门对各产业、各部门的预算拨款是否与国家经济政策和产业政策指向一致, 对重点产业、重点部门的重点财政资金使用的真实性、合规性,特别是对财政推进产业发展的绩效性进行审计监督。实施政府绩效审计,锁定政府财政权力活动范围,并对政府依法行政的状况和行政水平予以高度关注和合理评价,预防政府背离科学发展观,不惜血本搞“形象工程”、“政绩项目”,导致地方产业经济的畸形发展;同时检查政府与企业结为利益同盟,构成行政垄断,抑制市场竞争,实行地方保护主义的倾向;监控政府机关与市场争夺权力,滥用自由裁量权以及执法犯法、以权谋私和渎职腐败等现象。加强经济责任审计,将审计的重心从财政财务收支平衡移到促进完善决策机制、慎重用权和强化领导者经济责任上来,包括对地方政府行政首长和企业法人代表的经济责任审计两方面;控制政府自由裁量权的使用,建立租金消散机制和政府规制激励机制,以逐步从制度上约束政府行为,使公共利益目标能更好实现。

四、审计规制的逐步拓展

审计规制是在不断实践、不断破解产业规制难题中求得发展的。从国内外审计规制发展结果和趋势分析,审计规制正逐步向以下领域拓展:

1.企业集团规制困惑的破解。企业集团是近年我国企业重组的产物,改变了原有政府规制的环境和适应性,对原有的规制手法提出了挑战。企业集团的“二重性”和企业集团边界的双重模糊性有可能使企业集团产生一种特殊的市场势力,进而生成一些单个企业所无法从事的市场行为。在现实经济活动中,国内外企业集团发生了以转移定价、交叉补贴、逃废债务、并购等手段,逃避政府监管,谋取企业的市场利益的现象,而对此进行规制是产业组织的难点。引入审计规制对这些难题进行破解,无疑是理论和实践的有益探索和有效选择。

2.产业信息的发布鉴证。对经济信息的公正和检查是审计监督的“强项”,为其他经济管理部门所不能取代。审计独立的监督地位和独特的身份,使经过审计鉴证的信息具有较强的公信力,成为社会公认的、可依赖的信息源;其二是审计的技术特长,审计是专司经济监督的部门,专门与数字打交道,以查处假账、假报表见长,对信息具有很强的鉴别力;其三是审计实际运行的业绩赫然,已成为信息认证的一项制度性安排。审计规制对产业信息的保证、监督和鉴证,反映了我国产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3.产业发展的专项审计调查。政府制定产业发展政策和规制政策需要大量的信息支持,除了按照正常渠道的常规信息外,有时还需要大量的、集中的、详细的、针对某一层面或若干方面的特殊信息,这就需要有专门的机构和专门人员进行专门的调查和研究。《审计法》规定审计机关有权就与财政收支有关的特定事项向有关地方、部门、单位进行专项审计调查。这种专项调查源于政府管理经济的需要,且带有明显的特指性和专项性。审计机关实施与产业经济发展有关的专项调查,与政府其他部门或社会“民调”机构不同,一是审计专项调查是审计机关独立地和自主地进行的调查,不受委托者和被调查者的干扰;二是审计专项调查是采用审计手段,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和权威性,被调查单位不能拒绝;三是调查的形式多样,不拘一格,完全根据政府委托者的需要,开展多渠道、多角度地实施调查取证或资料补证;四是审计主体对信息具有自动“过滤”功能,能够排除各种阻碍,保证调查结论的可靠性。

4.产业政策的评估。产业政策的评价不能由制定者完成,否则就会出现政府自我评价的局面。审计机关主持或参与产业政策评估能够实现形式上“他评”而实质上“自评”之效果,在目前情况下无疑是最佳主体选择。

5.产业绩效的评价。理论界认为产业绩效评价通常是以资深专家和中立的研究机构为主体,由决策者、实施者和政策对象共同参与完成的。但该机构的组建和资深专家选择以及其组织实施等问题,这在实践中并没有很好解决。审计机关的法律地位和主体特征,相对政府其他部门、社会团体、组织和机构来说,无疑是较合适的评价者。

6.产业规划的论证。审计机关以独立的地位和社会利益代言人的角色介入政府产业发展规划论证,具有较强的公信度和明显的胜任性:审计主体具有信息优势,能够掌握规划论证所需的产业经济方面的信息;具有身份优势,能够以客观公正的立场发表论证意见;具有地位优势,能够对政府产业规划产生较明显的影响力和说服力;具有仲裁优势,能够平息各产业或各企业可能发生的利益纷争;具有监督优势,督促政府将社会利益置于最佳位置,真正从社会整体利益和消费者利益角度来规划产业经济发展的走向,以效率原则协调各产业和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角色和作用。

7.产业运行的监控。审计是专司经济监督的职能部门,具有较好的独立性和美誉度,能够将产业经济运行的监督与其常规业务很好地结合起来,不仅能够节约监控成本,而且能够提高监控效率,将产业经济运行监控与产业信息保障、产业政策评估等有机结合,以维护产业经济安全运行。

8.产业风险的预警。对产业经济运行监控的结果须做出及时、灵活的反映和处置,特别是产业经济运行出现异常或偏误和严重的产业风险时须迅速预警,以引起政府和社会高度重视,并督促政府采取积极、稳妥措施进行协调、规范和控制。这种预警应当具有一定提前量,应对产业经济发展的趋势,对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部位、程度、持续时间、影响面和影响程度等重要信息有准确的预测与判断,且根据不同的风险程度发出强度不同的报警信号,为政府采取措施赢得时间、争取主动创造条件。重视审计规制的风险预警作用,并充分发挥这一功能具有较大的经济意义和政治意义。

9.产业运行环境的优化。通过审计规制强化政府的企业产业化经营制度环境保障者、宏观调控者和公共服务者的角色;防范政府功能越位,沿用行政力量对产业经济的过度推动;防范政府错位,过度干预市场导致不同企业之间竞争的非平等性;防范政府缺位,市场失灵不能得到应有控制,健全的市场机制缺乏培育而趋于萎缩。

开展审计规制,要充分利用我国国家审计体制的优势,使审计规制立于良好的制度基础之上;要根据我国经济建设发展,分析产业经济发展及市场失灵出现的规律,判断产业规制的需求水平,整合现有各政府部门所提供的产业规制资源,重新界定和完善各规制主体的分工协作;加强审计规制理论建设;催生有关审计规制法律法规的完善;提升审计主体的综合素质;改进审计规制技术方法;大胆开展审计规制实践与创新等,这些都是推行审计规制必须考虑和着手解决的问题。

那么关于审计规制论的内容就介绍到这了,更多精彩请大家持续关注我们网站。

相关推荐:

关于乡镇审计应注意的几点问题 

论高校审计应关注的重点    

标签:审计论文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