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论文 > 教育学论文 > 学科教育论文

9000字学科教育论文:《月光曲》

编辑:

2016-02-02

师:现在我们是不是把最后一段也学完了?

生:是。

师:这两段课文学得真痛快!哪儿还没学,再看一看?

生:第二到第九自然段没学。

师:好了,你们把还没学的部分再好好读一遍。

支老师的教学结构,是学生本体结构:学生说到哪,老师讲到哪。这节课,先学完的是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自然段,然后再学中间几个自然段。

蒋军晶教学片断:

师:我们来回顾故事内容。一天傍晚,贝多芬走进一间茅屋,贝多芬为盲姑娘弹了一曲又弹一曲,这后一曲就是着名的——

生:《月光曲》。

师:究竟是什么打动了音乐家贝多芬的心,让他创作出传世名曲《月光曲》呢?默读课文,到字里行间去寻找原因。

蒋老师的教学结构,是先整体感知课文,再到课文的“字里行间寻找原因”,整体感知既是复习第一课时,又是为精读课文作铺垫。因而,教学思路就是按照由总到分的路径逐步走向深入和深刻。

三种结构,清晰地看出教学结构的时代发展脉络:从紧紧围绕课文的讲解,到服务学生的随机教学,再到蒋军晶老师遵循文本的阅读规律和学生的认知心理,让课文学习与学生发展和谐共生。

教学方法不同,反映不同的教学风格

霍老师用的是讲读法:一会儿以讲带读,一会儿以读带讲,穿插想象、说话等语文能力的训练。

师:你们也听听这琴声,感觉怎么样?

生:平静。

(生小声读课文:“皮鞋匠静静地听着……”)

师:听到了琴声,好像看到了这样一个情景。谁能背一背这一小段?(一生站起来背。)

师:静静的海面,突然间出事了。

(生读“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一段。)

支老师用的是对话法:老师问,学生答,学生没问题了,老师继续启发学生思考,直到又有问题了,师生继续对话。

师:贝多芬是什么人?

生:他是一百多年前德国的一位音乐家。

师:是个什么样的音乐家?

生:是一个着名的音乐家。

师:你怎么知道他着名?

生:我以前从书上看到过。

师:今天的书里有吗?

生:有。

师:那你为什么不说今天的书啊?

蒋老师用的是研究法:老师的作用是帮助学生提升对问题的思考,学生不经思考是无法回答的,这就是研究,用研究的眼光提问,用研究的方式回答。

师:她这么激动还有其他的原因吗?

生:我觉得她是难以置信,贝多芬是非常着名的音乐家,这样的大音乐家会为她这样贫穷的姑娘弹一首曲子,她不敢相信。

师:你从哪里看出她难以置信啊?

生:我从这句话里的两个“您”看出来的。

师:知音难求啊……为什么此时贝多芬没有回答,我相信各人有各人的理由,谁来谈谈你的看法。

三种方法有共通之处,特别是谈话法和研究法,形式是非常相似的,都是问答式,但三种方法各有侧重。讲读法,老师讲,学生读,老师讲到哪儿,学生读到哪儿,充分发挥老师的主导;谈话法,是老师和学生谈话,一问一答,贝多芬是什么人(音乐家)、怎样的音乐家(着名的音乐家);研究法,也是有问有答,但主体是学生,回答的问题是有思维含量的,是多元的、批判的回答,而非陈述事实。从“讲读”到“谈话”到“研究”,清晰地显示出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演变过程。

资源使用不同,反映不同的教学指向

教学中,三位老师都不约而同地引用了“伯牙断琴”的典故,可是三位老师却各有指向。

编辑老师为大家整理了9000字学科教育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更多详情请点击进入教育学论文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