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针对初中新生适应新环境的方法

2013-08-28

④学习方式变了

小学生往往是老师手把手教,初中十分看重自学的学习习惯,因为初中的知识点繁多,讲究系统。很多同学因为自己不能主动学习而很难适应快节奏的学习。

2、初中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是新生心理不适应的内在因素

前苏联教育心理学家达维多夫研究指出,12——13岁是儿童产生急剧心理变化的“危机年龄”。这个阶段心理的健康,对孩子的成长无疑是至关重要的。初一新生的心理呈现以下特点:伴随生理的快速成长,心理活动激烈、动荡,开始萌发模糊的性意识,伴有羞耻心和自尊感,初步的成人感;开始用自我观念来认识事物,渴望自我肯定,有很强的自尊心,容易产生与师长沟通的压抑感和沟通障碍;情感和意志脆弱,较多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和支配。

外部环境的变化和主体内在心理的变化使学生出现一系列的不适应,表现为环境不适应、人际关系问题和学习问题,后两个是十分明显的问题。

3、社会支持系统和社会期望的变化加剧了新生心理适应问题。

儿童从小学到初中,学业上了一个新台阶,家长眼中的他们似乎也一下子长大了,他们不再像小时候那样对孩子嘘寒问暖,甚至“狠心”的把他们独自放在学校。中学的教师也不象小学教师那样整天出现在孩子面前,使得孩子遇到问题时无法像小学时那样及时得到家长或老师的帮助。父母和师长的这种“你已经长大成人”的观念必然导致对孩子关心少、了解少。而父母对孩子的社会期望却没有及时调整或者变得更高,孩子的学习成绩一有波动,便会紧张,甚至批评孩子,殊不知孩子面对的竞争对手更强,取得好的成绩要付出更多的努力。这一点也是造成新生适应出现问题不可忽视的因素。

(二)对策

1、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

针对新生的心理特点,为了让他们更好的适应初中的生活,更好的度过中学生活,本人开展了如下的课程:《认识学校、爱护校园》帮助他们尽快的适应学校的地理环境;《你好,同学》给他们创造认识、了解同学的机会;《安排好我的学习》促使他们尽快适应初中的学习;《认识自己》希望他们对自己的身体和心理的变化有一个了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奠定一个好的基础……

2、个别辅导

通过开展心理健康课虽然能和他们一起解决燃眉之急,但是只能解决同学们普遍存在的问题,对个别存在的问题只能通过个别辅导来解决。下面举两个例子:

案例1:一天我收到一封信,信中说在刚刚进行完的一次政治测验中,她全班排名倒数第一,于是心情不好,对学习,甚至对自己失去信心。

案例分析:对于刚刚进入初一的学生来说,他们大多数非常在乎入学后的第一次考试,想给老师和同学留个好的第一印象,给家长一个好的“交代”,而一旦成绩不理想,他们便会失去信心,转而否定自己。

辅导策略:我给他讲述了一个初一学生的真实经历。该同学初中入学成绩全年级第三,因为数学成绩最好而被选为数学科代表。但在第一次数学测验中却只考了59分(满分120分),她非常难过,甚至想过不读书,在数学老师和班主任的鼓励下,她寻找原因并加倍努力。最终在升高中考试中取得了满分的成绩。

案例2:学校运动会是同学们最开心的时刻,在一个班的大本营,我看到了她,一个人坐在那里,默默的,我走过去,问她怎么一个人在这里,她说她在看家,问她怎么会选择这个差事,她说同学们都三五成群的玩,只有她一个人,没有人叫她一起,她也想为班级做点事,就一个人坐在这里看东西。

案例分析和辅导策略:很明显,她很孤独也很无奈,而她最大的问题是不愿也不知道如何和别人主动交往,恰好一个运动员回来,我示意她把水递给那个运动员,可是她说她不知道他叫什么,于是我大声的问那个运动员叫什么,显然,运动员的回答她也听见了,我微笑着看着她,在我的鼓励下她走向了那个运动员,运动员的微笑和感谢感染了她,她也笑了。我表扬她迈出了第一步,并给了她一些如何与人交往的建议,告诉她运动会是改善她和同学关系的好机会,希望她把握。到运动会闭幕式,我发现她已经可以和其他人说笑了。后来她又找过我几次,再后来她成了班长。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时候,他们需要的只是一个眼神或一句肯定的话,而对他们适应新的环境来说,却很有帮助的。

3、发挥班主任、任课老师的作用

心理辅导老师虽然有一定的专业基础,但一个人的力量和时间都是很有限的,而班主任和科任老师和学生接触的时间多,对他们的了解也多,有什么问题,我也和他们了解情况,互相沟通,一起解决,许多班主任遇到问题也会和我交流,我的专业知识和他们的经验以及耐心细致结合在一起,很多时候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4、和家长取得联系,得到家长的支持

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各方面协同作用,新生适应问题自然不会例外。我们利用学校课题的便利,经常和家长联系,建议他们多关心刚上初中的孩子,多和他们聊天,了解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状况;他们取得好的成绩自然值得庆贺,但成绩不理想也是自然的事,毕竟他们要面对的是更强的竞争对手,家长要做的不是责怪孩子,而是和他们找原因,和他们一起面对,鼓励他们,增强孩子适应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