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论文 > 教育学论文 > 其它教育学论文

教育学论文8000字:文化视野

编辑:

2016-02-02

在语法领域,从1898年《马氏文通》开始,对西方式严密语法形式的追求成为风气,时人认为揭示语句的规律,可以快速提高教育和文化水平,为从事其他活动节省出时间,如马建忠《马氏文通·例言》指出,在教给儿童“葛朗玛”(grammar)后,“无不文从字顺,而后进学格致数度,旁及舆图史乘,绰有余力,未及弱冠,已斐然有成矣”。

系统的语法教学也在建国以后全面铺开,1951年,《人民日报》社论《正确地使用祖国的语言,为语言的纯洁和健康而斗争》认为,“只有学会语法、修辞、逻辑,才能使思想成为有条理的和可以理解的东西”,指出“我们的学校无论小学、中学或大学都没有正式的内容完备的语法课程”。此后出现了语言和文学分科教学的试验。语言课就是教给学生以系统的语言规律的基本知识。从1956年的“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到1980年的“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再到2000年的新大纲和2001年新课标对教学语法的规定,虽然教学的系统和要求屡次调整,最近的新课标又淡化语法教学,但语法实在成了学校教学的重要内容。另外,符合现代语法规范的表达,通过白话文学和电视广播等人众媒介,得到了深入的传播,虽不成系统,对国人的心理结构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不容低估。

二、变革与文明重塑

追求效率就是汉语变革的一个基本出发点,但最根本的却是基于文化认同与选择。

语言是民族精神的载体,语言的变化源于精神选择。在语言的选择中坚持的是文明崇拜的心理尺度。近代中华民族面临空前的精神冲击,改革者内心对于汉语劣势的认同导致了这次自我革新。文字和语法改革者暗含之意:认为旧文字代表旧文化,否定汉字就是否定传统文化,反传统也要反汉字,比如鲁迅说,“汉字也是中国劳苦大众身上的一个结核,病菌都潜伏在里面,倘不首先除去它,结果只有自己死”“如果不想大家来给旧文字作牺牲,就得牺牲掉旧文字”。说得沉痛悲怆,而又意气坚决,颇有壮士断腕的魄力。

认识到语言对民族精神的塑造作用,通过改变语言来改变民族的思考方式,改变国民的精神面貌,进而改变我们民族的生存状况,或许正是很多主张变革者的初衷。建国后的很多改革运动均表现了这种移山填海的大气魄(至于其是非,我们距离太近无法看清,还有待后人来评)。从再造文明的视角分析变革的因由,也当以这一尺度去检查变革的效果,多年后,国人的精神是否得以重铸,以及多大程度上是沿着语言塑造的思路进行的,都还有待进一步的观察取证。

目前的状况是:汉字精简的方向得到了基本的认同;汉语拼音成了帮助我们学习汉语的工具;语法教学对受教育者思维培育的作用也不可忽视。简化字、汉语拼音、汉语语法已经是影响好几代人的存在,并可能将持续下去,任何对汉语和语文教学的关注与研究都无法回避。

这场变革对国人精神层面究竟有多大影响,关注似乎还很不够。新出现的教学内容势必影响我们民族的精神养成,但是改变是在多大程度上的,以及在我们全方面都受到西方渗透的情况下,如何区分和证实是这些内容的变化造成的,是一个极大的难题。汉语拉丁化,是对汉语最根本的颠覆,但目前已经落空,而最具有结构性野心的,便是对语法习惯的冲击。

西式语法改变了汉语的某些语法习惯:第一,动词中心地位的加强。第二,关联词的大量使用。第三,完整的句子表达,简省成分的补足。

当然,语法引入的背后是思维模式的引入。语言的习惯蕴含着民族的思维习惯,汉语体现并培养了汉民族思维的重直观、重感悟,不重逻辑和形式,强调普遍联系、整体中合,不倾向于对立,朦胧模糊,保守复旧等特点。西式的语法注重形式,明确性,强调区别与对立,西方的思维模式与中国的传统思维模式碰撞后,产生一些融会,可能更多的还是期待:第一,中国的容易陷入视而不见的整体观,经西方逻辑分析的矫正,出现既关注整体,又细致深入。第二,中国的容易变成惰性的执中,经西方进取精神的矫正,变得稳健而进取。第三,中国的容易变成俯首贴耳的顺天应人,要接受西方通过采取立场而获得自由的洗礼。而从再造文明的角度,两种模式的互补与最终的融和才是最具期待的,我认为这正是当初引入者的暗含之意。

编辑老师为大家整理了教育学论文8000字,供大家参考。更多详情请点击进入教育学论文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