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浅析合作学习教育理论的理论依据

2013-08-27

【摘要】精品学习网为您编辑了浅析合作学习教育理论的理论依据,希望和您一起探讨!

合作学习是以开发和利用课堂中的人的关系为基点,以目标设计为先导,以全员互动合作为基本动力,以班级授课为前导结构,以小组活动为基本教学形式,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以标准参照评价为基本手段,以全面提高学生学业成绩和改善班级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形成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社会技能为根本目标的一系列教学活动。合作学习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主体的需要的满足为基本假设,体现了对学生主体的尊重;合作型目标结构能够激发小组成员的集体荣誉感,促进了学生间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的建立。合作学习教育理论与新课标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理念不谋而合,是一种新教法更是一种新学法,有助于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以及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合作学习教育理论的理论依据

合作学习并不是一种新的教学观念或教学方法,在过去的教学理论与实际中,一直都有合作学习的踪迹。随着新课改的实施,作为“自主、合作、探究”三种主要学习方式中的一种,合作学习具有显著的学习效果。

在定义上,合作学习理论的代表,约翰·斯莱文教授认为:合作学习是指使学生在小组中从事学习活动,并依托他们整个小组的成绩获取奖励认可的课堂教学技术。

合作学习之所以广受欢迎并保持长盛不衰,是因为它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

首先,动机激发论。学习动机是影响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因素,它贯穿学习活动的始终。学习动机是借助人际交往过程产生的,激发动机的最有效的手段,是在课堂学习中建立一种合作机制。

其次,认知发展论。儿童的认知发展和社会性发展是通过同伴相互作用得以促进的,个体的学习是在一定的历史、社会文化背景下进行的,社会可以为个体的学习发展起到重要的支持和促进作用。小组内部的争论、磋商、讨论、协调等,小组达成某个问题的共同解决办法。

再次,知识建构论。人的交往作用的本质是指个人在知识的建构中必须依靠意义的共享与协商,人际关系最基本的形式应该是合作而不是权威性的命令和控制。建构主义者十分重视合作学习,认为教学增进学生的交往与合作。

最后,教学交往论。教学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和交往过程,要使教学交往尽可能充分和完整,应该尽量多地采用直接交往,尤其是学生小组内的直接交往。

可见,合作学习是目前较为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

二、合作学习教育理论的主要内容

综合国内外关于合作学习基本要素的认识,我们认为合作学习应该包括以下四个基本要素。

1.异质分组

异质分组是指字啊组建合作学习小组时,应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性别、种族及社会背景等,将学生分配到不同的小组中,尽量保证一个小组内的学生各具特色,能够互相取长补短,彼此相互指导、相互学习。异质分组保证了小组成员的多样性,提供了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去认识认识不同的对象,听取不同的看法,分享彼此的经验从而使小组活动中有更多、更丰富的信息输入和输出,面积法更多更新颖的观点,是全组成员形成更深入、全面的认识,更好的达成小组学习目标。

2.积极互赖

积极互赖代表了小组成员之间一种积极的相互关系,每个成员都认识到自己与小组及小组内其他成员之间同舟共济、荣辱与共的关系。在小组学习中,学生小组构建积极互赖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积极的目标互赖、积极的材料互赖、积极的角色互赖、积极的奖励互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