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论文 > 教育学论文 > 高等教育论文

试论对数字化高校教育创新实践的探析分析

编辑:

2014-04-28

超文本就是按照人类的思维模式运用网状结构排列信息的一种处理方式。如果我们按照超文本的方式处理一本书的话,这种书籍就和我们传统的文件不太一样了,文章、段落和字词都是按照某种特定的关系排列在一起的,对于我们来说以前孜孜追求的页码问题就变得无所谓啦,我们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和需要从任何一段开始阅读。认知心理学认为人类的思维具有联想特征。人类在思考和阅读的过程中都习惯于从一个概念跳跃到另一个概念,所以这种超文本的教材组织方式更符合人类的思维习惯。

在具体的教材处理上,我们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把各种教学资源按照教学特征放在一起,分成不同的单元去囊括课文、习题、答案和提高部分,这样处理的结果是无论对于课堂还是课下都有好处。同时,用超文本而不是传统书籍的线性排列方法我们可以很容易的实现这一点,如果换做以前的话就会是不伦不类的大杂烩。

因材施教是教学实施的重要方式,我们也可以按照学生的不同水平把相关学科的预备知识和扩展知识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学生之间的水平差异和个体差异是很大的,我们在传统的教材中很难做到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但在多媒体的电子教科书中就可以轻而易举的做到,只需要设置一个有关的热键即可。

二、教学形式的空间化是推进数字高校教育创新的基石

“一言堂”的授课方式已经越来越让学生就受不了了,要让课堂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开拓他们的想象力、增强他们的创新能力,我们就必须要让我们的教学形式丰富多彩。我们可以在增加学生尝试体验、培养举一反三能力和创设问题情境。等方面着手。

(一)大胆尝试,增加学生实践机会。我们进行教育创新,就不能仅仅在理论上下功夫,同时必须解决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发达国家的教育创新改革为什么会成功,为什么会培养那么多创新人才,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被西方人所广泛接受的“尝试”哲学。

西方的学生从小就耳濡目染接受了“尝试”哲学,而我们中国的家长和老师很难对学生说“试一试”,这首先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我们认为不尝试就不会有失败;同时这也是东西方教育观念的一个重大区别:西方以学生为中心,而中方以老师为中心。比如加拿大从小学起就告诉学生社会是一个大的“尝试”场所,学校是一个小的“尝试”基地,课堂是一个微型的“尝试”前沿,而中国灌输式教学法为主要模式,学生长期以来习惯了“你讲我听”的被动局面。由此必然带来不同的教育结果。

如果一个人有了尝试的意识,再加上持续不懈的努力,还有什么不会做、不敢做、做不好呢?愿意尝试首先是一个人想象力的源泉,是有创新能力的表现,是生气的象征,是自信心的标志。因此,我们要建立一种气氛鼓励学生勇敢地尝试,只有这样才能出现创新的萌芽。(二)重视学生“举一反三”的思维培养,并主动在各种场合加强引导。“举一反三”就是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它许多事情。德波诺在其《思维的训练》一书中曾深刻指出:“教育教人以知识是因为再没有别的东西可教。但知识不能代替思维,如同思维不能代替知识一样。在大多数实际生活的情况中,知识从来就是不完全的(因为我们处理的事情往往涉及到将来),所以我们需要思维。或许我们教授一门知识课的目的就是为了使思维技能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发展”。[2]德波诺的这段话给我们以启迪:第一,养成学生的主动思维模式,抛弃传统的被动性思维模式,是的能学生能够讲求实际、富有创造力和建设性。其次,指导学生把握基础知识和思维素质的关系。基础知识是思维的结果,缺少相关性的知识,我们就没办法进行思考,但是过于完备齐全的知识会使得学生放弃思考。我们高校的教育一向重知识轻思维,事实上相对于思维的方式来说,知识的传授要容易得多,知识的获得不能替代思维的存在,二者缺一不可。最后,认识到感性思维的重要性。长期以来,我们对学生的培养模式是重视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而事实上直觉感知同样重要,承担着一半的思维任务。所以要改善学生的思维技能,教师就需要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感知能力。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