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宪法的实施与治理模式的转型

2013-08-25

二、当前宪法治理面临的挑战

对82宪法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我们既要充分肯定其贡献,也要正视存在的问题。近些年来,中国社会急剧变化,经济、政治以及文化都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转型。随着社会的变迁,上至公共权力活动,下至普通民众的生活,越来越多的宪法问题浮出水面。这既爲加强宪法实施带来契机,也爲宪法发展带来新挑战,中国社会中的宪法问题呈现出综合性、复杂性等特点。必须承认,社会生活中仍然存在与社会共识相违背的现象,宪法治理没有发挥有效作用。

人们普遍认爲,法治之治是规则之治,宪法文本应该得到尊重,但在处理问题包括决策的时候,有时会不自觉地回避规则,试图通过所谓「潜规则」来解决问题。宪法文本的每一个字,每一个条文,都是制宪者根据人民的意志而反复思考、反复推敲後写入的。不尊重宪法文本,就是不尊重我们的制宪历史,就是无视中国的宪政传统与道路。

严格遵守宪法和法律是社会治理的基本方式。通过司法裁判,公正化解纠纷,实现个案正义的法律效果,进而实现社会正义的社会效果。在化解社会矛盾的路径上,目前还没有完全形成「在法制轨道内解决矛盾冲突」的共识。要做到让民众「信法不信权」、「信法不信访」、「信法不信闹」,还需进一步普及宪法价值,以宪法爲根本约束公权力,一方面将政府所有权力的行使都纳入宪法轨道,保障基本权利,并由此赋予政治权力的正当性;另一方面要尊重和维护司法权威,保障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

与尊重宪法文本密切相关的,领导干部、公务员的宪法意识还比较淡薄,没有树立宪法权威,不按照宪法办事的现象大量存在。

宪法实施不仅需要制度的支撑,更需要宪法意识深入人心,使民众与公务员都树立牢固的宪法理念。宪法实施首先不是一套技术,而是一套价值与理念。技术是权宜的,不能触及人心。宪法实施的最终目的是构建一种公共生活,或者说爲一种群体的生活方式提供合理性与期待性,因而全社会的宪法意识对於宪法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当前宪法治理面临着诸多挑战。宪法在社会生活中的调整功能并没有得到有效发挥,尤其是没有很好的约束公权力,当基本权利受到侵犯时也不能给予及时、有效的救济。宪法实施状况与人民群众的要求还有差距,与落实宪法本身的规定还有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