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教师资格

2016教师资格小学教育知识能力命题点:小学德育

编辑:

1970-01-01

命题点五 德育原则

德育原则是教育者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德育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是处理德育工作中基本矛盾的准则或指导思想,或称之为德育工作的方法论。

德育原则和德育规律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原则则带有主观色彩,是人们根据一定的需要制定或提出的。正确的原则必然反映了客观规律的要求,但不等同于客观规律。

主要的德育原则如下:

(一)方向性原则

基本含义:德育工作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这一原则是依据社会主义教育的性质和目的提出来的,是我党长期以来的思想政治工作经验的总结,是社会主义学校德育区别于剥削阶级学校德育的根本标志。

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是:

①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②适应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培养学生具有新思想、新观念,同时在实践中逐步增强学生辨别是非和判断善恶的能力。

③把理想和现实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把社会主义方向性渗透到日常学习、生活、劳动和自我教育中,既胸怀大志,又脚踏实地,做到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

(二)知行统一原则

基本含义: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既要重视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又要重视组织学生参加实践锻炼,将提高认识和行为养成结合起来,使学生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这一原则是根据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原理和社会主义教育的目的提出来的,并符合德育过程的第一条基本规律。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一切真知来源于伟大的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社会主义教育要培养言行一致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只有通过品德实践才能真正形成学生的良好思想品德。

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是:

①加强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用马列主义基本观点和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来武装学生,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

②组织和引导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促使他们在接触社会的实践活动中加深认识,增强情感体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③对学生的评价和要求要坚持知行统一原则。

④教育者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言行一致。

(三)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基本含义: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既要尊重、信任、热爱学生,又要对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把严和爱有机结合起来,促使教育者的合理要求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

这一原则是教育者正确对待受教育者的基本情感和态度。社会主义学校的师生关系应该是民主平等的,在德育工作中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是辩证统一的,尊重信任是严格要求的前提,正如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所说:“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爱是严的基础,严是爱的体现。失去严格要求的爱,只能是放任自流的溺爱;缺乏尊重信任的严格要求,也可能变成刁难与苛求。只有把两者紧密结合在一起,才能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是:

①教育者要尊重热爱学生,关心爱护学生,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尤其是对待后进生,更需要特别的温暖和关怀,切忌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切忌粗暴训斥、讽刺挖苦,甚至体罚。

②教育者应根据教育目的和德育目标,对学生严格要求,认真管理和教育。要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品德发展状况出发,提出合理、明确、适度、有序且有恒的要求,并坚持不懈地贯彻到底。

(四)教育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基本含义:在德育工作中,教育者应主动协调多方面教育力量,统一认识和步调,有计划、有系统、前后连贯地教育学生,发挥教育的整体效能,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品德。

这一原则是由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决定的。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是受多方面教育影响的综合结果。纷繁复杂的各种影响,互相之间不仅可能存在矛盾和对立,前后也未必连贯一致,如果不加以组织,必将削弱学校教育的正面影响。因此,学校应该加强控制和调节各种教育影响,使之形成一股强大的教育合力,确保学生的思想品德按社会的要求健康发展。

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是:

①充分发挥教师集体的作用,统一学校内部的多种教育力量,使之成为一个分工合作的优化群体。

②争取家长和社会的配合,主动协调好与家庭、社会教育的关系,逐步形成以学校为中心的“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

③德育要有计划和系统。保持德育工作的经常性和制度化,处理好各年级、各阶段的衔接工作,保证对学生影响的连续性、系统性,使学生的思想品德得以循序渐进地持续发展。

(五)从学生实际出发因材施教的原则

基本含义: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个性差异,以及思想品德发展的实际现状,因材施教,引导学生,加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这一原则是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德育工作中的具体体现,是对我国优良教育传统的继承和发扬,同时也符合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发展不仅存在着年龄特征,而且存在着个别差异,只有从每个学生的实际状况出发,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才能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是:

①以发展的眼光,客观、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当代青少年学生的思想特点。

②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选择不同的内容和方法进行教育,防止一般化、成人化、模式化。

③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每个学生都具有不同的个性特点和内心精神世界,教育者要在充分了解和认识学生的基础上,因势利导,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以收到良好效果。

命题点六 德育途径

德育途径是指学校教育者对学生实施德育时可供选择和利用的渠道,又称为德育组织形式。我国中小学德育途径是广泛多样的,其中主要包括:

(一)教学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在学校全部工作中所占时间最多,而学生在校的主要活动是学习,所以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德育工作最基本、最经常、最有效的途径。

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不仅是教学内容本身有丰富的德育因素可供教师挖掘,教学组织形式及教学方法亦可实现育人的目的。但由于各科教学的目的、任务、方法不同,各科教学中的德育亦有其不同特点。思想品德课、思想政治课教学是最系统、最直接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途径,其他各科教学大都采用渗透的方法进行。教育者切忌生搬硬套、牵强附会,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应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目的和态度,探索真理的科学精神,形成健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标签:教师资格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