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教师资格

2016教师资格小学教育知识能力命题点:小学德育

编辑:sx_shangjianm

2016-10-21

为帮助大家顺利通过2016年的考试,以下是为您提供的2016教师资格小学教育知识能力命题点

命题点一 德育的概念与意义

德育是指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具体说来,它指的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道德要求和受教育者的个体需要及品德形成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主动的内化与外化,促进其养成一定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在我国,德育一词涵盖的范围甚广。依据学校教育的基本实践,人们一般认为,德育的组成部分包括四个基本方面,即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纪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

命题点二 德育的任务

德育任务是指学校为实现德育目标应肩负的工作职责。根据《中学德育大纲》和《小学德育纲要》的有关规定,中小学德育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任务。

1.培养学生初步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政治方向的教育是指有目的地形成人们一定的政治观点和政治信仰的教育,它主要通过对民族、阶级、政党、国家、政权、社会制度和国际关系的情感、立场、态度的教育得以完成。一个人对待社会中的阶级、政党、国家的基本观点和态度,是一个人思想品德的核心内容。因此,政治教育应成为学校德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2.引导学生逐步树立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

世界观是指人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人生观是指人对其生存价值和意义的看法,是世界观在人生问题上的体现。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形成是一个长期、艰苦的锻炼过程,中小学德育只能为其奠定基础。中小学要对学生进行初步的马列主义基本观点的教育和初步的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使学生逐步形成以集体主义为导向的人生价值观,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及作风。

3.逐步使学生养成社会主义的基本道德、法纪观念和文明行为习惯

中小学主要进行以集体主义原则为核心的社会主义道德和文明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培养学生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社会公德;具有勤奋学习、热爱劳动、关心集体、乐于助人等优良品德和文明习惯。同时,现代社会是法制社会,学校德育必须培养受教育者具有强烈的法纪观念,做到懂法、守法、护法,并能够自觉地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正当权益,同违法行为做斗争。

4.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品德能力和品德心理

品德能力是指一个人顺利完成品德活动的本领,主要包括品德的认识能力、情感能力、践行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等。品德心理一般是由知、情、意、行等因素构成的。中小学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品德心理因素,促使其全面、和谐、健康地发展。

命题点三 德育过程的矛盾

德育过程是以形成受教育者一定思想品德为目标,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参与的教育活动过程。它由四个相互制约的要素共同构成,这四个要素分别是: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它们之间通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各自的活动发生一定的关系,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因此,德育过程是施教与受教相统一的双边活动过程。

德育过程是一系列矛盾运动过程,矛盾是其运动的动力。在德育过程中,从过程之外到过程之内存在着三个方面的矛盾,分别是:①学校教育影响与一般社会影响之间的矛盾;②教师提出的德育目标要求与受教育者现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③受教育者的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之间的矛盾。

其中第二对矛盾是德育过程中的主要矛盾。受教育者的品德水平与德育目标有差距,主要是因为受教育者还处在成长、发展阶段中,还没有完成或未实现社会化需求。因此,德育过程的展开,就是要解决这一主要矛盾。这一矛盾的不断产生和解决,会不断地将社会所要求的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的品德,从而完成德育任务。

命题点四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一)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的过程

品德是由知、情、意、行四者构成的,因此,培养学生品德的德育过程,就是培养四种品德心理因素并使之协调发展的过程。

知即道德认知,是人们对是非、善恶的认识和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道德观念,包括道德知识和道德判断两个方面。道德认知是品德形成的基础。

情即道德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作是非、善恶判断时引起的内心体验,表现为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爱憎、好恶的态度。道德情感是产生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是实现知行转化的催化剂。

意即道德意志,是人们为实现一定的道德行为所做出的自觉而顽强的努力。道德意志是调节品德行为的精神力量。

行即道德行为,是通过实践或练习形成的,实现道德认识、情感,以及由道德需要产生的道德行为动机定向及外部表现。道德行为是衡量一个人品德水平的重要标志。

培养品德心理因素的过程或顺序,一般来说,是沿着知、情、意、行的内顺序,以知为开端,以行为终结向前发展的。但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德育影响的多样性,知、情、意、行各有其相互独立性,因此,知、情、意、行在发展方向和水平上常处于不平衡状态,表现为“知行脱节”或出现“情通理不通”的现象,这就要求我们不必恪守~种开端或一般教育程序,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个性差异,以及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等条件选择多种开端和多种教育程序。

德育过程还应该是全面培养品德心理因素的过程。因为知、情、意、行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作用,因此我们要全面培养,最终促使学生品德全面、和谐、协调地发展。

(二)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统一的过程

德育是把道德内化为品德,又把品德外化为道德行为的过程。实现这种转化必须通过内部的思想矛盾斗争。学生思想品德的任何变化,都必须依赖于学生个体的心理活动。任何外界的教育和影响,都必须通过学生思想状态的变化,经过学生思想内部的矛盾斗争,才能发生作用,促使学生品德的真正形成。

教育是外因,思想斗争是内因。在德育过程中,学生思想内部的矛盾斗争,实质上是对外界教育因素分析、综合的过程,学生不断做出自己的反应,汲取自己需要的,抵制自己不需要的,斗争的过程也就是学生品德不断发展的过程。

德育过程要坚持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统一。教育者既要对学生积极地进行德育,同时又不能一味地灌输和强制,而要启发学生的自觉性,引导学生进行思想矛盾的斗争。青少年学生的自我教育过程,实际上也是他们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总之,在德育中,要处理好教育和自我教育的关系。

(三)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的过程

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活动和交往的过程中,接受外界教育影响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并通过活动和交往表现出来。活动和交往是品德形成的源泉。教育性活动和交往是德育过程的基础。

并不是任何活动和交往都能形成我们所需要的品德,只有有目的地根据德育目标和思想品德形成规律设计、实施的活动,才能加速个体品德发展和对学生品德发展方向起规范和保证作用。德育过程是有目的地组织学生的教育性活动和交往的过程。

在活动和交往中,学生主动接受多方面的教育影响。德育过程就是对各种影响进行干预、协调的过程,是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此外,在活动和交往中,学生的主动性和品德能力也得到锻炼和提高。

教育者在实施德育的过程中,要组织好丰富多彩、有教育意义、有吸引力的活动和交往,并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通过活动促进他们品德的发展。

(四)德育过程是长期的和反复的过程

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首先,这是由人类的认识规律所决定的。人类社会不断发展进步,要使德育适应社会的需求,就需要在德育内容、手段、方法等方面不断地加以调整、补充。

其次,德育过程中,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绝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通过长期的训练、积累才能实现。最后,在意识形态领域里,各种思想观念的斗争长期存在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必然会反映到学生的思想中来,这就决定了德育过程必然是一个长期的、坚持不懈的过程。

德育过程是一个反复的过程。青少年学生正处于成长时期,世界观尚未形成,思想很不稳定,加上现代社会影响因素的日益复杂化,因此在品德发展中会出现时高时低,甚至出现倒退的反复现象。学生品德形成过程中的反复,绝不是简单、机械的重复,而是螺旋式的不断深化,注入了新的内容,带有逐步提高的性质。

德育过程的长期、反复、渐进的特点,要求教育者必须长期一贯、耐心细致地教育学生,不能“毕其功于一役”;要正确认识和对待学生思想行为的反复,善于反复抓、抓反复,引导学生在反复中逐步前进。

标签:教师资格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