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需求战略

索引

基本需求战略是国际劳工组织1976年在关于就业、收入分配与社会进步的国际分工问题世界会议上提出来的。其基本主张是发展中国家应该把满足人们,特别是贫困人口的基本需求作为重点。

什么是基本需求战略[1]

基本需求战略是国际劳工组织1976年在关于就业、收入分配与社会进步的国际分工问题世界会议上提出来的。其基本主张是发展中国家应该把满足人们,特别是贫困人口的基本需求作为重点。

基本需求战略的内涵和实质[2]

1.内涵

所谓人的基本需求,通常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基本需求,指满足大多数人在衣、食、住、就业、健康、教育、交通运输等方面的基本需求。广义的基本需求,不但囊括了狭义的基本需求的内容,还包括收入和分配、个体的基本素质、个体的发展等方面的内容。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由下而上依次是:第一,生理需要。这是个人生存的基本需要,如人的衣、食、住、行等。第二,安全需要。包括心理和物质上的安全保障。第三,爱和归属的需要。人是社会性的人,需要友谊和群体的归属感。第四,尊重需要。是指人要求受到别人的尊重和自己具有的内在的自尊心。第五,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指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自己对生活的期望,从而认为生活和工作很有意义。由此可以看到人的基本需求有其丰富的内涵。

基本需求战略认为,发展的主要目标是满足人民的基本需求,而人民的基本需求不仅包括物质产品需求,而且涉及同等数量的非物质方面的需求,如公平、自尊、自立、稳定、自我发展与自我实现等。由此,衡量发展的指标包括基本必需品的消费量、收入和分配的均等程度、识字率、健康水平、就业状况等。很多人认为,发展应该被定义为消除贫困、失业、收入不平和促进社会公正等。基本需求战略的基本点:一是主张把安排满足人民基本需求的物质生产作为发展目标,大量生产人民日常所需的物质生活用品,满足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二是主张用分散的和劳动密集的生产方式,以解决贫富不均和就业问题;三是主张给人民以自主权;四是提出了采用“适用技术”的观点。

2.实质

基本需求战略的出现是发展观演变的必然结果。究其实质,基本需求战略的出现代表着发展观从追求经济增长到注重社会发展和满足国民的基本需求。它体现了发展战略重心的转移,从目标上来看,由追求经济增长转向争取社会的全面进步,转向满足人的基本需求,努力实现社会公正与人人康乐。基本需求战略强调的是经济发展的效果,是经济发展的社会效益,而不在于经济发展本身。基本需求战略有两个显著的特征:第一,它是以改善贫困人口生活状况为主要目的的发展战略,是面向平民百姓的发展战略;第二,它以人为中心,强调人的基本需求的满足。

基本需求战略的内容[3]

基本需求战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中心点

基本需求战略的中心点是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满足最贫困群众的基本需求。这个战略不仅不同于追求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的“增长第一”战略,而且也不同于那些强调就业和再分配的替代战略。因为在一些新的战略中,往往也是把通过收入的再分配来减轻相对贫穷作为一种手段,其目的还是国民经济的增长,相反,基本需求战略则强调,减轻绝对贫困状况的本身就是目的。这意味着发展取向的一种根本性的变化。正如世界银行的P.斯特里坦和S.J.布尔基听指出的:“这种战略是把人和人的需求置于发展的中心”,而不是把国民经济放在发展的中心。第二,人的基本需求主要包括物质的和非物质的两个方面。在物质方面,最低的生存需求包括:衣、食、住、行、饮水,卫生、健康等。非物质方面的基本需求则包括:受教育、人类的基本权利、政治参与等。但必须认识到,基本需求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会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随经济增长和人民期望的提高而变化。

2.结构性变革

虽然在如何实现基本需求战略的方式上存在着意见分歧,但大多数人都同意,要实行基本需求战略,需要一种结构性的变革,这种结构性变革涉及到财富和收入的再分配,而实现这种再分配的方式,不仅包括公共政策手段,而且包括改变需求、消费和生产的模式,也就是说,要更多地利用本地资源,发展劳动密集型技术和小规模的生产方式等。基本需求战略以及为这种战略所必需的结构变革,一方面意味着要对国内现存的阶级结构和权力结构进行挑战;另一方面则意味着在国际关系上要采取自力更生的政策。

“基本需求战略”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满足人的基本需求这一问题,将基本需要概念和发展联系起来,并通过它将人和人的问题置于发展的中心地位,在发展思想、发展战略上是一个重大转变,其意义是深远的。直到今天为止,所有的发展战略都把基本需求的满足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当然,“基本需求战略,,提出的“基本需求”的定义并不是很完整,至今仍然引起争论和歧义,但它毕竟首次提出了这样一个概念,从此以后,基本需求成了发展的一个固有内涵。我们还必须辩证地看到,基本需求的具体含义是随时代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变化的。

基本需求战略的发展措施[2]

基本需求战略,通常根据战略目标所涉及的范围来确定其实现目标的战略措施,并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把农村作为发展重点,并采取增加农业投资、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供优惠贷款和补贴等措施。

第二,通过提供职业训练的机会,采用适用技术等措施来发展中小型工业。

第三,采用劳动力出口和其他措施来增加就业机会,改善就业状况。

第四,通过扩大消费品的生产、抑制通货膨胀等途径来稳定物价。

第五,补贴、救济穷人,向富人征收高额累进税。

第六,扩大智力投资,开展以成人为主要对象的扫盲运动,增加穷人受教育的机会,提高教育和文化水平。

第七,以农村为主,增加医疗保健和卫生事业方面的投资,满足穷人对卫生医疗和保健的基本需求。

第八,兴建住宅,改善穷人的居住条件,满足其住房的基本要求。

第九,为了控制人口增长,提高穷人的生活水平,实行计划生育。

基本需求战略难以实施的原因[2]

基本需求战略有其优点,也有不足之处。和过去的以片面追求经济增长为目标的传统战略相比,这一战略开始把人置于社会发展的中心位置,改变了以往见物不见人,只重经济忽视人的生活和基本需求的做法,这是它的优点。毫无疑问,发展中国家实施基本需求战略的确取得了一些成绩。例如,使贫困人口从经济增长中得到了一些实惠,扩大了就业机会,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开发了人力资源等。发展中国家20世纪70年代的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率达到5.1%,高于发达国家同期平均增长3.1%的水平,并且逐步形成了独立的工业体系。但是,这一战略依然存在着一些社会问题。例如,对外,国际收支逆差扩大,外债剧增;对内,单一经济结构并未根本改变,农业仍然落后,收入分配依然悬殊。由此可见,该战略仍有一定的局限性。这一战略只局限于满足人之所以为人的最基本条件,没有考虑到人还有更高层次的需求,社会还有许多方面的发展需求。因此,有人批评这一战略是使发展中国家更加软弱的麻醉药,它会把发展中国家拉回到崇尚野蛮文明的神话中去。它既没有找到发展中国家贫穷落后、贫富不均的根本原因,也没有回答如何摆脱发达国家的控制与剥削,如何才能最终赶上发达国家的水平这个历史问题。基本需求战略所提倡的“适用技术”实际上是一些落后的淘汰的技术;也没有解决实施过程中的种种限制条件,如资金的限制、旧的国际关系的限制等。

实现基本需求战略受到了很多因素的制约。第一,满足基本需求的前提是扩大生产投资,发展经济生产。但如果经济不发展,扩大投资和增加就业机会就会受到限制。经济的低度发展,投资和就业的低迷,基本需求无法得到有效满足,三者之间存在着恶性循环。第二,制度政策是基本需求战略的重要内部因素。发展中国家如果不能从根本上对社会和经济制度、政策进行变革,那么,公平分配、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是难以实现的。第三,在发展中国家的战略中,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发展战略依然占一定的市场,满足基本需求的发展战略往往只是更大的发展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所占的比重并不大。第四,就算在经济增长的情况下,满足基本需求的状况依然受到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方向的限制。所以,由于上述种种原因,具有进步意义的基本需求战略在实施过程中难以大展拳脚。

基本需求战略需要解决的问题[4]

基本需求战略关注社会公平和社会问题的解决,得到了发展中国家的广泛响应。但这一发展战略也有一些理论和实践方面的问题需要解决。这些问题包括:

(1)基本需求包括哪些内容?不同国家、不同人群基本需求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因为这影响到如何确定具体的基本需求及其满足程度。

(2)通过什么手段去满足人们的基本需要?发展中国家的贫困是由诸多犀因造成的,其中包括自然条件、社会结构、文化等,而经济落后又是其直接原因。这样,要真正从根本上解决人们在基本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就要对症下药,其中包括如何处理基本需求的满足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许多发展中国家经济落后,难以满足其国民的基本需求。这样,只强调基本需求的满足就显得空洞。

总的说来,基本需求战略关注人们的基本生活符合社会进步的总目标,也是对片面强调经济增长的必要纠正。但是,必须把经济发展与基本需求战略结合起来考虑,经济和社会发展才会获得较好效果。

参考文献

1、 程贵铭编著.农村社会学.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8.

2、↑ 2.0 2.1 2.2 李亚雄主编.发展社会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8.

3、 许先春著.走向未来之路: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年01月第1版.

4、 王思斌主编.农村社会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

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