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党政领导干部公选辅导: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编辑:

2014-10-20

在中央有关政策的推动下,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各项工作全面展开,老工业基地焕发出了新的生机和活力,突出表现在:一是现代农业建设不断加强;二是国有企业改组改造取得突破性进展;三是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成效显著;四是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和棚户区改造迈出重要步伐;五是基础设施条件进一步改善;六是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

下一步加快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主要任务是:一是继续促进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现代农业建设;二是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三是继续加快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四是继续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五是继续深化改革升放;六是加快研究起草新的促进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政策措施。

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基本内涵:以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资源产出率和商品率为途径,以现代科技和装备为支撑,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在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的综合作用下,建成农工贸紧密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产业体系。

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主要由以下因素决定:

第一,目前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还不高;第二,现代农业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目的是为市场提供商品,实现利润最大化;第三,以产业化方式经营农业已成为现代农业的重要特征:第四,我国史世界上人口最多得发展中大国。吃饭问颢始终是头等大事。因此。必须把保障农产

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首要目标。

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总的思路和措施是: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育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在具体丁作中,要从巩固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加大国家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力度,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农田水利建设,发展农用工业尤其是农机工业,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技术推广,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提高农民文化科技素质,推进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等方面,推进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建设。

十一、形威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是党中央对统筹城乡发展提出的新要求,是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加快农业和农村发展、促进农民富裕的根本途径,为下一步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指明了方向。

贯彻落实这一新要求,应该从以下六个方面重点推进:

一是应着力推进城乡发展规划一体化。统筹城乡发展规划和布局是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前提。

二是应着力推进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产业是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支撑。没有农村产业的有效发展,就很难实现农民收入的快速增长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是应着力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城乡发展的差距在基础设施方面尤为明显,要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必须在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统一考虑、统一布局、统一推进。四是应着力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缩小城乡之间公共服务水平的差距,是扭转城乡发展差距扩大趋势的基础。

五是应着力推进城乡劳动力就业一体化。农民在非农产业和城镇就业已成为当前农民增收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逐步实现城乡就业和劳动力市场一体化,不仅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也是发展要素市场、支持城市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六是应着力推进城乡社≤管理一体化。

十二、深化农村综合改革

农村综合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新阶段,为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建设设小康社会而做出的一个重大战略决策。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就是要按照完善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公共。才政制度的原则要求.深

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以

促进农村上层建筑变革为核心。改革完善农村经济体

制、政治体制和社会管理体制.使农村上层建筑更加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就是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完善农村工作机制,加强农村社会管理,搞好农村公共服务,健全乡村治理结构。改革的目标要求是,在“十一五”或更长一段时间内基本完成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以此带动和促进其他农村改革和农村工作,逐步建立精干高效的农村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制度、政府保障的农村义务教育体制以及农民减负增收和农村公益事业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应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1)以转变政府职能为重点,推进乡镇机构改革。乡镇机构改革是建立精干高效的基层行政管理体制、健全乡村治理结构、改善农村公共服务的必然要求,也是农村综合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改革的核心是转变乡镇政府职能,加强农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提高为“三农”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2)以落实教育经费保障叽制为契机,推进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这是提升农村教育质量,促进城乡教育公平,提高国民整体素质,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的重要途径。(3)以增强基层财政保障能力为重点,推进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这是提高政府公共服务保障能力,建立覆盖农村的公共财政制度,促进统筹城乡发展的必由之路。

(4)继续加强农民负担监管工作,坚决防止农民负担反弹。

十三、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

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工业化、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我国人口多、底子薄,发展很不平衡,推进城镇化的同时面对着实现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解决人口众多、资源紧缺、环境脆弱、地区差异大等诸多问题和矛盾。这就决定我们必须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1)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推进城镇化。从城乡关系来看,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是城镇与农村协调发展的道路。

(2)坚持合理布局,形成城镇之间既有分工又有合作的格局。从城镇之间的关系来看,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是在城镇之间形成合理布局的道路。

(3)坚持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促进城镇化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从人口资源环境关系来看,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是可持续发展、集约式的道路。

(4)坚持因地制宜,走多样化的发展道路。从城镇功能和体系来看,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要坚持走多样化的道路。

(5)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从人口分布来看,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是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道路。

(6)坚持以规划为依据,以制度创新为动力,以功能培育为基础,以加强管理为保证,推进城镇化健康有序发展。

十四、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我们要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

(一)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公有制为主体,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特征。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就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要发挥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

一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二是优化国有经济布局;三是深化垄断行业改革;四是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五是推进集体企业改革。

(二)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必须继续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其健康发展。

一是进一步破除体制障碍。重点是推进公平准入和改善融资条件。促进个体、私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二是坚持平等保护物权。三是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十五、健全现代市场体系

党的十七大报告对深化经济协制改革作出了重要部署,提出要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要深化对社会j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一是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必须有一个完善的市场体系。要建立和完善全国统一的大市场,打破地区封锁和市场分割,反对地方保护主义,促进商品和生产要素在全国市场自由流动。

二是发展各类生产要素市场。发展产权、土地、劳动力和技术等市场,推进资本市场的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高度重视金融市场建设,发展壮大金融产业,形成完善、高效、安全的金融体系,充分发挥金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创造各类市场主体平等使用生产要素的环境。

三是完善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生产要素和资源价格形成机制。通过市场合理配置资源,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

四是规范发展行业协会和市场中介组织。现代市场经济需要相应的社会中介组织提供健全完善的服务。要按照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的原则,严格界定政府部门与社会中介组织的职责,规范社会中介组织的市场定位,进一步规范发展行业协会和市场中介组织,履行好市场经济的服务功能。

五是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社会信用体系是现代市场经济的一项基本制度。市场经济既是法治经

济,也是信用经济。要加快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

十六、深化财税、金融等体制改革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我国改革正处在攻坚阶段,要推进各方面体制改革创新,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深化财税、金融等体制改革。

(一)深化财税体制改革

一是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建立公共财政体系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公共财政具有稳定经济、资源配置、收入分配、监督管理等职能作用,是政府履行职能的物质基础、体制保障、

政策工具和监管手段。

二是深化预算制度改革。

三是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

四是完善省以卜.财政体制。

五是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

(二)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我国金融体制改革面临新的形势,金融业处在一个重要转折期,也处在一个重要发展期。必须全面深化金融改革,促进金融业持续健康安全发展。

一是发展各类金融市场,形成多种所有制和多种经营形式、结构合理、功能完善、高效安全的现代金融体系。

二是加强和改进金融监管,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三是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逐步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

(三)深化投资体制改革

改革政府对企业投资的管理制度。按照“谁投资、谁决策、谁收益、谁承担风险”的原则。落实企业投资自主权。合理界定政府投资职能,提高投资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建立投资决策责任追究制度。加强投资监管,健全和严格市场准入制度。通过深化改革,最终建立起市场引导投资、企业自主决策、银行独立审贷、融资方式多样、中介服务规范、宏观调控有效的新型投资体制。

十七、完善宏观调控体系

宏观调控和市场机制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有机组成部分。要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同时要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只有把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保证整个经济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国家宏观调控,主要履行几个方面的职能:一是创造市场机制正常运作和有效发挥作用的条件和环境;二是控制经济发展中的大幅度波动;三是致力于提供非营利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

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关键是要根据经济运行的变化,把握好调控的方向、重点、力度和节奏,改进调控方式方法。坚持主要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发挥各种政策的组合效应;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不搞“一刀切”,不搞“急刹车”;坚持不断总结经验,及时调整政策,注重实际效果。

完善宏观调控体系.要发挥国家发展规划、计划、产业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导向作用,综合运用财政、货币政策,提高宏观调控水平。

第一,发挥国家发展规划、计划、产业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导向作用。第二,发挥财政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

第三,发挥金融的宏观调控功能。

十八、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起来,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第一,优化对外开放区域布局。加强对外资的产业和区域投向引导,深化沿海开放,加快内地开放,提升沿边开放,实现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

第二。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立足以质取胜,调整进出口结构,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努力促进对外贸易从数量增加为主向质量提高为主转变,提高对外贸易质量和效益。

第三,创新利用外资方式,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发挥利用外资在推动自主创新、产业升级、区域协凋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提高利用外资质量,积极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做好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提高,扩大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对外开放。

第四,创新对外投资和合作方式。深入实施“走出去”战略,从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需要出发,支持有条件的企业按照国际通行规则对外直接投资和跨国经营,完善对境外投资的协调机制和风险管理,健全对外投资服务体系,办好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支持当地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支持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开展国际化经营,加快培育我国的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

第五。加强对外合作。积极开展国际能源资源互利合作。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加强双边多边经贸合作。扎实促进互利共赢,维护和完善全球经贸体系,主动承担与我国发展水平和能力相适应的国际责任,力所能及地加大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和支持,妥善处理产品质量、气候变化、生态环境、知识产权等问题,维护企业合法权益和冈家利益。采取综合措施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第六。注重防范国际经济风险。切实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构建有效的国家经济安全体制机制,增强国家经济安全监测和预警、危机反应和应对的能力,依法保护我国海外资产和人员安全。

2014年党政领导干部公选辅导: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标签:政治知识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