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高中 > 教学计划 > 高一语文教学计划

高一下册语文教学计划格式:归去来兮辞

编辑:

2016-04-15

2、第3段

(1)串讲句意:

原文:归去来兮!

翻译:回去吧!

讲解:人教版原文后为逗号,改为叹号,实因其语气强烈,与首段相较亦不逊色。

原文:请息交以绝遊。

翻译:请让我断绝与世俗人物的交往。

讲解:“请”为祈使动词“请允许我”,“息交”“绝游”乃互文见义。

鉴赏:拟己为人而与己言语。

原文: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

翻译:(既然)世俗与我互相违悖,(我)再驾车出游(又能)追求什么呢?

讲解:“而”为主谓之间的连词,表示一种情况已成事实;“言”为补足章节的助词,不译;“焉求”实为“追求什么?”属疑问代词作宾语。

鉴赏:此实欲归隐的第二种表白。

原文: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翻译:在亲戚们的知心话中求得心情欢悦,以抚琴读书为乐自然可以解闷消愁。

讲解:“悦”后省略了介词“于”,与“亲戚之情话”组成介宾短语作为后置了的状语。“乐”为意动用法,译为“以……为乐”,“以”为承接关系的连词。

鉴赏:亲情、琴、书亦可比于松菊酒了。

原文: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翻译:农人们把春天到来的消息告诉了我,将要到西边的田地去耕耘播种。

讲解:“以春及”“于西畴”都是介宾短语作后置了的状语。

鉴赏:孔子曾因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而被人耻笑,陶公此语亦曾为人所笑,笑虽同,孔子与陶公却不同也。

原文: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翻译:我可以是驾着篷布小车,也可以是划着一叶小舟。

讲解:“或”在此应解作“时而”,这里译为“可以是”实因其为猜想。若解为有人则实在不通。

鉴赏:想像归农之景,如此潇洒,实因其为庶族而非真正意义上的农民,也因其非真正意义上的农民,故而才能有如此潇洒的想像和将来的隐居。

原文: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邱。

翻译:时而沿着幽深婉蜒的溪水进入山谷,时而循着崎岖的小路走过山丘。

讲解:“窈窕”“崎岖”都是形容词活用为介宾短语,“以”“而”都是修饰关系的连词。

鉴赏:从住家到大田,一路之上居然如此丰富多彩!直如游戏,真乃隐逸之陶公所能有之心思!

原文: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翻译:树木长得欣欣向荣,泉水开始涓涓奔流。

讲解:“以”“而”都是修饰关系的连词。

鉴赏:充满了生命的春天啊!

原文:羡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翻译:我羡慕物得逢天时,感叹自己的一生行将罢休。

讲解:“之”为偏下结构中的结构助词“的”。

鉴赏:此实为欲归隐的第三种表白。

参考译文:

回来呀!我要跟世俗之人断绝交游。世俗的一切和我的志趣情志相违背,再驾车出游又能追求什么呢?跟乡里故人谈谈知心话使人愉快,弹琴读书又能消愁解忧。农夫告诉我春天到了,将要去西边的田地耕作。有时驾着小篷车,有时划着孤舟,既要探寻那幽深的沟壑,又要走过那高低不平的山丘。树木欣欣向荣,泉水缓缓流动,我羡慕万物各得其时,感叹自己一生行将告终。

(2)分析:这一段写定居后农村生活的乐趣。

第三段从开头到“复驾言兮焉求”为一层,再次表明自己的心态与选择。

“悦亲戚之情话••••••将有事于西畴”为一层,写跟乡里故人和农民的交往。

“或命巾车••••••亦崎岖而经丘”为一层,写出游的方式。

“木欣欣以向荣••••••感吾生之行休”为一层,写出游中所见,前两句写农村初春生机勃勃的景象,后两句借景抒情,慨叹人生苦短。

(第三段再一次以以“归去来兮”引出描写和感叹。此番作者重回久违的田园,更坚定了躬耕的决心,并流露出要与世俗相忘之意,以“息交以绝游”进一步表示对当权者和官场生活的鄙弃。其后描写了作者的田园生活和感受,叙述其与乡里故人和农民的交往,为下文写出游张本;接着写出游方式,“窈窕以寻壑”应上“或棹孤舟”,“崎岖而经丘”应上“或命巾车”,然后写出游中所见,前两句写农村初春生机勃郁的景象,后两句触景生情,为结尾述人生观张本。

在描写和叙述中饱含感情。虽有低沉的感叹,也有及时行乐之意,但基调仍是乐观、旷达的。此段寓情于景、于物、于事之中。最后两句触景生情,自然引出末段的抒情议论。)

3、第二部分小结:

第二部分极力描写归田的生活乐趣。大致分为四个方面:初进家门——居室之乐——庭院之乐——户外之乐。

(三)讲解第三部分(第4段)

第4段

(1)串讲句意:

原文:已矣乎!

翻译:算了吧!

鉴赏:一实词,二虚词,语气之强,可与“俱往矣”比美。

原文: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

翻译:寄身于天地间还有多少时日!何不随着自己的心意决定去留?

讲解:“曷”与“何”“胡”“奚”等词实为同义。“委心”为“随心”。

鉴赏:此实为欲归隐的第四种表白。

原文: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翻译:为什么还要遑遑不安?想去哪里(追求什么)?

讲解:“乎”为语气助词“呢”,“之”为动词“到”。

原文: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翻译:企求富贵不是我的心愿,寻觅仙境不可期冀。

鉴赏:这是“交病”之后的感悟,实有切肤之痛在里面!

原文: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

翻译:只盼好天气我独自下田(干活),有时又将手杖插在田边,(然后)去除草培苗。

讲解:“以”为修饰关系的连词,“而”为承接关系的连词。

鉴赏:“心先一一想”而想到了“盼”,又是“想”啊!

原文: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翻译:(有时)登上东边的高岗放声长啸,(有时)面对清清的流水吟诵诗篇。

讲解:“以”“而”都是修饰关系的连词。

鉴赏:真爽也!

原文:聊乘化以归尽,乐天天命复奚疑?

翻译:姑且随着大自然的变化走向生命的尽头,乐天安命还有什么疑虑?

讲解:人教版原文后为叹号,改为问号,表示反问语气,与文字义相谐。

鉴赏:最后再表归去的决心,真铁了心了。

参考译文:

算了吧!寄身世上还有多少时光?为什么不按照自己心意,任其自然,或去或留?为什么心神不定还想去什么地方?荣华富贵不是我所追求的,升入仙界也没有希望。爱惜那良辰美景我独自去欣赏,或者扶着(或放下)拐杖去除草培苗。登上东边山岗我放声长啸,傍着清清的溪流我吟咏歌唱。

姑且顺随自然的变化,度到生命的尽头。乐天安命,还有什么可以疑虑的呢?

(2)分析:这一段抒发诗人“乐天安命”的情怀。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这是作者抒发的感慨,也是以另外一种形式对丑恶现实的谴责和抗议。“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是作者的人生态度;“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则是作者追求的生活境界。最后以“聊乘化以归尽,乐天天命复奚疑”二句作为结语,点处全篇主旨。作者的处世态度和人生哲学在此段得以充分的体现。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紧承上文“吾生之行休”而自问,这是一种委婉的表达方式,有振起下文的作用;接着作者自答。“富贵”两句从反面作答,重在说“富贵”而以“帝乡”为陪衬;中间四句从正面作答,用形象化的手段表明自己快然自足于隐居生活;最后上升到哲理的高度,点出“乐天安命”的思想,卒章显志。)

(“乐天安命”的思想,即弃绝世情,回归自然,顺应自然地生活下去,直至生命终结。)

(四)归纳线索:

1、理清本文的抒情线索

自悔自责——自安自乐——乐天安命。

(把握这条线索,才能了解文章的主旨。)

2、理清本文还有叙事线索,

辞官——归途——抵家——室内生活——涉园——外出——纵情山水——如何度余生。

七、问题探究:

1、陶潜辞官归隐的原因是什么?

一是“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也就是说自己本性自然,不会扭曲自我,不会强迫自我去做本性不想做的事);二是“饥冻虽切,违已交病”(忍饥受冻固然严重,但是违背自我性情会身心“交病”,那比交冻可能更难以忍受);三是“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四是“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

奔程氏妹丧显然只是表层原因,结合全文看,另外三点才是根本原因。在迫于生计步入仕途以后,他发现出仕既不能实现自己的志愿,折腰事人、同流合污又违背了自己的本性,这种违背本性导致的身心交病远比忍冻受饿更让人难受。污浊的官场生活使他感到“深愧平生之志”,而自己 “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性本爱丘山”),崇尚自然随意,任性随情,不想强迫自己做不愿意做的事,就只能选择归隐躬耕之路,于是借着程氏妹丧之机,便弃官归田。

2、有人认为“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一句包含着悲观消极的思想感情,你的看法如何?

“乐天安命”的思想,即弃绝世情,回归自然,顺应自然地生活下去,直至生命终结,这是作者的人生态度和处世哲学。这样的思想是有些消极,在历史上也曾引起无数落魄文人的共鸣,但我们不能将这种评价简单化、绝对化,而是要进行深入的理解。

联系陶渊明的经历和志向,我们是可以理解这种态度的。“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他本不愿意出仕,也不是适合做官,他不肯降志辱心与士族阶层同流合污,无法将自己融入污浊黑暗的官场生活中去,弃官归田便成为他必然的选择。投身自然才可享受种种人生乐趣,才能寄托心灵。这也正是他执著追求自己理想的一个表现。“聊乘化以归尽,乐天天命复奚疑”,这种发自内心的情感真率地表达出来,不加任何矫饰,是作者经历人生曲折之后真实而复杂的感慨,饱含着作者从官场退出后的沉痛反思和过来人的切身感悟及深刻体验。

(对这样的思想如何理解呢?我们不能笼统、简单、肤浅地把作者的这两句话打上消极二字就算。确实消极了些,我们不宜倡导这种思想。但是我们应该深入一层地理解。这是作者历经曲折的人生后的真实而复杂的感慨,作者曾经品尝过官场人心的险恶、官场生活的庸俗,映照一下归隐后平民生活的质朴、真率、自然、自由,确实愤激于官场的龌龊,眷恋自由自在的人生。而且,在作者看来,在官场那种看别人脸色行事的生活,是一种生命的扭曲与糟蹋,只有在这大自然中才是生命正途---可是我耽误太久了、久违了,所以这是一种真率的抒发,是一种复杂的感慨,是一种包含正反感受的深刻的体验。作者并没有自命清高,自命高蹈,而是真抒胸臆。这种率真、愤激的抒发至少比有些士大夫的矫揉造作的高义谈玄更有意义些。)?

八、归纳艺术特色:平淡自然

本文无论是抒情、叙事、议论,还是结构、语言,都充分体现出了陶渊明诗文平淡自然、清远潇洒(淡远潇洒)的风格特征。

从感情表达上说,作者写此文确实是发乎真情的,是为情造文,而非为文造情。正因为陶渊民内心深处真正热爱田园生活,热爱自然,才能将这种感情表达得如此准确含蓄,如此打动人心。本文是一片抒情咏怀之作,并带有相当多的叙事成分,但作者能将议论、叙事与抒情完美地结合起来,自然和谐的融为一体。情托于物,情寓于景,作者的感慨、喜悦等不是直接生发的,而是在描景叙事中巧妙的自然的流露。在如画的景物展现中,作者那洒脱的胸怀、高洁的志趣也得以充分的体现。作者的内心感情和志趣都外化为田园的种种美好的景物,自然创造出绝妙的意境。文中写田园生活的情趣,看起来都是一些平常的细节,但又处处显示出作者“旷而且真”的感情,在清淡平远的描述中,包含着浓浓的意趣和深刻的人生哲理。

从语言运用上说,本文语言浅切朴素,音韵和谐,辞意畅达,情致沛然流出,自然成韵,呈现出天然纯净之美。虽然也用了一些典故,化用了不少前人的诗句,但都自然的化为己意,毫无用典和化用的痕迹。

九、课堂小结

陶渊明长于诗文辞赋,喜欢描绘大自然的秀丽景色、农村生活的情趣以及自己的劳动感受,风格淡雅自然,优美含蓄,一反当时的追求形式、内容空洞的文风,对后世文学有很大影响。

《归去来兮辞》他辞赋中的名篇,关于其写作时间,大致有两种说法:一是写于辞官之前,一是写于辞官之初。这里取第一种说法,因为“归去来兮辞”之“来”为“将而尤未之辞”(钱钟书《管锥编》P1225),“田园将芜”之“将”更这“将而尤未之辞”,由此推之,其文当为将归而未归时所作,其中所述摆脱官场束缚,回归农村田园的喜悦情感和各种情事,实乃“心先一一想而如身一一经”(钱钟书《管锥编》P1226)的想象之辞。然其文辞雅淡,情韵幽远,音节和谐,章法匀整,都可以说是“南北文章之绝唱”,也无怪宋代的欧阳修、王安石等人都推重本文,也难怪被选入多种语文教材。

高一下册语文教学计划格式:归去来兮辞分享到这里,更多内容请关注高一语文教学计划栏目。

相关链接

2016高一语文下学期教学计划进度表:归去来兮辞  

高一年级人教版下册归去来兮辞教学计划表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