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高中 > 教案 > 高三语文教案

高三语文文言文总复习教案精选

编辑:

2015-11-09

2.比较下列各句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组是(3分):

①俅以幸臣 跻显位 ②得全首领以没 ③扈从以行 ④至以刃裂颈断舌而死

A.①和④相同,②和③相同。

B.①和④相同,②和③不同。

C.①和④不同,②和③相同。

D.①和④不同,②和③不同。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故事,天子当挂服举哀

故事:指先例。

B.得全首领以没

全首领:指保持高位。

C.而有司循常习故

有司:指主管官吏。

D.公父母春秋高

春秋:指年龄。

以下4~5题的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4.①其罪当与童贯等②帝殊有难色(3分)

A.①他的罪责应当归于童贯等人

②皇上有十分为难的神色

B.①他的罪责应当归于童贯等人

②皇上有特殊的为难神色

C.①他的罪责应当与童贯一样

②皇上有特殊的为难神色

D.①他的罪责应当与童贯一样

②皇上有十分为难的神色

5.①汝归勿遽言②奈并累若属何(3分)

A.①你回去后不要惊慌地说这件事

②为什么又把你们一起牵累了呢

B.①你回去后不要惊慌地说这件事

②把你们一起牵累了可怎么办呢

C.①你回去后不要匆忙地说这件事

②把你们一起牵累了可怎么办呢

D.①你回去后不要匆忙地说这件事

②为什么又把你们一起牵累了呢

6.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从分句间语意关系的角度看,分类正确的一组是(3分):

①若水抱持而哭,诋金人为狗辈。②公昨虽言,国相无怒心。

③今日顺从,明日富贵矣。④天无二日,若水宁有二主哉!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

C.①④|②|③

D.①|②|③|④

7.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李若水认为高俅败坏军政,以致金人入侵,应降低他生前官爵俸禄的等级,而不应循常习故,用隆重的礼节为他治丧。皇上当即接受他的意见,不再为高俅挂服举哀。

B.金人邀请宋钦宗出郊,却又中途变卦,逼钦宗改换服装以侮辱宋朝。李若水坚守气节,大骂金人,虽惨遭毒打,仍未动摇自己的忠心,并以绝食对金人的诱降表示抗争。

C.李若水不愿为了能回家侍奉父母而投降,他严词拒绝了仆人要他屈从金人的劝说。但又流露出对父母的牵挂,要仆人转告兄弟慢慢地禀告父母,不要惊吓了老人。

D.粘罕诱降李若水遭到失败,于是下令杀掉他。李若水义无反顾,骂不绝口,金人打破了他的嘴唇,他喷血痛骂,愈加激切,以至遭裂颈断舌而死,景象十分惨烈。

第1题:(答案B)

解题思路:

前面我们已经分析过,阅读文言文,应当有整体意识。读完全文可知,这段文言文主要从三个方面介绍了李若永:一是他的籍贯、官职;一是高俅死后他不顾列代朝制,劝阻皇帝按“幸臣躐跻显位,败坏军政”的罪责论名分;一是在强敌金人面前不顾生死,大义凛然的胆识。这样,为解答以下几题就打下了基础。

本题考查的是常见的实词在文中的含意,能力层级是B级。除了A中的“靖”字作“平息”义解释课本没学过,其他三个词语在文中的意思都学习过。但只要将“非所以靖公议也”的前后文字认真读一遍,“靖”作“平息”讲是能够确定的。C和D项中的“觐”字和“职”字在《谭嗣同》和《出师表》中分别出现过,作“拜见”和“职分”解释在文中是正确的。“金人曳出”中的“曳”字,中学课文也学过,作“拉”或“拽”解释,这是容易判断的。即可断定正确选项是B。

第2题:(答案C)

解题思路:

这道题考查的是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也是B级。

①句“俅以幸臣躐跻显位”中的“以”字是介词,有“凭借”的意思。②句“得全首领以没”中的“以”字是连词,相当“而”的用法。③句“扈从以行”中的“以”作连词用,也相当“而”字的用法,连接状语“扈从”和中心词“行”。④句“至以刃裂颈断舌而死”中的“以”字是介词,是“用”的意思。由于选项的设置是将①和④作比较,②和③作比较,可断定②和③是相同的,据此排除B、D两项。①④两句中的“以”字虽然用法相同,都是介词,但意义不一样,即可排除A项。

第3题:(答案B)

解题思路:

这道题考查的和16题一样,也是实词在文中的意思。但区别是:16题是单音词,18题是复音词。考查的能力层级为B级。

A项中的“故事”是古今义实词,高中课文《六国论》“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中的“故事”意思与它的意思一样,都当“先例”的含意。C、D两项容易,不难排除。只有B项“全首领”有一定的干扰,如果不加分析,讲成“保持高位”似乎还可以。但只要细读全文,可以发现李若水是在向皇上劝谏,说高俅“其罪当与童贯等”,意思是对他的判罪应当和童贯一样。稍有知识的考生知道,童贯是北宋的宦官,徽宗时与蔡京互相勾结,钦宗时被处死。由此可见,“全首领”是说他保全头没有被杀。其实“全首领”的用法与《五人墓碑记》中的“保其首领”的意思一样。

第4题:(答案D)

解题思路:

这道题考查的是正确把握句子在文中的意思,考查的能力层级是B级。

了解句意往往离不开词义,①句中的关键词是“等”字,只要懂得“等”字是等同的“等”,就可以排除A、B两项。②句的关键词是“殊”字,它既有“特殊”的意思,又有“很、十分”的意思。这个字中学课本中经常用,但考生只学过作表程度的副词“很、十分”的意思,况且,在此作程度副词修饰中心词“有”字是准确的。因此判断D项为正确选项也不是很难的。

第5题:(答案C)

解题思路:

这道题和19题一样,考查的也是正确把握句子在文中的意思,考查的能力层级也是B级。同样也要了解词义。①句中的关键词是“遽”字,它既有“恐慌”的意思,又有“急速,匆忙”的意思,但依据语境,这里只能讲成“匆忙”。因此A、B两项可以排除。再看②句则侧重于句意的判定。D项强调“牵累你们的原因”,C项强调“牵累你们”之后的担心。可见。C项符合语境。

第6题:(答案D)

解题思路:

这道题主要考查的是对复句中各分句间的词意关系的理解,考查的能力层级是B级。

①句的前后两个分句是承接关系;②句前后的关系是转折关系,意思是“你昨日虽然大骂金人是狗辈,但粘罕元帅并没有发怒”:③句各分句之间的关系是因果关系比较容易判断;④句是并列关系也容易理解。由此可知,四个句子的各分句之间的语意关系都不同,正确的选项当然是D项。

第7题:(答案A)

解题思路:

这道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层级为C。但由于这段文言文比较浅显,容易理解,不会造成干扰。

A项的叙述有的地方不符合原文意思,从前一句看,解说没有错误,但后一句说“皇上当即接受他的意见”与原文不符。原文有“章再上,乃止”一语,意思是李若水“连上了两次奏折,皇帝才制止了此事(用隆重的礼节为他治丧)”。可见皇帝并非“当即接受他的意见,不再为高俅挂服举哀”。

精品小编为大家提供的高三语文文言文总复习教案,大家仔细阅读了吗?最后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相关推荐:

9月开学季—教师新学期准备专题

高三年级语文复习教案:古典诗歌基本常识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