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高中 > 教案 > 高三语文教案

高三语文文言文总复习教案精选

编辑:

2015-11-09

5.掌握文言文词类活用的规律。

文言文的词类一般是比较固定的,但是有一些词可以依照一定的习惯而灵活运用。这种活用现象只是这个词在某句中的临时功能,如果离开了特定的语言环境,就不具备这种功能了。

(1)名词、形容词、数词的活用。

名词、形容词活用作动词时,要具备一些条件。

①几个名词连用,不构成并列或偏正关系,其中一个名词常活用作动词。如:“秦军汜南”中“军”用作动词,为“驻扎”的意思。“使其将将其军归魏”中第二个“将”用作动词,为“率领”的意思。

②名词、形容词用在“所”字后面常活用作动词。如“足之所履”,“履”是名词,用在“所”字之后,与所字组合成“所字短语”,这时“履”字就由名词变为与其意义有关的动词“踩”的意思了。“俗之所贵,主之所贱,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中的“贵”、“贱”、“尊”、“卑”都是形容词,用在“所”字后,活用作动词,意思是“尊重”(贵、尊)和“轻视”(贱、卑)。

③名词、形容词在“能”、“欲”等能愿动词后也常活用作动词。“非能水也”句中“水”变为动词,为“游泳”的意思。

④名词用在副词后,一般也活用作动词,如:“有能者不得不官”(有才能的人不能不让他作官)。“官”这名词,在副词“不”后,活用作动词。

⑤名词、形容词用在“之”字等代词前,也常活用为动词。“驴不胜怒,蹄之”的“蹄”名词活用作动词,为“用蹄踢”的意思。

⑥名词后用介词短语作补充说明,这个名词也活用作动词。如“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舍”后有介词短语“于其址”,用作动词,是“建筑屋舍”的意思。

⑦前边是动词,后边是名词,中间用“而”字连接构成并列式关系时,这个名词活用作动词。如:“不耕而食,不织而衣”,句中“耕”、“织”是动词,用“而”字连接的名词“衣”、“食”活用为动词。“衣”是“穿衣”、“食”是“吃饭”的意思。

(2)名词、动词、形容词的使动和意动用法。

使动用法是指作谓语的词,具有使宾语怎样的意思。例如“秦王恐其破壁”的“破”是动词的使动用法,“破”指的是“壁”。“薄赋敛、广畜积、实仓廪”中的“薄”、“畜”、“实”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赋税减少,使储备增多,使仓库充实)。“魏置相,相田文”(魏国设丞相职位,使田文做丞相)中“相”是名词的使动用法。

区别是否是使动用法,一要从语法角度分析,二是从意念角度分析。例如“武丁朝诸侯”,“孟子朝王”两句中的“朝”都是谓语动词,两句都是主、谓、宾结构的句子,但因为武丁是商朝的一个国君,从意念上说当然是使诸侯朝见武丁,而孟子自然是朝见诸侯。又如:“汤以七十里之地王天下,文王以百里之地而臣诸侯”中“王天下”的“王”是名词用作动词,“臣诸侯”的“臣”是名词的使动用法(使诸侯称臣),这是因为汤和文王都是国君的缘故。

使动用法有三种形式:一种是有使字带宾语。如:“使人遗赵王书”,“使其从者衣竭”。一种是有“使”字但后边的宾语省略。如:“杞子自郑使告于秦”,“使归就戮于秦”(分别省略“人”、“我”)。一种是无使字有动词和宾语(见上段)。

使动用法有三种译法。一种是补上使令性动词。如:“欲洁其身而乱大伦”,“乱”译为使……乱。一种是把使动用法的词,译成述补结构。如:“攻邯郸以广地尊名”,“广”译为“增广”,“尊”译为“提高”,即攻取邯郸以扩展土地提高声望。一种是将含使动词的句子译成把字句。如:“因以浮船”译为因此用(它)把船浮起来。

意动用法是指主语认为宾语怎样或以为宾语是什么。如:“今太子迟之”就是“现在太子认为晚”的意思。“齐桓公客之”就是“齐桓公将他作为宾客”的意思。

识别意动用法也要依据前后文意,不能离开语言环境。名词、形容词后带“之”字(“之”字后无其他词)往往表示意动。如:“(韩)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奇之”是以为奇的意思。“西施病心而膑其里,其里之人见而美之”,“美之”是以为美的意思。

(3)名词用作状语。

在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不作状语,但在文言文中名词作状语却是常见现象。如:“天下云集响应”中,“云集”是像云一样聚拢的意思,“云”名词作“集”的状语。“吾得兄事之”中“兄”是名词,作“事”的状语。“笼养之”中,“笼”名词作“养”的状语。“(予)草行露宿”中,“草”名词作“行”的状语,“露”(露天)名词作“宿”的状语。

掌握名词状语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作状语的名词,其前面必须另有主语(主语有时承前省略)。如:“一狼犬坐于前”中,“狼”是“主语”,“犬”是名词状语(像犬那样)。“天下云集响应”中,“天下”(全国人民)是主语,如果单独说“云集”,“云”就不是状语而是主语了。

②名词状语实际上是个介词短语“在……”、“用……”、“像……”等。如:“(余)从流石蛇行而上”中,“蛇行”是像蛇那样爬行的意思。“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中,“箕畚运”是用箕畚运送的意思。“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中,“夜呼”是在夜里呼唤的意思。

③要区别名词活用作动词和名词状语的异和同。

所谓“异”是指从语法角度说。如:“唐兵西,将至霍邑”和“故人西辞黄鹤楼”,前一句的“西”是动词,后一句的“西”是名词状语,形容、修饰动词“辞”。所谓“同”指前一句译成“向西(进军)”,后一句的“西”也译成“向西”,形式、意义上没有差别。要说不同,只是前句“向西”应写成“(向)西”,以表示这个“向”字是译时所加上的。而后句的“西辞”,直接写成“向西辞别”,不必加括号。

6.掌握文言句式的一般特点。

文言文的特殊句式指与现代汉语句式不同的句式,特殊的是判断句不用判断动词“是”;被动句极少用“被”;省略句多等。

(1)判断句。

判断句中主语、谓语之间一般不用“是”,基本句式是“……者……也”(“子瑜者,亮兄瑾也”),或只用“也”或“者”(“博鸡者,袁人”;“陈涉,阳城人也”),或“者”、“也”都不用(“刘备天下枭雄”)。有时用“即”、“为”、“非”表示否定判断[“项梁父即楚将项燕”;“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先王之法)非不贤也”]。

(2)被动句。

被动句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形式上有表示被动意思的词,如:“于”(“而君幸于赵王”),“受”(“受制于人”),“见”(“信而见疑”),“为”(“为天下笑”),“为……所”(“恐为操所先”)等。一种是“意合”被动,即形式上没有被动词,但含有被动的意思。如:“兵挫地削”,意思是“军队受到挫败,土地被剥夺”;“如姬最幸”,意思是“如姬最受宠爱”。

(3)省略句。

省略句也有几种情况:①省主语,如:“度我至军中,公乃入”(前一句蒙后省)。②省谓语,如:“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后一句承前省“为乐”)。③省宾语(包括介词宾语),如:“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追”后省“之”字)。④省介词,如:“将军战河北”(“河北”前省介词“于”)。

怎样辨别这几种省略句式呢?

一般情况,前句的主语在后句中也作主语时,一般要省略。应注意的是省略的主语,有时并不是同一主语,而是交错省略,这就需要联系前后文来判断。如:“公使阳处父追之,(阳处父)及诸河,(孟明)则在舟中矣。”括号内为省略了的主语。

省略的谓语常在对举或排比句中出现。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宾语的省略,上文出现过的人或事物,宾语往往省略。见省略句中的③。

介词省略,在动词后有表示方位或处所的词语,动词后的介词往往省略,见省略句中④。

7.了解文言文的特殊词序。

词序的变化,就句式说就是倒装。即打破句子成分和结构的常用格式而出现变式。一个词在句中充当某种成分,它的位置是固定的,如果词序变了这就是“变式”。文言中词序变化主要有四种情况: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和谓语前置。

(1)宾语前置。

①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提到动词谓语前,构成(主)—(宾)—(谓)式。如:“沛公安在?”“卿欲何言?”

②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提到介词前面,构成(主)—(宾—介)—(谓)式。如:“何以战?”“吾谁与归?”

③有“不”、“毋”、“未”、“莫”等否定词的否定句中,若宾语是代词,则提到谓语动词前,构成(否定词)—(宾)—(谓)式。如:“未之有也”;“不余欺也”。

④用“之”或“是”作提宾标志,构成(宾)—之(谓),(宾)—是—(谓)式。如:“句读之不知”;“唯余马首是瞻”。

(2)定语后置。

定语移到中心词后,用“者”作标志,构成“中心词”-(定)-(者)式,有的在中心词和定语间靠助词“之”把定语移后。如:“人马烧溺死者”;“石之铿然有声者”。

(3)状语后置。

介词短语作状语,移到动词谓语之后。如:“裹以帷幕”;“言于孙权”。

(4)谓语前置。

疑问句和感叹句中,谓语提到主语之前。如:“谁与哭者”;“甚矣,汝之不惠”。

(二)典型试题解析。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7题。

李若水字清卿①,洺州曲周人。靖康元年,为太学博士。开府仪同三司高俅死,故事,天子当挂眼举哀。若水言:“俅以幸臣躐跻显位②,败坏军政,金人长驱,其罪当与童贯等。得全首领以没,尚当追削官秩,示与众弃;而有司循常习故,欲加缛礼,非所以靖公议也。”章再上,乃止。……二年,金人再邀帝出郊,帝殊有难色,若水以为无他虑,扈从以行③。金人计中变,逼帝易服,若水抱持而哭,诋金人为狗辈。金人曳出,击之败面,气结仆地,众皆散,留铁骑数十守视。粘罕令曰④:“必使李侍郎无恙。”若水绝不食,或勉之曰:“事无可为者,公昨虽言,国相无怒心,今日顺从,明日富贵矣。”若水叹曰:“天无二日,若水宁有二主哉!”其仆亦来慰解,曰:“公父母春秋高,若少屈,冀得一归觐。”若水叱之曰:“吾不复顾家矣!忠臣事君,有死无二。然吾亲老,汝归勿遽言,令兄弟徐言之可也。”……粘罕令拥之去,反顾骂益甚。至郊坛下,谓其仆谢宁曰:“我为国死,职耳,奈并累若属何!”又骂不绝口,监军者挝破其唇,皿血骂愈切⑤,至以刃裂颈断舌而死,年三十五。

注:①李若水:北宋末年人,官至吏部侍郎。靖康二年随钦宗至金营,不屈而被害。②跻:超级升官。③扈从:随从护驾。④粘罕:全国贵族,官至都元帅,执掌国政。多次率军攻打北宋。⑤皿血:含血喷出。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非所以靖公议也 靖:平息。

B.金人曳出,击之败面 曳:蜂拥。

C.若少屈,冀得一归觐 觐:拜见。

D.我为国死,职耳 职:职分。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