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高中 > 教案 > 高二语文教案

高二语文下册窦娥冤教案范例

编辑:sx_gaohm

2016-02-25

语文是所有学科的基础,语文理解能力不好,不会分析问题是学不精其他科目。精品小编准备了高二语文下册窦娥冤教案,具体请看以下内容。

教学目标:

1.了解元杂剧的有关常识。

2.理清《窦娥冤》的情节结构,弄清杂剧内容。

3.理解主人公窦娥的性格特征,概括杂剧的主题。

4.分析体会元杂剧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1、戏的开头窦娥对天地鬼神的严厉指责与结尾要感天动地之间的矛盾。

2、对[端正好][滚绣球]等曲子的理解,以及对全剧情节高潮的认识。

3、情节冲突和人物形象。

教学方法:赏读法讨论法

教学媒体 多媒体

课时:3

课型:教读课

第  一  课  时

一.教学导入:

在我国古代,由于种种原因,许多事情的结局都让人觉得凄凉悲惨,但人们都会把自己美好的愿望加在他们的身上,比如梁山泊与祝英台,虽生不能在一起,但人们让他们死后双双化蝶也算是有情人终成眷属;刘兰芝和焦仲卿虽被逼而死,但两坟相依,两树相连,也是人们对他们的美好祝福吧!今天我们又将看到一个凄惨悲痛的富有浪漫气息的古冤案——《窦娥冤》。

二.元杂剧与关汉卿:

(一)元杂剧有一套较严格的体制:

(1)题目:

杂剧剧本结尾处有总括全剧情节的对句。对句末句为剧名全称。如《窦娥冤》:“秉鉴赏=持衡廉访法,感天动地窦娥怨”。

(2)结构:

元杂剧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个完整的故事,如《窦娥冤》。个别的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如《西厢记》。

①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较多的场次,类似于现代戏剧的“幕”。

②有的杂剧还有“楔xiē子”,通常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作用。相当于现代剧的序幕,用来说明情节,介绍人物。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的一套曲子。演出时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独唱。(其他角色只有说白),分别称为“末本”或“旦本”。也有变例,如《西厢记》第四本就出现了莺莺、张生、红娘轮唱的情况。《窦娥冤》属旦本。

(3)角色:

①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丑等。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

②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

③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

④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如张飞、李逵kuí。

⑤丑:俗称“小花脸”,大抵扮演男次要人物。

此外,还有孛(bó)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人)、孤(官员)、徕lái儿(小厮sī)。

(4)宫调:

乐音七声:宫、商、角、徵zhǐ、羽、变徵、变宫。

以宫为主的调式称“宫”,余称“调”,合称“宫调”。不同宫调之声情不同。《窦娥怨》第三折用正宫,适于表现“惆怅雄壮”的思想感情。

(5)套数:

亦称联套,是将同一宫调的若干支曲子,按照一定规则连缀起来,每套必有[尾],亦称[煞],表示全套曲子成一阕què。元杂剧规定,每一折戏,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其宫调和每套曲子的先后顺序都有惯例规定。《窦娥冤》用正宫,其联套形式为[端正好]、[滚绣球][倘秀才][叨叨令][快活三][鲍老儿][耍孩儿][二煞][一煞][煞尾]共10支曲子。

(6)曲词:

剧本中的唱词,即曲词,是按照曲牌规定的字数、句法、平仄、韵脚填写的,也可以在曲牌的规定之外,适当加入衬字或增句。每折的曲子必须一韵到底,不能换韵。《窦娥冤》套曲,押的是“先天”韵。

(7)宾白:

指剧中人的说白部分。”

宾白又分以下四种:  对白:人物对话;

独白:人物自叙;

旁白:背过别的人物自叙心理话;

带白:唱词中的插话。

所谓“曲白相生,方尽剧情之妙”。

(8)科介:

科是戏剧动作的总称。包括舞台的程式、武打和舞蹈。如“再跪科”“鼓三通、锣三下科”。

(二)作者关汉卿

关汉卿,号已yǐ斋叟sǒu,金末元初大都(现在北京市)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与郑光祖(《倩女离魂》)、白朴pǔ(《墙头马上》)、马致远(《汉宫秋》)一同被称为“元曲四大家”,并居“元曲四大家”之首。

关汉卿的作品主要有《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其中《窦娥冤》被称为世界十大悲剧之一。他是我国戏剧的创始人,数量超过了英国的戏剧家“戏剧之父”莎士比亚,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1838年《窦娥冤》就有英译本流传海外,1958年,世界和平理事会把关汉卿与达·芬奇等同列为世界文化名人。关汉卿的戏剧语言,被称为本色派之首。

三、理清节选部分的情节结构:

楔子(序幕):   交待背景,写出窦娥的悲苦身世。

第一折(开端):赛卢医为躲债欲杀蔡婆,蔡婆为谢恩引狼入室。

第二折(发展):张驴儿为逼婚误杀亲父,窦娥在公堂屈打成招。

第三折(高潮):赴法场窦娥指斥天地,明冤屈发下三桩誓愿。

启发:节选部分中,窦娥先后做了哪些事?课文可分为几场?

赴法场    怨天    (窦娥指斥天地)

见蔡婆    遗嘱    (窦娥告别婆婆)

在刑场    誓愿    (窦娥发下三桩誓愿)

五、布置作业:

1、预习:熟读“端正好”、“滚绣球”两支曲子;

2、 通读节选部分,掌握字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元杂剧的有关知识 节选部分情节结构

二、分析文意:

阅读欣赏第一场戏 :

〔外扮监斩官上,云〕下官监斩官是也。今日处决犯人,着做公的把住巷口,休放往来人闲走。〔净扮公人,鼓三通,锣三下科,刽子磨旗、提刀、押正旦带枷上,刽子云〕行动些,行动些,监斩官去法场上多时了。〔正旦唱〕

1、开场的舞台提示(宾白、科介)写了什么内容?起到什么作用?

开场科白描写了押解死囚的情景。

渲染了一种阴森紧张、肃杀可怕的气氛,更加重了故事的悲剧气氛。

阅读“端正好”这支曲子:

【正宫】【端正好】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叫声屈动地惊天。顷刻间游魂先赴森罗殿,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

1. 【端正好】这支曲子中,窦娥主要诉说了什么?

窦娥主要诉说了自己莫名其妙受到了惩罚,冤屈可以动地惊天。作者借助于窦娥由“屈”而“怨”的情感刻画,自然地引出了下一支曲子[滚绣球]。

2.【端正好】这支曲子里“没来由”“不提防”“动地惊天”三个词有什么样地表达效果?

没来由:更能突出窦娥的大屈大冤,表现出窦娥的清白无辜;对于官府,实则讽刺其诬陷得逞。

不提防:突显出世道、人心的险恶。

动地惊天:主人公自知在人间已没有可以伸冤处,只能希望天地能感应,还自己一个清白。弱者地无

奈,反映出了人间的黑暗。“动地惊天”可说是戏文之眼,为后面的三桩誓愿的实现埋下伏

笔。

3.有人说窦娥的“鸣冤”反映了一个弱女子的恐怖心理,你是怎样看?

①.曲子中窦娥的“鸣冤”不是哀婉地哭泣,主人公开头就发起了对黑暗势力的反抗与控诉,有动地惊天的舞台效果,有目的地塑造出一种愤胜于悲,悲中透出不屈和刚烈的特有的气氛。

②.曲子中“顷刻间游魂先赴森罗殿”,是主人公在临刑前的最真实的心理刻画,不单流露出一个弱女子的恐怖心理,更包含了自己不甘心蒙冤受屈的巨大的悲痛等多种情愫sù。

阅读“滚绣球” 这支曲子。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