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高中 > 教案 > 高一地理教案

2015—2016地理高一必修一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

编辑:

2016-01-04

生1 上升运动和下降运动。

生2垂直运动。

师很好!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上有何不同呢?

生(看书讨论后回答)水平运动会在地表形成断裂带和巨大的褶皱山脉;垂直运动引起了地势高低起伏和海陆变迁。

师在地壳中,这两个方向的运动是同时存在的,它们总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但是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区域,这两个方向的运动是有主次之分的。总体上地壳的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以垂直运动为辅。内力作用在地表形成大陆与洋底、山脉与盆地,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使地表产生了高低不平。

(活动探究)

(P75活动。活动1比较简单,通过三根大理石柱的外观变化,即可判断海岸在不同时期处于何种运动状态,但第三问稍有难度,需要对学生启发引导。活动2需要结合初中地理中国地形部分的内容,将中国主要山脉投影展示,让学生展开讨论,得出结论)

师请同学们看活动1,思考后回答。

生1(第一问)从公元79年至15世纪,海岸处于下沉运动,原因是三根大理石柱在公元79年时底部被火山灰覆盖,15世纪时被覆盖部分却沉到了海平面以下。

师很好,我们再请一个同学说说第二问。

生2说明了从公元15世纪至18世纪,那不勒斯湾海岸处于上升运动,判断依据是那时大理石柱上留下了被海生动物钻孔的痕迹。

师嗯,分析得不错。我们再请一个同学来讲一讲第三问——那不勒斯湾海岸的地壳运动说明了地壳运动具有哪些特征?

生3说明了地壳在垂直方向上的运动。

师对。那么请大家思考一下,那不勒斯湾海岸在不同的时期表现出不同的运动,有时上升,有时下降,这又说明了地壳运动具有什么特征呢?(启发学生:在时间上有什么特征?)

生(齐声)说明了地壳的运动具有周期性特征。

师很好!下面请看活动2。

(投影“中国的山脉”)

1.请大家仔细看地图,讨论后说出我国山脉的主要是什么走向,思考:为什么说山脉是我国地形的骨架?

2.如何理解我国地形网格状的分布格局?

生(分组讨论)

师好,先请一个小组选一个代表来谈谈中国的山脉走向主要是哪些方向。

生1我国山脉走向有东西走向,还有东北—西南走向,也有南北走向和西北—东南走向的。

师(总结)很好,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表达也很准确!我国山脉的走向以东西走向和东北—西南走向居多,南北走向和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较少。那么如何理解“山脉是我国地形的骨架”呢?

生山脉在地表面的分布就像我们人身上的骨头,彼此交织,构成了基本的“大地形体”。

师很好。下面再请一个小组选一个代表谈谈他们是如何理解“我国地形的网格状分布格局”的。

生2我国山脉在地表面横竖交织,好像编网,织成了一个个的“格子”,而其他的地形区就是分布在这些“格子”里的。

师说得真好!我们国家地域辽阔,有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它们正是镶嵌在山脉之间,从而和山脉一起构成了我国地形的“网格状分布格局”。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内力作用奠定了地貌的基本格局,但是外力作用也一刻没有停止过,那么什么是外力作用呢?外力作用有哪几种表现形式?它们又是怎样塑造地表形态的呢?

(学生看书,讨论)

师(总结)地球表面的风、流水、冰川、生物等会引起地表形态的变化,这些作用统称为外力作用。外力作用的能量来自太阳辐射能。

(播放录像“岩石的风化”)

师在温度、水以及生物等的影响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容易发生崩解和破碎,形成许多大小不等的岩石碎块或砂粒,这种作用叫风化作用。

(播放录像“流水的侵蚀”,动画“沙漠地区风力侵蚀作用”,投影图片“海蚀陡崖”和“阿尔卑斯山的冰斗和角峰”)

师以上我们看到的现象主要是由什么作用形成的?这种作用主要由哪些外力作用形成的?

生侵蚀作用。形成侵蚀作用的外力主要有水、冰川、风等。

师对。侵蚀作用使被侵蚀掉的物质离开原地,原地就形成了侵蚀地貌。同学们想一想,风化或侵蚀作用的产物到哪里去了呢?

生被搬运到了低洼的地方堆积起来,形成了堆积地貌。

师很正确!请看图片。

(投影图片“塔克拉玛干沙漠沙丘”“太湖平原”)

师以上两幅图片中的景观是怎样形成的?

生沙丘是由于风力减小,携带的沙子堆积在地表形成的;太湖平原是由于流水携带的泥沙长期沉积而成的。

(讨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有着怎样的关系)

生内力作用使地表形成高低起伏,而外力作用是使地表起伏状况趋向于平缓。在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中,它们总是同时起作用的。

师很好!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是一对矛盾,既对立又统一。在地表形态的形成中,内力作用是主要方面。

(P77活动:思考讨论并回答这两个问题)

问题:这些地貌主要是在什么外力作用下形成的?推测这些地貌是如何形成的?

(学生对第一幅图片“黄土高原”应该能够较好地认知,但黄土土质疏松、华北夏季多暴雨、植被较少,需教师作引导;第二幅图片是沙漠地区风蚀地貌景观;第三幅图片反映的是冰川地貌,学生较为陌生,需教师加以讲解)

生1(第一幅图片)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是由于流水的侵蚀作用形成的,原因是黄土高原地表植物较少,加之土质疏松、夏天多暴雨。

生2(第二幅图片)沙漠地区风力较大,风携带沙子对地表的岩石打磨,形成了风蚀柱、风蚀蘑菇等。

生3(第三幅图片)高山冰川向下运动时,把地表物质刨掉并带走,下降到一定高度时,冰川融化,因此携带的大、小石块被散落到原地,形成了图中的景观。

师(总结)大家分析得很具体、很科学。内、外力共同对地表形态进行塑造,这一过程本身也是岩石圈物质的循环过程。

(学生看书,了解三大类岩石及它们的关系)

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三大类岩石的形成分别与哪些内、外力作用有关?

生1岩浆岩主要是岩浆沿着岩石圈的薄弱地带侵入岩石圈的上部或喷出地表,冷却凝固而成,是由内力作用形成的。

生2沉积岩是地表被侵蚀的物质被风、流水等搬运后沉积下来,经固结成岩作用而成的,是外力作用。

生3变质岩是已经生成的岩石,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发生变质作用而形成的。

师对。各类岩石在岩石圈深处或岩石圈以下发生重熔再生作用,又成为新的岩浆。岩浆在一定的条件下再次侵入或喷出地表,形成新的岩浆岩,并与其他岩石再次接受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这样,岩石圈的物质就处于永不停止的循环转化之中。

(读图4.8,同桌协作,绘制出地壳物质循环过程示意图)

课堂小结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一刻不停地进行着,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地表形态,只是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在一段时期内留在地表的痕迹而已。因此,在自然界中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地壳的演化。

板书设计

活动与探究

结合家乡的地貌类型,说一说这种地貌类型在地质历史上是如何形成的,其中发生着怎样的地壳物质循环。(可写成小论文形式)

地理高一必修一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相关推荐:

高中一年级地理必修一第五章教案: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高中一年级地理教案范例: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