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一 > 高一历史 > 高一历史试题

高一历史下册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单元测试题

编辑:sx_yanxf

2016-05-10

精品学习网高中频道为大家编辑了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单元测试题相关内容,供大家参考阅读,和小编一起加油努力吧。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强调重视农耕,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是古代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所实行的最基本的经济政策。对“重农”政策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其根本原因是适应了封建小农经济发展的要求

B.根本目的是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

C.其作用是有利于维护社会安定和巩固封建统治

D.重农的结果是促进了中国古代历朝经济的发展

2.《孟子》一书记载黄河洪水多次泛滥殃及多个诸侯国。从当时历史发展趋势分析,解决的根本之道在于

A.委托东周政府专力治黄            B.各诸侯国通力合作,统一治黄

C.统一中原,由中央政府治理           D.诸侯国各自为政,加强治理

3.如果你穿越时光隧道,回到距今1150年前的唐朝旅游,你可能(    )

①看到农民正在用曲辕犁耕田②看到街道两边店铺林立,商品琳琅满目③买到长沙铜官窑烧制的粉彩瓷器④坐“俞大娘航船”在江西至淮南之间观赏沿海风光

A.①④        B.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4.对下列两幅图片(图7、图8)信息理解正确的是(    )

①宋代商业活动已重视广告效应  ②雕版印刷技术依然在使用

③娱乐活动体现商业化色彩    ④绘画描写市井生活,适应市民阶层的需要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5. “天子之六工,曰土工.金工.石工.木工.兽工.草工,典制六材。”《礼记•曲礼》中这段反映的是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哪种形态(   )

A.工场手工业    B.家庭手工业     C.官营手工业    D.民营手工业

6.唐代名句“夺得千峰翠色来”描绘的是(    )

A.我国古代精湛的青铜器铸造技术

B.唐代越窑青瓷的美丽色彩

C.丝织业的一种绿色丝绸产品

D.著名的“唐三彩”

7.读图5,从中可获得的信息不包括(    )

A.黄河中下游分布着许多城市

B.河运与城市发展密切相关

C.城市大都是某一区域的重要中心

D.有的城市出现称作“市井”的商业区

8.“因‘丝绸之利日扩’……‘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倍。四方大贾辇金至者无虚日,每日中为市,舟楫塞港,街道肩摩。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对该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    )

A.反映了汉代“市”的出现与规范              B.反映了唐代“草市”的兴盛与发展

C.反映了宋代“市”的发展突破了时空的限制  D.反映了明清时期工商业市镇的繁荣景象

9.孙立群在《怎样走好人生路》中谈到:“在一个重农抑商的社会,商人社会地位低下,经商只富不贵,从政才能既富又贵。”下列言论中均体现重农抑商思想的是  ①“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②“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③“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④“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10.北方一些地区曾流行“人生有三宝,丑妻薄地破棉袄”的俗语,它从本质上反映了

A.农民习惯于简朴安逸的生活         B.农业在社会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C.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特征       D.我国古代农业生产力落后

11.有学者根据材料一“昔汴都数百万家,尽仰石炭(煤),无一家燃薪(木柴)者”,得出宋代开封生活燃料已用煤取代木柴的结论;又有学者根据材料二“赐在京(汴都)官员柴、炭各有差,柴578万,炭585万”,对上述结论予以反驳。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

A.两位学者所用材料相互矛盾,结论都不能成立

B.材料二否定了材料一,仅用材料一得出的结论难以成立

C.无论材料一还是材料二,都必须得到考古学支持才能成立

D.材料一指的是民众,材料二指的是官员,两条材料并不矛盾

12.右图是元代王祯所著《农书》中的水力冶铁鼓风工具,该工具最早发明使用于(    )

A.西汉           B.东汉           C.北宋           D.元朝

13.战国时期著名的水利工程郑国渠位于图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14.瓷器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之一。图8是宋代部分名窑分布示意图,符合钧窑、定窑、景德镇窑、耀州窑排列顺序的是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②        C.②①④③        D.③②④①

15.下列文字所描述的经济现象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机户出资,机工出力”②“宗庙之牺(指宗庙中用来祭祀的牛)为畎亩之勤”③“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④“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A.④①②③ B.④①③② C.④②③① D.②④③①

16.明朝海瑞说:“欲天下治安,必行井田,不得已而限田。”丘浚说:“井田既废之后,田不在官而在民,是以贫富不均。”“限田之义,均田之制虽各有所取,然不免拂人情而不宜于土俗,可以暂而不可以常也,终莫若听民自便为之德得。”下列对这些材料,理解、判断错误的是

①海瑞正确分析了明朝的土地问题,提出了科学的解决办法。 ②丘浚客观分析了我国封建土地制中的一些问题。③他们都看到了土地不均这一封建社会的现象。④他们都认定限田、均田是稳定统治秩序、消除贫富不均现象的基本良策。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7.史载,道光时(1820—1850年)“湖丝出洋,其始运至广东,其继运至上海”。它反映的是

A.因“海禁”政策,湖丝只能从广东、上海出口       B.道光年间,湖丝先从广东后自上海出口

C.鸦片战争后,湖丝方出口海外                     D.道光年间,湖丝仅在上海出口

18.有学者提出:大体而言,自宋元时期,一种新型经济的发展实际上已经在自然经济的“死水”中泛起了“微澜”。其“微澜”主要表现为(    )

A.手工工场兴起   B.城市商业经济繁荣   C.地域性的商人集团形成  D.货币经济占据主要地位

19.下列关于唐代农业发展的表述,正确的是①牛耕开始普及全国       ②出现结构更完备的曲辕犁  ③设置渠堰使负责水利工程的管理   ④使用高转筒车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20.吴江县的盛泽镇,本来是一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绸绫之聚亦且十倍。四方大贾辇金至者无虚日……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上述材料说明(    )

A.盛泽镇丝织业开始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B.明代已开始形成以“市”为标志的商业中心

C.明清政府重农抑商政策失效             D.工商业发展促进城镇的形成与繁荣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