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三 > 高三语文 > 高三语文试题

高三语文下册期中试题练习

编辑:

2013-11-25

16.通读全文,阐释“红房子”的两层意思。(2分)

17.文章第⑧段划线句子应怎样理解,请具体说明。(4分)

18.请概括本文中心思想。(3分)(不超过40字)ks5u

19.本文在语言表达方面有其特色,请从修辞手法、表达方式、人称使用等方面分条举例赏析。(任选两个方面即可)(4分)

【附加题•名著阅读】(6分)

20.请简要分析曹禺《雷雨》中的某个人物形象,要求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不少于100

四.(40分)

21.阅读下面文字,按照要求写一篇作文。

你改变不了环境,但你可以改变自身;你改变不了事实,但你可以改变态度;你改变不了过去,但你可以改变现在;你不能控制他人,但你可以掌握自己;你不能预知明天,但你可以把握今天;你不能左右天气,但你可以改变心情;你不能选择容貌,但你可以展现笑容;你不能样样顺利,但你可以事事尽心;你不能延伸生命的长度,但你可以决定生命的宽度!

读了这则材料后,你有什么联想,有什么感悟?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作文。立意自定,角度自选,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四.(40分)(写在作文纸上)

杭州学军中学2009学年下学期期中考试高一语文

答   案

1.D(摒bìng)         2.C(A壁—璧 B座—坐  C沧—苍  景—境)

3.B(一蹴而就,蹴,踏;就,成功。踏一步就成功。比喻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成功。一鸣惊人,一叫就使人震惊。一鸣惊人,比喻平时没有突出的表现,一下子做出惊人的成绩。何尝,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未曾或并非。未尝,加在否定词前面,构成双重否定,意思跟“不是[不,没]”相同,但口气更委婉。荒僻,人迹罕至且偏远。荒凉,人烟少;冷清。)

4.B(A搭配不当,“损害”改为“延缓”。C不合逻辑,“对”改为“使”。D语序不当,“合理安排运力”和“挖掘运输潜能”对调。)

5.(1)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有几人欤 (2)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3)吴越为一体  骨肉为行路 (4)吾将上下而求索  长太息以掩涕兮 (5)你的富饶、你的自由ks5u

6.中国人均耕地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且呈逐渐下降的趋势。(这段材料有两层意思,一是横向比较中国与世界平均水平,一是纵向比较中国2006年与1949年建国时平均水平)

7.B (道歉)

8.C(A介词,把;介词,因为  B介词,趁着;介词,依靠  C都是助词,相当于“的” D连词,表转折,相当于“反而”;连词,表承接,相当于“就”)

9.⑴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的出入和意外的变故。(重点:固定格式“所以”、“非常”的意思。“出入”翻译为“进入”也可以)⑵杀人如同不能杀尽,惩罚人如同不能用尽酷刑。(重点词语“‘如”“举”“胜”)(3)这只是灭亡了的秦朝的继续罢了,我以为大王不应该采取(这种做法啊)!(重点:句式“判断句”、词语“耳”“为”等)

10. ①一是刘邦为自己辩解,樊哙指责对方失信;②刘邦澄清真相,樊哙向对方提出要求③刘邦讲得可怜低下,樊哙慷慨激昂;④措辞上的区别,刘邦称将军,樊哙称大王,等等。(意思对即可,答对1点可得1分)

11. 古今人事变化、盛衰无常的主题。

12. 两首诗都通过具体的景物描写将昔时的繁盛和今日的荒凉作了鲜明的对比。(或都以自然景物衬托变幻无常的人事)

13.以“成人为中心”的知识传授原则。

14.童年革命是伴随着19世纪欧美工业革命的文化和社会革命,针对儿童学前教育展开,并最终确立“以孩子为中心”的教育主流。

15. 中国需要一场“童年革命”

16.⑴实指红色的房子和舒适的现实生活;⑵象征实现了的理想、愿望。

17.“矛盾消失的地方”指人生不停追求的渴望和对安宁舒适生活向往之间的矛盾得到解决的境界; “可爱的眷念的群星还向我放射出明亮的光”指在到达一个理想的境界、实现一个愿望之后,人又会产生新的愿望,永远不会满足。(每点2分)

18.本文提示了对人生目标不停追求的渴望与对安宁生活的向往之间的矛盾。

19.⑴修辞手法丰富多样。第①段中的比喻、第④段中的反复、第⑥段中的排比等修辞手法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⑵表达方式灵活多变。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灵活多变,相辅相成。⑶人称转换自由灵活。第①第⑥两段第二人称“你”似与“红房子”对面交流,便于抒发作者的感情。(3点任答两点即可,每点总说特点1分,举例分析1分,例子应具体。)

20、21略

【总结】高三语文下册期中试题就为大家介绍到这儿了,小编的整理有帮助到大家吗?如果大家还需要了解更多有关学习的内容,请继续关注精品学习网。

相关推荐

江苏省阜宁中学2014届高三语文期中试题

江苏省无锡市2014届高三语文期中试题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