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二 > 高二语文 > 高二语文试题

高二语文第一次段考试题及答案

编辑:

2012-08-07

20.庖丁解牛,先后经历了“目无全牛”“游刃有余”“躇踌满志”三个过程,请依据课文,发挥想象,描写第二个过程中庖丁的动作。

要求:

1.侧重于人物的动作描写,符合指定的情境;

2.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

3.结构相对完整,语言简洁、连贯、得体;

4.不少于200字。

七、作文(50分)

21、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当今社会,商品要包装,演员要包装,企业要包装……无论什么不装饰一下美化一下就上不了档次;可也有人说,东西还是自然的好,人还是质朴的好,买东西、找朋友、做事、做人,本色最珍贵最难得。

对此,你怎么看?你有过相关的经历吗?请根据材料意思,以“做人要_______”为题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文体自选,但要明确。

高二语文第一次段考参考答案

7.A(曲解文意。第一段“‘学而优则仕’的信条与科举制度融为一体,互为里表”说明“学而优则仕”并非一种科举制度,而是和科举制度关系密切。)

8. B(强加因果。第四段“‘家’‘国’”一体的宗法专制时代”是大的环境背景,而不是学优而仕导致的。)

9. B(A强加因果。第二段指出促成“士为四民之首”的观念是文吏统治。B缩小范围,以偏概全。第二段明确指出这些士能够被原谅“个中原因固不止一端”。C说法绝对。第三段指出中国的贵族“并不是完全由血统决定”。)

10. D(A.矫:矫正、改变;B.废:违背;C.先令:事先立言。)

11. B(A前 “之”代词,代死人,后 “之”结构助词 “的”, B都是 “用来”,C 前“乃”是“于是”,后是“才”,D 前是“将要”,后是“况且”)

12. C

15.略

16.①设置悬念,引发读者阅读兴趣。②引出下文“我”对祖上为什么要迁徙的好奇和探寻,为“我”主动向牧羊老人询问“山那边的景致”作铺垫;③与结尾“我”远离家乡、重返城市相呼应,表达了“我”对故乡的依恋。(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17.①知足常乐:牧羊时笑意挂在嘴边、眼角,很享受他的葫芦,很悠闲地看羊儿“咩咩”叫着吃草。②不善言谈:“我”主动与他攀谈,他的回答每次都 极为简洁。③喜爱漂泊,随遇而安:不断迁徙,羊怎么住 ,他就怎么住。④喜爱自然:觉得辽阔的四野都很好。(答出其中两点就得满分)

18.观点一:寻根。①先人作古的时候,总是叮嘱子孙把他们的尸骨抬到山那边安葬,表现出对故土的依恋与回归。②文章标题是“山那边的景致”,文章的主体部分“我”与老人的对话也重在写“我”对山那边的景致的探寻。③“我”一直对祖上为什么迁徙感到好奇,想要探寻先人曾经有过的生活环境或生存状态。④“我”离乡进城之后,对故乡一直怀着依恋。

观点二:漂泊。①山那边并没有发生过什么天灾人祸,可我祖上却在三百多年前的某一个夜晚从山那边迁到了山这边,说明人常会久居思变,渴望离开故土,开拓新的生活空间。②牧羊老人不断迁徙,羊走到哪 里,他就到哪 里,漂泊就是他的生存方式。③“我”从农村走向城市也是一种漂泊。④先祖、牧羊老人、“我”都处在漂泊之中,这说明人的本性就是不安于现状,渴望追求新的“景致”,漂泊实际上就是生存的常态。

观点三:隐喻着不同人生态度的碰撞。①“我”祖上和“我”对家族迁徙的态度不同,祖上迁居到新地方之后,虽不忘故地,死后仍要回归故里,但他们并不打算追寻过去,而“我”却总有探寻家族过去的渴望。“我”的爷爷对此不理解,他对“我”的好奇笑而不答。②“我”从农村迁徙到城市后,依然思念眷恋故园;“我”站在新的地方,却不一定能感受到它“景致”的美好,因此始终怀念旧地,说明“我”对城市与农村的态度始终是矛盾的。③牧羊老人与“我”对迁徙的态度截然相反,他知足自乐,随遇而安。他不理解“我”站在山这边却想到山那边一探究竟的好奇,“我”也不理解他永远走下去,不留恋任何美好景致的超然。(观点明确1 分,理由答出一点得2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得6分,意思对即可)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