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二 > 高二历史 > 高二历史试题

2016级高二历史选修一第四单元质量检测题

编辑:sx_gaohm

2016-05-04

学史可以明做人,精品小编准备了高二历史选修一第四单元质量检测题,具体请看以下内容。

1.《宋史·食货志》记载,北宋“势官富姓,占田无限,兼并冒伪、习以成俗,重禁不能止”。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北宋吏治腐败            B.北宋统治者采取的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

C.混战不休,农民破产    D.佛教寺院强占民田

2.北宋前期,统治者认为:“富者田连阡陌,为国家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表明北宋政府

A.采取抑制土地兼并、重农抑商的政策

B.减轻农民负担,限制大地主特权

C.纵容土地兼并以便筹集军费      D.力图搜刮百姓充实国库

3.《宋史》记载:“仁宗之世,契丹增币,夏国增赐,养兵西陲,费累百万。”对该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A.辽、西夏与宋朝的边境贸易增多B.北宋朝廷的财政负担逐渐加剧

C.战争增多使北宋军队数量大增  D.宋仁宗已下定决心进行财政改革

4.对北宋中期统治状况的表述最为全面准确的是

A.出现“冗兵、冗官、冗费”现象    B.积贫积弱

C.阶级矛盾激化     D.社会危机、统治危机加深

5.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关键问题是

A.辽、夏的威胁     B.土地荒芜、水利废毁

C.国家财政入不敷出 D.官僚地主隐瞒田产,逃避税收

6.怀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心态在北宋进行的改革是

A.王安石变法    B.庆历新政    C.仁宗变革    D.军事改革

788.王安石变法颁行的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需要解决的共同问题是      A.政府财政收入问题        B.大地主的特权问题

C.农业生产发展问题         D.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问题

8.王安石设想其变法的理财方针是:“民不加赋而国用饶”。为此他采取的措施有①清查逃避土地税的“隐田”②向享有特权的官僚地主征收免役钱③寓兵于农,减少军费开支④向农民贷款收取较低的利息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④

9.王安石变法中,引起藏匿土地、逃避赋税之人最激烈反对的是:

A、均输法       B、市易法     C、方田均税法     D、青苗法

10.王安石变法中的“市易法”规定:由政府拨出巨款设“市易务”,平价收购商贩不易脱售的货物.等到市场缺货时再卖出。商贩可向“市易务”交纳抵押品成批赊购货物,半年出息一分。对“市易法”的看法正确的有  ①是利用封建国家权力干预经济  ②目的在于限制大商人操纵市场

③在—定程度上可以稳定物价和调节市场  ④政府能增加财政收入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    D、①②③④

11.北宋时期一首诗写道:“万里耕桑富,中原气象豪。河淤开亿顷,海贡集千艘”,主要称赞王  安石变法中的(    )

A.农田水利法    B.青苗法    C.方田均税法    D.募役法

12.修建于北宋中期的福建莆田木兰陂工程,既能抵御海潮,又能灌溉农田。这一成就与王安石变法哪一措施有关

A.青苗法 B.募役法  C.农田水利法  D.方田均税法

13.下列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哪一项与唐代的“庸”相似

A、青苗法  B、募役法  C、方田均税法   D、保甲法

14.“熙宁(宋神宗年号)青苗取息二分,提举使复以多散为功,遂立各郡定额,而有抑配(强制分配)之弊。”反映的是

A、政府积极帮助农民解除高利贷负担

B、官吏以青苗法作为聚敛财富的手段

C、官府不向农民提供所需贷款和种子

D、新法打击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

15.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免役法和方田均税法要解决的共同问题是 A、抑制土地兼并  B、限制高利贷盘剥 C、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D、减轻农民负担

16.“冗官、冗兵、冗费”是造成北宋长期“积贫积弱”局面的原因之一,这说明 A、兵不在多在勇                B、政治改革要重视精兵简政

C、政治改革要有强大的经济后盾  D、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措施弊大于利

17.王安石变法与庆历新政相比,主要区别在于

A、是否为了维护封建制度      B、是否在统治危机四伏的背景下进行

C、是否从根本上挽救危机      D、是否在各方面进行改革

18.下列涉及到封建生产关系调整的改革是

(1)管仲改革(2)王安石变法(3)商鞅变法(4)梭伦改革

A、(1)(2)      B、(2)        C、(3)(4)        D、(3)

19.王安石变法所触及的主要矛盾是

A、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B、封建国家和大地主阶级的矛盾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D、官僚地主和中小地主的矛盾

20.王安石曾被列宁称为“中国11世纪的著名改革家”。王安石变法中的募役法与唐朝纳绢代役相比,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表现出的最大特征是

A.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B.限制官僚地主的经济特权

C.保证农民的劳动时间    D.实物地租向货币地租转化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大有三冗,小有三费,以困天下之财。……三冗不去,不可为国。”

材料二   北宋中期,“积贫”、,’积弱”的局面日渐突出,社会矛质进一步激化。王安石在上时政疏中指出:“方今朝廷之位,未可谓能得贤才;政事所施,未可谓能合法度,官乱于上,民贫于下,风俗日以薄,对力日以困穷。”

材料三  “及神宗朝,荆公(指王安石)乘政……后人但言其法为百姓害。而不知共移气心,变风俗为朝廷之害,其害百姓者,可以一旦为更。而其害于朝廷者.则数十百年,滔滔之势一往而不返也。”  ——《日知录·宋世风俗》

回答:⑴材料一中所说的“三冗”具体指什么?

⑵为了改变“积贫”、“积弱”局面,王安石各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

⑶材料二中王安石变法为“能得贤才”,采取了哪些措施?

⑷材料三对王安石变法持什么态度?你是怎样看待王安石变法的?

22.(2007山东高考)王安石变法在历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人们对此却评价不一。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今介甫为政……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            ――司马光《家传集》

材料二  司马光:“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则修之,非大坏则不更造也。”                                          ――《宋史》

材料三  宋太傅荆国王文公安石,适应于时代之。其良法美意往往传诸今日莫之能废……                     ――梁启超《王安石评传》

(1)王安石针对“士、兵、农、商”的改革措施有哪些(每项各举一条)?

(2)结合王安石变法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二、三中“非大坏则不更造”和“适应于时代”的理解。

23.(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引自李斯《谏逐客书》

材料二 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争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为之固,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偕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强国兼州城,而弱者丧稷。

——《战国策·秦策》

材料三 “盖免役之法……则使之家至户到,均平如一,举天下之役,人人用募,释天下之农,归于畎亩,苛不得其人而行,则五等必不平,而募役必不均矣。……得其人缓而行之,则为大利;非其人急而行之,则为大害。故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

——摘自《临川先生集·上五事札》

材料四  臣(司马光)向上曾言:“教阅保甲,公私劳费,而无所用之;敛免役钱,宽富而困贫,以养浮浪之人。使民失业,穷愁无告……此皆所害者大,所及者众,宜先变更。借令皇帝陛下独揽权纲,犹当早发号令。以解生民之急。”

———《续资治通鉴长篇》卷356

材料五  至元丰初,储积赢羡……元丰三年(1080年),遂于寺南作元丰库以储之,几(几乎)百楹。                                  ——摘自《通鉴长篇纪事本末》

请回答:

(1)材料一、二对商鞅变法的评价有何共识?

(2)材料三、四争论是什么问题?各自的理由是什么? 他们的根本目的是否一致?为什么?

(3)材料反映的两次变法都遭到顽固派反对,请根据材料二、四指出,其反对变法的相同理由。两次变法中的顽固派在阶级本质上是否相同?为什么?

(4) 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两次变法结果的异同。

(5) 通过对两次变法的比较你有什么认识?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