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高考 > 西藏高考 > 西藏高考语文

西藏16年高考语文冲刺预测试题:古代诗歌阅读

编辑:sx_liujy

2016-05-10

古诗词鉴赏一直是高考语文的必考题型,以下是西藏16年高考语文冲刺预测试题,请考生学习。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早  梅

齐 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1)首联描写早梅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4分)

(1)首联采用对比的手法,将梅花与“万木”相对照:在严寒的季节里,万木经受不住寒气的侵袭,简直要枝干摧折了,而梅树却像独凝地下暖气于根茎,回复了生气。

(2)诗人是如何体现“早梅”之“早”的?请结合全诗分析。(4分)

(2)首联“暖独回”是“早”;颔联“一枝开”是“早”;颈联禽鸟惊奇窥视,亦是因为梅开之“早”;尾联祷祝明春先发,仍然是“早”。首尾一贯,处处扣题,很有特色。突出了早梅不畏严寒、傲然独立的个性,创造了一种高远的境界。

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定 风 波

[前蜀]李 珣

雁过秋空夜未央,隔窗烟月锁莲塘。往事岂堪容易想,惆怅,故人迢递在潇湘。  纵有回文重叠意,谁寄?解鬟临镜泣残妆。沉水香消金鸭冷,愁永,候虫声接杵声长。

(1)这首词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简要分析。(4分)

(1)秋夜,一位女子正倚窗而立,凝望着河汉星空。一队大雁悠然南飞而过,之后,浩瀚的星空又显寂寥。只见荷塘月色笼着一层淡淡的烟雾。词的前两句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月夜女子窗前思夫的寂静凄凉的图景。

(2)“候虫声接杵声长”一句描写可谓传神,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女主人公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4分)

(2)运用了以动衬静的表现手法。“杵声”和“候虫声”为动,反衬周围的寂静,寂静的夜又反衬了女子内心的思潮汹涌,辗转反侧,可谓传神,从而有力地表现了女主人公因思念丈夫而生发的深深的愁绪之情。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望 湘 人

贺 铸

厌莺声到枕,花气动帘,醉魂愁梦相半。被惜余薰①,带惊剩眼②,几许伤春春晚。泪竹③痕鲜,佩兰香老,湘天浓暖。记小江风月佳时,屡约非烟游伴。  须信鸾弦易断。奈云和④再鼓,曲终人远。认罗袜无踪,旧处弄波清浅。青翰棹舣⑤,白苹洲畔,尽目临皋飞观。不解寄、一字相思,幸有归来双燕。

【注】①〔余薰〕余香。 ②〔剩眼〕因肢体消瘦腰中革带空出的孔眼。 ③〔泪竹〕相传尧有二女,为舜妃,舜死,二女洒泪于竹形成斑纹,称斑竹。 ④〔云和〕乐器名。 ⑤〔青翰棹舣〕指画舫。

(1)词的开篇三句,哪个字最传神?请结合词的内容简要分析。(3分)

(1)“厌”字。开端一个“厌”字领起,可谓破空而来,不知所由起。“厌”字下接以四字对句,写室外充满生机之盎然春意,极细腻,极柔媚。写莺声、花香,却冠以不合理的“厌”字,立刻化欢乐之景为悲伤之情,变柔媚之辞为沉痛之语。哀愁无端,一字传神,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2)这首词蕴含丰富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

(2)①上阕“伤春”包含了韶华易逝、春意阑珊之悲哀,亦暗含与恋人往日共度春光而今不可复得之痛苦。②下阕“须信鸾弦易断。奈云和再鼓,曲终人远”直抒胸臆,抒发自己与情人的分离,然而心中未始不残存着相守的一丝希望。③最后“不解寄、一字相思,幸有归来双燕”写伊人已去,不仅相见无期,而且连一点消息没有。词人内心无限凄凉悲怆。

4.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更 漏 子

[唐]温庭筠

柳丝长,春雨细,花外漏声迢递。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鸪。  香雾薄,透帘幕,惆怅谢家池阁。红烛背,绣帘垂,梦长君不知。

(1)词的上阕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结合词句简要分析。(4分)

(1)主要运用了烘托的表现手法。上阕全都围绕“漏声”来写。起首三句看似平列写景,实际上是以柳丝之长、春雨之细烘托漏声。春夜,霏霏细雨悄然飘洒,细雨轻风中,柳丝悠悠飘拂,花外传来点点更漏。夜深人静,漏声更显的悠长而遥远。后三句写春雨打叶之声使塞鸿惊、城乌起,唯有画屏上的金鹧鸪不为所动,烘托凄凉、迷离的意境,引发主人公内心的寂寥、凄凉。总之,上片借细长袅娜的柳丝、迷蒙霏微的雨丝,烘托出漏声的悠长、深远和轻细,营造出一种轻柔、纤细、深永而带有迷惘情调的氛围。

(2)词下阕写闺房情思,所有的情感凝集在哪两个字上?请简要分析。(4分)

(2)所有的情感凝成“惆怅”两个字。为何“惆怅”?最后一句透露了消息:“梦长君不知。”当然从闺房内的陈设、谢家池阁的暗示,也可透露些思妇的身份,而这身份也让我们有许多猜测:他做什么去了?是求官?是经商?是从军……而我们竟只品读女主公的无奈的愁苦罢了。

5.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浣 溪 沙

[唐]张 曙

枕障薰炉①隔绣帷②,二年终日苦相思,杏花明月始应知。  天上人间何处去,旧欢新梦觉来时,黄昏微雨画帘垂。

【注】①〔薰炉〕炉烟薰香。 ②〔绣帷〕锦绣的帷幔。

(1)诗中“隔”字用得妙,请作简要赏析。(3分)

(1)“隔”字,既交代了室内枕屏、薰炉与绣帷间的位置,更使人生出一种人去楼空,远隔天涯的联想。

(2)“杏花明月始应知”一句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请简要分析。(5分)

(2)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赋予杏花明月以人的感知,意谓只有杏花明月深知“我”的相思之苦,为全词的意境增添了一分落寞和惆怅。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新  沙①

陆龟蒙

渤澥②声中涨小堤,官家③知后海鸥知。

蓬莱④有路教人到,应亦年年税紫芝⑤。

【注】①〔新沙〕指海边新涨成的沙洲。 ②〔渤澥(xiè)〕渤海的别称,一本直作“渤海”。另说渤澥为象声词,海潮声。 ③〔官家〕旧指官府,朝廷。 ④〔蓬莱〕传说中的海上三仙山之一。 ⑤〔紫芝〕灵芝的一种,传说中仙人种紫芝为食。

(1)诗歌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4分)

(1)夸张。对海边的情况最熟悉的按理来说是海鸥。然而海鸥的眼睛却敌不过贪婪地注视着一切剥削机会的官家,他们竟抢在海鸥前面盯住了这片新沙。这是极度的夸张。这个夸张既匪夷所思,却又那样合乎情理。深刻说明当官府第一个发现新沙,并打算榨取赋税时,这片新沙还是人迹未到的不毛之地。连剥削对象都不存在,就打起了榨取赋税的如意算盘,这是对官家贪婪本质的无情揭露。

(2)这是一首讽刺小诗,请简要概括诗的主旨。(4分)

(2)这首诗通过对官府向海边新淤积起来的沙地征税所引起的新奇想象的描写,写出了官府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压榨盘剥,尖锐地讽刺了官府横征暴敛、贪得无厌的丑恶本质。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