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高考 > 高考历史 > 高考历史试题

2016高考历史押题卷

编辑:

2016-06-04

22. D过度垦荒是人类破坏自然环境的重要方面之一,这道题的关键词是:新增加的耕地中,不少是“瘠卤沙冈”、“陡绝之地”。结合所学,可以判定A、B、C三项表述错误,根据常识垦荒肯定能不同程度地增加粮食产量,故D项表述错误。这道题的特点在于将生活经验纳入考试范畴。

23.19世纪后期,英国有钱人以乘坐汽船游览伦敦泰晤士河为时尚,河中有很多巨大的蒸汽轮船,正发出呛人的浓烟,岸边工厂排放的污水,使河水变得浑浊不堪。这主要反映了(  )

A.工业革命的成果丰富了民众生活

B.自然环境的恶化是工业革命的负面影响

C.轮船的发明推动了水上运输事业的发展

D.第三次科技革命对自然环境破坏十分严重

23. B史论结合、论从史出是史学研究的重要原则,从题干和题肢的表述来看,A、C项在题干中对应的信息是“有钱人乘坐汽船游览泰晤士河”,D项表述错误,因为汽船的发明属于第一次工业革命而非第三次工业革命期间。故选B.

24.右图是被石油污染的海鸟,据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

A.第一次工业革命过程中忽视环境问题导致的恶果

B.在发展过程中要注意经济和环境发展相协调

C.增强环保意识是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的关键

D.大力发展环保科技,尽力减少环境污染

24. A该题设计目标有二:一是考查历史事实的准确再现能力,石油工业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发展的结果;二是通过典型材料,引起学生心灵震撼,以形成正确的生态文明观念。

押题理由:改革是发展的动力,但是改革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因为改革涉及各个方面利益关系的调整,必然受到既得利益阶层的阻挠和反对,因而改革需要在循序渐进,稳中求进。历史上因为利益关系调整力度过大或者方法不当引起改革失败的情况屡见不鲜,对这个改革方法问题的探讨对今天的改革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因而可能成为考试命题的重点。

改革涉及利益关系的调整,要稳中求进。据此回答25-26题。

25.《悲剧,从丢失民心开始》一书认为:(王安石)下令各地必须贷出多少钱,给下面下指标,这样一来地方官就硬性摊派了,除了一般的农民要其贷款,连中农、富农、地主都必须接受贷款。对此以下看法正确的是(  )

A.改革方法“一刀切”的做法使解困之举变成了变相剥削

B.地方吏治腐败,使真正有需要的农民无法获得低息贷款

C.地方官怕农民不能及时还款,就强制富农和地主贷款

D.地方官私自提高利息,引起民众不满

25.C 该题重点考查提取有效信息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C项的表述和题干不一致,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其他各题肢均能从材料中找到对应信息。

26.对戊戌变法的失败,有历史学家认为:“光绪的悲剧,是在他的周围没有形成一个足以制服慈禧一伙的力量”。对这一观点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保守派力量强于改革派                   B.光绪帝对变法优柔寡断

C.力量对比对改革的成功与否至关重要       D.慈禧太后反对戊戌变法

26.B 该题主要考查重要知识的正确理解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能力。A、、C、D三项均是从改革派与保守派力量对比的角度上考查。B项在题干中缺乏必要信息支持,另外该选项和历史事实不符。

押题理由: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前提是要进行理念创新,十七大报告用较长的篇幅谈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治国理念的创新历程,本组题主考查理念创新的重要性。

观念创新是制度创新的先导。据此回答27-30题

27.1988年1月,全球诺贝尔奖获得者在法国巴黎举行会议后发表宣言,其中说道:“如果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二千五百年,去吸收孔子的智慧。”下列体现孔子智慧的观念的主要是(  )

A.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本质特征

B.依法治国不断推动社会进步

C.制度创新是大国崛起的关键因素

D.改革开放是时代的主旋律

27.A 这道题具有强烈的时代感,是历史问题的现实思考。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即人与人之间适当关系的实现,因而选A。

28.1778年,伏尔泰因病逝世,巴黎人民为他树立了纪念铜像。在他的墓碑上则镌刻着这样一句话:“他教导了我们走向自由。”对此碑文理解正确的是(  )

A.他发展了洛克分权学说,明确提出三权分立学说

B.他热情倡导“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说”

C.他是法国启蒙运动不可争辩的领袖,影响深远

D.编撰了《百科全书》,使启蒙思想深入人心

28.C 该题主要考查史论结合能力和重要知识的准确再现能力,其中A项属于孟德斯鸠的观点;B项属于卢梭观点;D项属于狄德罗观点,故选C。

29.孙中山在《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上演讲道:“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论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此话反映了他主张(  )

A.推翻满洲贵族的统治     B.创立民国     C.社会革命    D.关注民生

29. B.该题主要考查重要概念的准确理解能力,“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体现了孙中山要求推翻封建制度强烈愿望,其他题肢均与题干不相符合。

30.罗斯福在实施“新政”时曾说:“我们到底有没有实质的进步,不在于富人更富,而在于贫穷的人也能有足够的生存来源”。据此理解正确的是(  )

A.评价社会进步的根本标准是穷人具有足够的生存资源

B.罗斯福认为富人更富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

C.富人更富是贫困增加的根源

D.罗斯福认为民生问题是社会进步的重要问题

30.D.A项中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根本推动力,也是社会进步的主要标准之一。B、C项是对题干材料的误读。罗斯福这句话的核心含义在于要关注民生。

押题理由: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这是中国政府和人民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自身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如何从历史中获取有价值的经验对我国的和平发展意义重大。

31.政治制度的选择必须符合本国国情。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变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到遇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从事物的性质来说,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

──摘自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材料二 美国总统布什在一次讲演中这样说:“人类千万年的历史,最为珍贵的不是令人炫目的科技,不是浩瀚的大师们的经典著作,不是政客们天花乱坠的演讲,而是实现了对统治者的驯服,实现了把他们关在笼子里的梦想。因为只有驯服了他们,把他们关起来,才不会害人。我现在就是站在笼子里向你们讲话。”

材料三 1911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这种政体悲惨的结束了,即悲惨的失败了。然而,失败的并不是这种政体,而是一代人。

──N·佩弗《远东》

(1)为了实现“以权力约束权力”,孟德斯鸠提出了什么学说?其学说的核心是什么?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美国是如何把统治者关在笼子里的?

(3)依据材料三,指出这种政体在我国历史上留下过怎样的痕迹?对于“失败的并不是这种政体,而是一代人”,你是怎么理解的?

(4)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政府建立了哪些适合中国国情的政治制度?试从行使权利的原则比较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与西方议会的不同。

解析:本题是从政治民主化角度组织问题,切口小且深,时间跨度大。旨在考查学生的分析、归纳等综合能力。回答第①问时,认真阅读材料,材料出处表明材料是孟德斯鸠的思想,再结合课本不难回答。第②问把统治者关在笼子里,实际就是用法律来约束,联系美国历史可知是指美国1787年宪法。第③问注意时间“1911年”,它指的是辛亥革命。《临时约法》正是采用了美国的三权分立。但辛亥革命的失败并不是采用了美国的三权分立,而是袁世凯窃取了革命的胜利果实,这说明资产阶级没有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真正可以救中国的道路。第④问从新中国成立初期民主政治建设回答即可。

参考答案:

(1)三权分立。权力的制约和平衡。

(2)实现三权分立,把美国的国家职权分为立法、司法和行政三个部门,分别由国会、最高法院和总统执掌。

(3)辛亥革命后模仿美国建立了三权分立民主共和制政府。这种政体在美国获得成功,在中国革命成果被袁世凯窃取而失败了,可见失败的不是政体本身,而是资产阶级没有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真正可以救中国的道路。

(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民主协商的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行使权利的原则不同:中国为民主集中制,西方一般为三权分立原则。

32.在近现代以来的世界舞台上,有九个国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先后登场,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它们是:“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美国。位于北太平洋地区的美国、日本和中国都是当今世界格局中的重要力量,三国迈向强国的历史轨迹却迥然不同。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结合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美国经济两次快速发展的原因,概括美国的崛起留给我们哪些有益的经验。

(2)近代日本崛起的重要方式或途径是军事扩张,分析日本采取这种方式或途径的原因,概括其对周边国家的危害。二战后,日本一跃成为世界经济大国,试分析战后日本崛起的原因。

(3)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余万里教授指出:中国作为一个大国要崛起的话,今天要走的路必须是一条与世界共享发展、共享和平、共享繁荣的道路。结合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史实概括我国是怎样促进“和平崛起”的。

解析:该题属于典型的“小切口、大跨度、深分析”题目,以“大国崛起”这一热点问题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大国崛起的背景和过程,考查的能力主要是知识概括和迁移能力,答题时要注意要点要全、层次清楚。

参考答案:

(1)有益经验:尽量减少与现存世界体系的正面冲突,不直接挑战霸权国家是良好的外部保障;不断进行科技创新,发展新型工业;开拓国内市场和扩大海外市场。(答对3点,即可得3分。)

(2)原因:日本明治维新后,日本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国内市场十分狭小;资源不足,农业落后。危害:破坏主权和领土完整;阻碍经济的发展;使人民蒙受深重灾难。崛起原因:广泛的社会改革,进一步消除了生产关系中的封建落后因素;美国扶植,结束了对其占领;国民经济非军事化,全力进行经济建设;制定了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引进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提高生产率;积极发展教育,培养人才;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爆发,美军的大批军事订货,进一步刺激了日本经济的发展。

(3)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推动自身的成长和发展;顺应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努力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坚持“一国两制”方针,推进祖国统一大业;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地区和国际事务中,努力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押题理由:我国目前处于改革的深入发展阶段,“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如何很好地协调各个阶层的利益关系,增强改革实效,是一个重大的时代课题。王安石变法是经久不衰的考点,能突出地反映改革过程中所面临的重重阻力,对我国目前的改革有很强的借鉴价值。

33.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阅读王安石变法的相关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青苗法是针对豪强兼并之家利用农民青黄不接之时放高利贷取利而制定的,法令规定以常平、广惠各仓储存的钱谷为资本,夏秋之时按户等以不等的数额贷给农户,利息在二分到三分左右,在夏秋收成后随两税缴纳。

材料二  欧阳修有一段评论:“夏粮钱于春中俵散,尤是青黄不接之时,尚有可说,秋料于五月俵散,正是蚕麦成熟,人户不乏之时,何名济阙,直是放债取利耳。”可谓一针见血。青苗法在执行中问题也不少,如法令规定不许强制,实际上大多强行抑配,王安石自己都说:“抑配诚恐有之。”利息法令规定百分之二十,实际执行中往往超过,司马光为陕西路以折变散青苗钱算过一笔账,农民得青苗钱“陈色白米一石,却将来纳新好小麦一石八斗七升五合,所取利近一倍。”

(1)根据材料二,总结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3分)

(2)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改革的看法。(6分)

解析:王安石变法是经久不衰的考点,能为当前改革的顺利、深入地开展提供借鉴。改革过程中涉及理想与现实、各个阶层利益关系的调整以及吏治整顿等问题,这些问题均在十七大报告中有所涉及。该题目主要考查考生阅读理解能力和概括能力,以及提出解决问题办法的创新能力,回答该问题时一定要结合时事政治中的新观点进行解答,力求全面、深刻和新颖。

参考答案:

(1)脱离实际,秋季贷款给农民,成了变相放债;新政执行不力,危害了民众利益;吏治败坏,严重影响了政府公信力。(3分)

(2)科学决策,制定政策要符合实际;澄清吏治,建设并完善监督体制;增强政府的公信力和执行力,使政令畅通。(6分)

高考历史押题卷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相关推荐:

2016届高考历史选择题专练

2016年高考历史解放战争专项训练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