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高考 > 高考历史 > 高考历史试题

2016高考历史押题卷

编辑:sx_gaohm

2016-06-04

历史是延伸的,精品小编准备了高考历史押题卷,希望你喜欢。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国先进的文明对世界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这一切源于古代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推动物质文明的发展。据此回答1-2题。

1.从考古发现看,西周时期农具多用木石等材料制成,青铜主要用于铸造武器、礼器和生活用具,最主要的原因是青铜

A.产量有限,不能完全取代石器    B.制造起来困难,不如石器方便

C.质地太脆,不太适合农业生产    D.使用时间短,很快被铁器取代

1.A  注意题干的重点是在强调西周时期青铜的用途,由于冶炼青铜器所需要的锡十分稀有,青铜产量有限,基本上为上层贵族所垄断,主要被用来制造武器、礼器和生活用品,还不能完全取代石器,这种情况到冶铁技术发明以后才得以改变。此题容易错选C项,考生在解题时要注意题干所涉及的时间。战国时期的农具主要用铁器而不是青铜,主要原因是青铜质地太脆,不太适合农业生产。注意辨析两种问法不同,所选答案就不同。

2.被誉为“还大山一片新绿”的原伐木工人赵希海在吉林红山林场周边的荒山义务植树17万多株,成活近11万株,全部无偿献给了国家,被推荐为2007年度感动中国的候选人。赵希海的行为保护了环境,下列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表述不正确的是(    )

A.都江堰很好地处理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大型生态型水利工程。

B.荀子的主张“制天命而用之”不利于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C.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农耕缩小,畜牧业扩展,有利于缓解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D.唐诗“忆昨深山里,终朝看火耕”这一现象,对自然生态平衡产生了不利影响

2.B 本题考查古代农业人与自然的关系,充分与现在的可持续发展联系。“制天命而用之”的意思是掌握自然规律,并且按其规律改造自然界为人类服务。这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选B项。

押题理由:2008年高考的命题必然会渗透新课标理念,客观公正评述历史将必然是今年高考能力考查命题方向,晚清的统治虽然阻碍中国历史的进程,但是也出现了有利于社会发展的现象,这将成为高考的必考点。该组题目的设置就突出了晚清社会的亮点,从高考将会命题的角度对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两个知识点进行命题设计。

晚清中国在世界潮流的影响之下出现了许多统治者意想不到的变化。据此回答3—4题。

3.在中国封建社会,重农抑商政策被视为“国策”,洋务运动标志着清政府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开始发展工业。在洋务运动中,洋务派最成功、最有远见的举措是

A.创办近代军事工业    B.创办新式学堂

C.创办近代民用企业    D.筹划海防,创办近代海军

3. B解题时必须注意题干中“最成功”、“最有远见”的要求。洋务派创办的近代军事工业由于封建衙门式管理和不计利润而日渐衰落,民用工业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排挤纷纷衰败,创办近代海军的强兵梦想因甲午中日战争北洋海军的覆没而破灭。而其创办的新式学堂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开端,为中国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

4.19世纪末,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登上政治历史舞台,开始了救国探索的道路。其中康梁维新派要在中国变法维新,他们对社会发展的主要贡献是

A.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      B.倡导学习西方科学技术

C.明确“中体西用”思想    D.宣传民主共和思想

4. A康梁维新派变法维新,对封建的思想文化进行了抨击,对人们的思想起到了启蒙作用。故A正确。选项B不是维新派的核心主张。选项C是洋务派兴办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这一思想中只有“西用”值得肯定,“中体”违背历史发展潮流。选项D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主张。

押题理由:2008年的高考试题必然会突出对文明史的考查,尤其对中国近现代史的考查要和新课标接轨就必然在考查方式上有所体现。第5、6两题分别从经济和文化方面体现了文明的演进,对高考可能考查的角度和命题方式进行预测。

20世纪,中国历史在世界潮流的指引之下发生了变化,近代化的趋势更加明显。据此回答5-6题。

5.近代化在经济上的表现就是采用机器生产,在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获得了进一步发展,推动了中国经近代化。其积极作用表现在

①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帝国主义的经济扩张

②使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

③促使新的政治力量发展壮大

④为民主革命新发展创造了条件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5.B此题为组合型选择题,可用排除法解答。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获得进一步发展,但仍然呈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特点。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从民族工业的体系组成来看,轻重工业比例失调,轻工业片面发展;二是从其与外国资本的力量对比来看,外国资本超过了民族资本;三是从其与自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来看,自然经济仍处于统治地位,中国社会经济结构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革。从以上三点分析,②应该排除。

6.近代化在思想上的表现是思想文化的大众化和科学化。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民主、科学观念与中国封建思想──儒家思想之间的一场严峻的斗争。这场斗争反映了

A.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尊孔复古”逆流泛滥

C.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    D.中西文化观念的激烈碰撞

6.D新文化运动高举的民主、科学两面大旗是从西方引进的,属于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而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因此它们的斗争体现了中西文化观念的激烈碰撞。

押题理由:2008年高考必将关注人类的民主政治进程,党和国家将推进民主政治建设放到重要地位。本组题目就从中外的政治民主化角度对高考有可能出现的命题思路进行预测,从最有可能在高考考到的知识点下手进行设计。

据2007年新华网北京10月19日电 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19日发表了《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这是中国政府首次发表关于民主政治建设的政府文告。据此回答7-8题。

7.辛亥革命后,时人悲愤地感叹道:“无量头颅无量血,可怜购得假共和。”这说明辛亥革命

A.终结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B.模仿西方民主制度模式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C.并没有实现中国人民要求独立、民主的迫切愿望

D.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7.C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购得假共和”说明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中国社会的性质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革命的任务仍是反帝反封,中国人民要求独立、民主的迫切愿望并没有实现,故选C。

8.新中国的建立,使中国实现了从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政治、近代以来照搬西方民主政治模式的失败尝试向新型人民民主政治的伟大跨越。新中国新型的人民民主政治制度不包括是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制度

8.D 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成就。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制度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家的基本经济制度,故选D。

押题理由:民族关系问题必将是2008年高考的必考点,尤其是台湾问题将成为高考的重要着眼点,本组题目从古代与台湾的关系和现代对台政策入手对高考有可能出现的命题方式进行预测。

十七大报告指出: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两岸统一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必然。海内外中华儿女紧密团结、共同奋斗,祖国完全统一就一定能够实现。据此回答9-10题。

9.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下列史实能够证明这一观点的有

①元朝在澎湖设巡检司,加强了对琉球的管辖

②1684年清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③1943年《开罗宣言》明确规定日本侵占的包括东三省、台湾和澎湖列岛在内的中国领土必须归还

④1945年《波茨坦公告》规定“开罗宣言之条件必须实施”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9.A 本题考查学生对台湾问题史实的归类。能够证明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是①②两项;国际上承认台湾是中国领土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有③④,正确答案为A。

10.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解决台湾问题不可动摇的基础。“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我们一贯主张以和平方式实现国家统一。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当时实现和平统一的有利条件是

A.改革开放后我国综合实力的增强

B.“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C.中美建交以后,美国断绝与台湾的外交关系

D.实现了三通,两岸的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10.C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本历史事实的掌握。1979年改革开放刚刚开始,A不符合史实;“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是在80年代初,B不符合时间限定;目前为止两岸没有实现三通,D说法不对,故正确答案为C。

押题理由:2008年的高考命题必然会涉及到改革开放,制度的创新有力的推动改革开放,本题从制度创新的角度结合政治民主化进行设计,对2008年高考有可能考到的知识点和设计方式进行预测。

制度创新促进社会发展。据此回答11-14题

11.唐代,在长安考中的状元进士齐集大雁塔提名,进行欢庆。下图为唐宪宗元和九年(814)李存诚等人题名拓片。下列关于唐代科举制度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有利于选拔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B.促进了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

C.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D.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体现公平公正

11.A这道题凸现了目前教育改革热点,即教育要塑造大批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根据所学,A应入选,因为科举制度考查的主要内容是儒家经典,主要有利于培养具有奴性人格的人。

12.康有为在受光绪帝召见时称:“泰西讲求三百年而治,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吾中国国土之大,人民之众,变法三年,可以自立,此后则蒸蒸日上,富强可驾万国”。这不能反映出的是(  )

A.民族危机严重         B.康有为力促变法

C.康有为急于求成       D.变法的首要目的在于富强

12.D 考查准确理解能力。材料中反映首要目的在于“自立”而非“富强”。其他的题肢均能从题干中找到对应的信息,希望变法三年求自立,体现了急于求成和民族危机严重,通过以日本为参照,能反映出康有为力促变法,故选D.

13.戊戌变法期间,光绪帝共计发布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变法过程急于求成          B.变法内容贪大求全

C.变法不能推动社会进步     D. 这是民族危机严重的反映

13.C C项的表述错误。184条体现了急于求成,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多个方面,能体现贪大求全,“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能体现形势紧迫,民族危机严重。变法不能推动社会进步不符合实际,是一个错项,故选C.

押题理由: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民生问题事关社会稳定和协调发展。据此回答14-18题。

14.明中后期,有些商人家财万贯,起初达官显贵之人很鄙视他们,如今则非常乐意与之为友。史书记载,达官显贵之人子女婚嫁时,只考虑对方财富,不过问对方的社会地位。这表明(  )

①商业繁荣 ②商品经济冲击了等级观念 ③阶级矛盾缓和 ④上层社会拜金主义盛行

A.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14. D富商大贾的出现是商业繁荣的表现;子女婚嫁只问财富,不问地位,体现了商品经济对等级观念的冲击;显贵之人乐意与从事末业之人为伍,子女婚嫁,只问钱财,能够说明上层社会拜金主义盛行。达官显贵与巨商之间等级观念的淡化不能说明全社会阶级矛盾的缓和,这犯了偷换论题的错误。

15.辛亥革命前,没有辫子会被人耻笑为里通外国的汉奸;辛亥革命后,留辫子会被人耻笑为封建余孽,耻笑为“猪尾巴”、“满奴”。这说明(  )

①政治革命起了移风易俗的作用   ②政治革命引起了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

③人们的平等观念有了某些增强   ④民众盲目模仿西方生活方式

A.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15. A该题属于推理型选择题。从“汉奸”到“满奴”说明了人们观念的变化,能够反映社会风俗和人们对发式审美观念的变化。留辫子的人被讥笑为“满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国民的平等观念。因而,①②③正确。辛亥革命前一些革命志士剪发立誓和满清王朝决裂,另外,剪发和留辫子比起来的确有很多优点,如便于梳理、清洗等,这体现了对了西方生活方式先进部分的有选择的借鉴,因而④的表述错误。

16.1912年1月11日,《民立报》提出:“天下兴亡,匹妇有责”,一字之差,表明(  )

①中华民国提倡女权               ②提倡男女平等

③提倡女子积极参加国家建设       ④性别歧视消失

A.①②③      B. 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6. A该题优点有三:一是引女权入题,凸现社会史范式;二是材料典型,从“匹夫有责”到“匹妇有责”,一字之差,观念全新,而且显得趣味盎然;三是考查推理能力和从材料中最大限度地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性别歧视消失与事实不符,可通过常识予以排除。故选A。

17.1920-1929年,美国工人的工资增长2%,而工厂中生产率却增长55%。农业工人的工资还不到非农业工人的40%。到1929年,国家财富的3/5由只占人口总数2%的人拥有。对此段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①社会公平问题没有受到足够重视    ②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

③潜伏着经济危机的巨大风险         ④经济危机严重影响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A.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17. D该题采用社会史范式,通过数字对比揭示经济大危机期间社会公平问题,和我国目前致力于推进社会公平的战略的热点问题紧密地结合起来,从题肢的设计技巧来看,采用典型的因果导致的错误类型,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辨析能力。因果关系倒置是常用的命题技巧,该题④犯了因果关系倒置的错误。

18.罗斯福在实施“新政”时曾说:“我们到底有没有实质的进步,不在于富人更富,而在于贫穷的人也能有足够的生存来源”。据此理解正确的是(  )

A.评价社会进步的根本标准是穷人具有足够的生存资源

B.罗斯福认为富人更富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

C.富人更富是贫困增加的根源

D.罗斯福认为民生问题是社会进步的重要问题

18. D该题关注经济危机时期的民生问题,通过典型材料考查考生提取有效信息能力和理解能力。从题肢的设计技巧来看主要采用了偷换概念的错误类型,有利于学生增强该类错误类型的辨析能力。A项中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根本推动力,也是社会进步的主要标准之一。B、C项是对题干材料的误读。罗斯福这句话的核心含义在于要关注民生。

押题理由:依法治国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是我国改革开放顺利开展的关键,2008年2月28日《中国的法治建设》白皮书的公布,对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法制建设的成就进行了全面总结。

法治是民主社会的基石,据此回答19-20题

19.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认为:一切重大的法律,并不是刻在大理石或铜版上,而是铭记在公民的心中。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

A.理解法律是遵守法律的前提

B.增强法律观念是依法治国的关键

C.有法可依是依法治国的重要条件

D.执法必严才能增强民众法律观念

19. B该题主要考查考生史论结合能力,从题干看,主要强调增强法律的重要性,其他各项均与题干核心理念相关,但是不能构成论证关系。

20.1978年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讲到:“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很多法律还没有制定出来。往往把领导人说的话当做‘法’,不赞成领导人的话叫做‘违法’,领导人的话改变了,‘法’也就跟着改变”。这主要反映了(  )

A.一些领导干部专制作风严重     B.有法不依现象严重

C.亟待增强民众的法制观念       D.亟待建设并完善法律体系

20. D该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和程度型选择题的优化组合,材料信息复杂,题干和四个题肢关系均比较密切,需要认真辨析。题干关键词:主要。题干的中心句为“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故选D。

押题理由:十七大报告将生态文明纳入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目标。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目前,我国厉行“节能降耗减排”战略,致力于生态文明建设。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据此回答21-24题。

21.这幅图是美国摄影家肯塞·达利尤斯于1908年拍摄的。图中几位伐木工人正在骄傲地炫耀即将被他们伐倒的巨树,这种场面在20世纪初仍被认为是人类的杰作。据此,下列评价不正确的是(  )

A.当时人们生态文明观念淡薄

B.工业革命时期人们的发展观念不科学

C.人们过于重视经济效益而忽视了环境效益

D.砍伐森林得到民众的一致谴责

21. D该题属于图文结合型选择题,突出了生态文明的时代主题,从题干中可提取的关键信息是:这种场面在20世纪初仍被认为是人类的杰作。因而当时民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很薄弱,砍伐森林并未得到人们的反对。

22.据估计,宋朝耕地面积为5.6亿亩,明朝增加到8.5亿亩,清朝又增至11-12亿亩。在新增加的耕地中,不少是“瘠卤沙冈”、“陡绝之地”。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人口增加推动了耕地的扩展              B.明清统治者奖励垦荒

C.垦荒过程中环境遭到很大的破坏          D.垦荒没有取得任何成果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