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高考 > 高考资讯

中国教育改革进入新阶段:新高考制度建立

编辑:

2017-11-06

“物理学科本身偏难,选考物理的一般都是成绩较好的学生,因此导致许多成绩不好的学生不愿意成为分母。”杭州市一所普通高中副校长对《中国新闻周刊》举例说:比如短跑比赛,一组是10个速度较快的高手,另一组是10个跑得较慢的人,两组的竞技水平并不相同,但都按同样的规则赋分,最后在两组内排名相同的人,成绩就相同了。

这所学校在此轮高考改革前,全校有2/3的学生必修物理。高考改革后,选考物理的人数降到了不足50%。该校原本排名靠前的学生,在第一次物理选考后的赋分仅为80多分,全校物理平均赋分仅为70分。而选考了技术或文科类学科的学生,最后的赋分成绩都超过了以往考试的平均成绩。在此影响下,2017年9月入学的新高三学生中,报考物理的人数下降到了33%,新高二学生中,报考物理的人数更是减少到仅有60人,仅占年级总人数的10%。

教育界对此提出了两种解决思路。一种是改变物理考试的赋分制度,比如将最高分的赋分比例提高到5%,吸引更多学生选考。但反对意见认为,如此会破坏高考公平,即便解决“弃物理”现象,可能还会出现第二个弱势学科。

另一种思路,是在高校招生环节中,增加要求物理成绩的专业数量,以提高选考物理的考生比例。对此,也有不同意见。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陈志文就表示:“如果30%的物理报考比例过低,那么多少是合适的?依据又是什么?”他认为,问题的根本是给学生选择权是不是对的。“如果是对的,就要坚持,只能做引导,但无法保证结果。”

机遇中伴随着挑战

今年6月,上海、浙江两地率先进入的“新高考”时代,是教育综合改革中最复杂、最难啃的“硬骨头”。“首届新高考虽然实现了平稳落地,但到2020年建立起中国特色高考招生制度体系,仍然任重道远。”有专家指出。

高考改革,一方面触动的是高中阶段的教育教学方式。学生有了选课权、选考权,意味着“走班教学”将成为重要的授课形式。而无论是“6选3”还是“7选3”,科目组合方式的增多,实际上是对师资数量、教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说:“过去我们习惯通过行政管理的方式进行教学,而要实现走班上课,一方面存在师资、场地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则需要更高水平的教学管理,需要老师们用教育的智慧、教育的艺术来实现与学生的平等对话。”

“新高考”采用专业填报志愿的录取方式,也会给一些考生带来焦虑。在高中阶段对学生进行生涯规划教育,引导学生理性选择,就显得尤为重要。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认为,不少学生对未来、对人生没有思考,新的高考改革也倒逼学生在传统的文理科中交叉选择,发现自己的兴趣点。

另一方面变革的是高校招生与录取方式。在今年上海和浙江的实践中,“三位一体”的综合素质评价录取体系仍然不够健全。同济大学招生办公室主任廖宗廷表示,评价一个学生,除了知识水平外,志向、能力、兴趣等内容也很重要。但如何量化综合素质评价,还有待进一步细化与落实。

“作为育人链条的最前端,考试招生制度,被看做是整个高校办学和人才培养的牛鼻子,尽快建立中国特色的高考招生制度体系,并推动整个高等教育的质量和结构调整,实现内涵式发展,双一流建设的目标才有可能尽快实现,我国也才能从高等教育大国尽快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不少高校负责人认为。

虽然改革中的制度仍然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但改革的初步成效也已经可以看出了。十九大代表、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介绍,作为改革试点单位,十一学校今年9月份开学,全校4359名学生,就有4359张课表,每一个学生通过学校开发的268个学科课程、30个综合课程和70个职业考核课程,形成了不一样的学习路径和成长路径。

他还分享了改革的初步成效:“这样一个试点改革,从今年的高考志愿填报这样一个视角我们也看到了希望,五年前我们的学生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大概有80%的学生聚焦在20%的热门专业。今年我们400多个学生参加高考,他们报考的志愿,第一专业我统计了一下,涉及到80%的大学专业领域。这说明一个什么问题?就是我们的学生慢慢找到了他自己,慢慢唤醒了他自己,慢慢开始走向了更加适合他未来潜能的专业之路,这是我们感到非常欣慰的。”

高考制度的全面革新,就是为了进一步增进教育公平。尽管实现任重道远,但无论这5年间高校录取率最低的省份和全国平均水平差距由15.3%降到4%以内,还是随迁子女异地参加高考人数是5年前的36.5倍,抑或是浙、沪启动的“3+3”科目改革已显成效,都为循序推进打好了基础。

有初心,有决心,方有始终。不忘教育公平初心、不乏攻坚克难决心的“全面建立新高考制度”,发出的是强音,增加的是公众在教育上的获得感预期。

新高考制度建立就为朋友们提供到此,更多高考信息请关注高考资讯专栏查阅~

标签:高考资讯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