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高考 > 高考资讯

中国教育改革进入新阶段:新高考制度建立

编辑:sx_wangha

2017-11-06

新高考制度建立后,参与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多位教育领域的代表表示,中国教育改革正在稳步推进,目前已进入新阶段,今后发展的任务是进一步促进教育均衡发展,解决好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满足民众日益增长的享受更公平更高质量教育的需求。

过去5年,中国教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教育总体水平进入世界中上行列。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和中学的入学率超过了中等收入国家水平,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比5年前提高近13个百分点。

5年共培养3400多万普通高校毕业生,培养了3000多万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高等教育在世界上的排名逐年上升。全国教育投入大幅提升,今年90%以上的学校包括边远贫困地区学校都接入宽带,而五年前这一数字还不到25%,教育信息化成就突出。

十九大代表、上海市教育卫生工作党委书记虞丽娟认为,推进教育改革要搞清楚“为谁改革”,“我们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要把考生和家长在高考综合改革过程当中的感受度、获得感,作为我们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为考生和家长是改革过程当中一个关键的主体,要使他们全程参与改革,然后在改革过程当中分享改革的成果,有比较好的获得感和好的感受度。”

在十九大代表、教育部长陈宝生看来,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是中国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五年。一批标志性引领性的教育改革方案出台,教育新体制“四梁八柱”已经搭建起来。他认为,目前中国的教育改革已经进入了“全面施工,内部装修”的阶段:“‘全面施工’就是说现在出台的教育改革方案都在实施,而且进展良好。‘内部装修’就是说一些进展比较快的,处于龙头地位的,这样的改革措施已经开始‘内部装修’了。比如高考招生制度改革,三年已经落地,现在我们着眼于试点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完善和解决。”

高考改革

在涉高考话题自带“热门话题体质”的背景下,“全面建立起新的高考制度”的表述一出来,立马引发广泛关注。

什么是“新的高考制度”?其意味着一“新”字而尽出。这里的“新”,不是秋毫之变,而是除弊之后的布新,其含义理应置于教育改革“破旧立新”的框架脉络中去理解。

十八大以来,中央启动了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其标志就是2014年8月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意见明确,2014年启动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试点,2017年全面推进,到2020年基本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

陈宝生代表所提的高考招生制度改革于2014年在上海、浙江进行试点,今年七月,两地迎来了改革后的首次“新高考”。十九大代表、上海市教育卫生工作党委书记虞丽娟介绍说:“三年来,我们稳慎有序、积极推进,实现了首届新高考各项任务平稳落地,并且在教、考、招各个方面形成了一批制度性的成果。”

今年,北京、天津、山东、海南四个地区成为第二批高考改革试点地区。根据相关规划,到2020年,新的高考改革制度将全面实行。

新高考制度的来临

2014年开始在浙江、上海正式实施的新高考改革,在今年迎来了第一届毕业生,吸引公众关注的同时,也引发了不少争论。

先是由于新高考采取选考制度,高中不再分文理科,除语数外必须参加统考外,考生可以在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地理、历史中(浙江增加了一门技术课)选择3门作为高考科目,计入总成绩,使得较难的物理科目“遇冷”:2017年浙江全省29.13万高考考生,选考物理的只有8万人,仅占27%;上海的考生中,选考物理的比例也仅占30%。

这一趋势蔓延到了今年开始试点新高考改革的北京。有报道说,北京高中的高考规则说明会刚一结束,就有不少家长在讨论“要不要选物理”。有人担忧,这一趋势会对中国年轻人的科学素养产生重大影响。

其次是在新高考改革中,学生需要参加高中全部13门课程的学业水平测试、6选3或7选3的选考科目考试,两次的外语(课程)考试,以及最后的语文数学统考,使得学生从高一就开始迎接备考压力。在浙江的两次选考、以最优成绩报考志愿的方案设计下,在有些学校内形成了不断考试、不断刷题的循环。

不过,多位教育界人士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当前中国教育正面临一场声势浩大的改革,其所针对的目标、实施的路径,不仅过去未曾有过,更值得进一步讨论和研究。

“物理遇冷”的直接原因不是选考,而是新高考为了平衡不同学科的难度和分值,对选考科目采取了赋分制。

赋分制,即不以卷面实际分数为考生最后得分,而是根据考生的卷面成绩在全部成绩中的位置,给出一个相对分数。具体到本次高考,每门选考科目卷面成绩的前1%为100分,2%为97分,以此类推,以每3分为一个分差档设置21个得分档,直至最低分40分。

标签:高考资讯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