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初中 > 初一 > 语文 > 初一语文辅导

初一语文上册辅导资料之《只要翻过那座山》

编辑:sx_yanxf

2016-09-29

合理的总结,合理的归纳,对于考试成绩会有很大的帮助,下文为大家推荐了初一语文上册辅导资料,祝大家学习进步。

一、字音及词义:

百感交集:各种各样的感触或感慨同时出现。

蓦mŽ地:出乎意料地,突然。

瞬sh”n间:转眼之间。

笼罩:像笼子似地罩在上面。

咒语:某些宗教或巫术中的密语,以为念着可以除灾或降灾。

横下一条心:下定决心不顾一切。

山峦lu‚n:连绵的山。

隐秘:隐蔽不外露。秘密的事。

诱惑:使用手段,使人认识模糊而做坏事;吸引,指引(本文取此义)。

二、相关背景:

1、关于作者:

杉美树子,1930年生,日本儿童文学作家。

2、相关知识:

关于与本课对照阅读的诗《在山的那边》

——作者王家新谈该诗

《在山的那边》是我在二十多年前写下的一首诗,那时我还是一个从边远山区来到大学校园不久的大学生。因此,对我来说,重读这首诗,犹如翻开封存多年的老相册,重又看到了那个不无稚气、却让人感叹和怀念的早年的我。

显然,《在山的那边》起源于童年经验。我生于湖北西北部山区的武当山下,父母为中小学老师,从小随着父母的调动,在五六个地方生活过,但一直没有走出山里的世界。世界对于幼年的我来说,就是放学后一片寂静的校园、山川中那清澈的河流以及怀抱着这一切的无言的群山。

而我偏偏又是一个善于幻想、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的少年。诗的开头两句,正是我“小时候”的真实写照。我想几乎在每一个人的童年和少年时期都有一些“隐秘的向往”,而诗中的这种对“山那边”的遥望和幻想,构成了我小时候特有的秘密——在今天看来,它还隐秘地影响到我的一生。

但是,仅仅如此,还不足以构成一首诗。于是,“海”在我的生活中并最终在这首诗中出现了。“海”的出现,恰好与“山”形成了对应,显现出一种诗的结构。这里的“山”与“海”,可以从隐喻的意义上来读解:山,一个实际生活的世界,封闭、灰暗、压抑;海,一个想像的世界,开阔、光亮、自由。海,是山川陆地的结束,另一个世界的开始。海,从古到今,都是对人的自由天性、对人的想像力的召唤。而这些含义,在我年幼时都不可能意识到。我只是凭借着我那耽于幻想的天性在遥望山的那边,在想像海的那一边蓝色。

然而,正如人们所知,这种对另一个世界的幻想,在现实生活中是最易受到挫折的。可以说,任何“不务实际”的幻想,在“铁青着脸”的现实面前,都有它破灭的一天。我在自己的青少年时期一再经历过这样的让人内心深受刺痛的时刻。然而,不可思议的是,幻想受挫,但那种理想主义的精神却在生命中扎下了根来——它因在现实环境中受挫变得更为内在、也更为倔强了!诗的第二节所主要揭示的,就是这种对“海”的信念。也许是由于不屈的天性,也许是我在上初中时读到的一句格言“只要沿着江河走,就一定能发现大海”,给了我这种信念。而这时的“海”——这个童年时的梦也被提升到整个人生的层面来重新理解,它已和第一节中的海有所不同,它已具有某种人生理想的象征色彩了。“是的,我曾—次又一次地失望过,当我爬上那—座又—座诱惑着我的山顶”,也许任何理想都是一个诱惑的圈套,任何理想都可望而不可即,然而正是在这艰难曲折的求索过程中,人生被提升和充实。人生被赋予了希望和意义,“那雪白的海潮。阿,夜夜奔来/—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

命运就这佯造就丁我们这样一代。我们这一代,生于五六十年代,从小受的是理想主义教育,经历过“文革”和上山下乡,在“文革”结束后又来到大学校园,有人称我们为理想主义的一代,又有人称我们为幻灭的一代。理想主义培养了我们的幻想和精神气质,但我们也是为“理想”的虚妄付出过最惨重的代价的一代。在我的同代人中,有许多人历尽磨难后那“最终的诲”终会照亮我们的眼睛和生命……

今天重读这首诗,我当然感到了它在艺术上的稚气,因为实际生活指给我们的道路,其漫长和艰苦,都远远超出了我在年轻时的想像。在实际生活中,虽然我已无数次地见过我在童年时所向往的海,但是我心目中的那个“海”依然遥不可及。那么,对于现在的我,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呢?依然是“信念”。如果我不能在一个更高的层面上重新达到这种肯定,那就很难设想我在以后的生活中还会坚持下去。重读《在山的那边》,并遥望童年的方向,我再次感到了这一点。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